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2004).pdf

8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5897577
  • 上传时间:2018-06-2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54.29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4 ,1 2 (2 ) :1 8 5 ~ 1 9 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5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 郭秀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文章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区别、 联系以及相互作用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集合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最初,内隐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源于其与外显学习在现象学、实验操作、神经生理学以及学习机制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近年来,虽然内隐学习的独立地位已被充分确立,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结合物最后,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相互权衡的动态关系 关键字 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权衡现象 分类号 B842.2 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 A.S.Reber最先提出内隐学习一词,将其定义为一种有别于外显学习的、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自此之后,以 Reber为首的早期研究者们都试图从各个角度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进行区分, 所以多年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一直被定义为两种泾渭分明的学习模式[1]。

      可是,近年来有些研究却发现内隐和外显学习间的界限并非如此清晰,两者或多或少存在某些联系[2~5] 对于内隐学习来说, 一方面, 内隐学习本身相对独立的存在需要以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区别作为基础; 另一方面, 内隐学习又要通过与外显学习的联系来找到自身作为一种知识获得机制的定位; 在明晰了内隐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后, 才有可能对两者的双向关系——相互作用进行讨论; 最后这种讨论的结果可能上升到理论观念的层面, 进而对内隐学习的理论理解起到推动作用 基于此,本文旨在从两者的区别、联系、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对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这两个概念集合间的关系进行辨析,以期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1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 内隐学习概念的提出, 提醒了人们: 学习这种心理现象远比我们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更为复杂,除了外显的、有意识的、可以内省监控的形式,还存在内隐的、无意识的、难以觉察的形式可见,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无论是现象上的,还是机制上的——是内隐学习之所以能成为独立概念的重要基础,也是理解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关系的逻辑起点 收稿日期:2003- 07- 2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30170320) 。

      通讯作者:郭秀艳,E-mail: xyguo@,:021-62652591 - 1 8 6 - 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4 年 1 . 1 现象学上的区分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区分首先在于它们的不同表现特征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特征上的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 )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意志努力的 复杂系统范式的研究表明: 人们的操作能力超出了他们所能意识到的范围[6]另外,在某些实验任务情景下,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已发现的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的和复杂的关系[7]; (2)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内隐学习从学习过程到学习结果都是稳定的,不易受其他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外显学习会受到年龄、智力、情绪、个性、动机、氛围⋯⋯种种变量的影响例如在健忘症患者身上发现内隐和外显学习任务的实验性分离[8],健忘症患者脑部损伤的区域对内隐学习影响较小 (3)内隐学习是深层的, 外显学习是表层的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最终获得的知识方面存在差异。

      所谓深层,是指内隐学习获得的是刺激内部的潜在的深层结构; 而所谓表层, 说明外显学习获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间某些表浅的规则Reber(1969)和 Mathews 等(1989)的研究先后用实验证明了, 在学习限定状态人工语法时, 外显学习获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间某些表浅的规则,例如某几个字符更多地相继出现等,而内隐学习获得的是刺激内部的潜在的、具有抽象性的深层结构[2,9]1 . 2 实验操作上的区分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现象学上的区分, 是证明内隐学习独立于外显学习之外而存在的前提 但唯有用实验的手段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分离出来才能真正确立内隐学习的独立地位 任何一种实验操作都依赖于作为前提的实验假设,内隐学习的实验也是如此Reingold和 Merikle(1988)在扬弃直接(外显)测量的两条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证明内隐学习独立存在的分离逻辑假设: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 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来得更敏感时,可以发现无意识学习(内隐学习)的存在[10]基于这一假设,研究者运用了各种不同于外显学习研究的实验操作,从实验层面上对两者进行了区分,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Reber(1976)采用人工语法范式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不同进行了研究研究中,他要求规则发现组被试寻找刺激的内在结构(外显指导) ,记忆组被试则记忆所呈现的刺激(内隐指导) 在学习阶段,向两组被试呈现同样的字母串;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评价新字母串是否符合语法结果发现,接受外显指导语的被试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接受内隐指导语的被试[11]这就是说,至少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复杂材料的内隐加工优于外显加工,即发现内隐优势效应 1 . 3 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 大量研究表明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是不同的对神经受损病人的研究发现,某些神经受损伤或脑功能缺失的病人,虽然外显认知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但是内隐认知系统却仍保持正常[8,12]有关神经影象学的研究也发现内隐和外显学习激活不同脑部区域[13] 第 1 2 卷第 2 期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评述 - 1 8 7 - 近年来, 研究者们发现,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有着各自相互独立的生理机制 众所周知,海马间脑——乙酰胆碱能传导系统(hippocampal & limbic-diencephalic——cholinergic transmitter system,又称间脑学习系统,limbic-diencephalic habit learning system)在外显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却有研究表明海马或间脑损伤病人的内隐学习却不受影响[8,14]。

      后来,Heuer、Spijkers、Kiesswetter 和 Schmidtke(1998)有关睡眠剥夺的实验进一步发现,基底神经节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唤起和提取系统(basal ganglia & striatum——dopaminergic arousal and activation system,又称新纹状体习惯学习系统或称壳核习惯学习系统, striatum or neostriatal habit-learning system) 只影响内隐序列学习, 而不影响外显学习[15] 另外,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发现了两者在生理机制上的区别Seger、Prabhakaran、Poldrack 和 Gabrieli(2000)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人工语法学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外显学习更多地激活右半球区域,而内隐学习更多地激活与抽象过程联系的左半球区域[13] 1 . 4 学习机制上的区分 从心理能量上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是根本上将两者区分为两个独立系统的有效办法目前对这一问题的主要讨论集中在心理能量、心理表征和产生信息三方面上。

      以心理能量和注意资源的角度区分学习由来以久,Berry 等(1992)曾据此提出存在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粗选的学习和精选的学习他们发现,对于一个复杂的任务,个体进行粗选学习时, 可能会不加选择地接收和贮存刺激之间的所有关联性; 而个体进行精选学习时,其加工方式则是:先精挑细选出几个关键变量,然后只对这些关键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观察和贮存由此可知,如果粗选学习时所接收和贮存的刚好是正确的关键变量,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应该是快速而有效的[6]可见,粗选学习是无意识的纯粹接触效应,类似于内隐学习;而精选学习则是一种需要意识努力的加工过程,类似于外显学习 Willingham (1998)曾对内隐位置序列学习的心理表征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外显位置学习和内隐位置学习分别是自我中心空间表征和客体中心空间表征 在自我中心空间系中, 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被试自己的身体而言的 在客体中心空间系中, 物体的位置是用相对于另一个客体的位置进行编码的, 客体中心空间系是一个浮动的空间系, 物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距离在其中尤为重要[16] Stadler(1997)提出内隐学习产生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而外显学习产生信息间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是记忆中两个相邻节点激活的结果,比如:在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简称 SRT)任务中两个相邻的事件而纵向联系是组块化的结果,它是一种层次式的表征,也就是说记忆中的某些节点代表了下一级的一些子节点,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一个游程(ABC)来表征系列反应时任务中出现的一系列事件[10] 2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联系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并非完全独立, 他们开始致力于探索两者在哪些方面有联系 - 1 8 8 - 心理科学进展 2 0 0 4 年 2 . 1 两者都具有学习特异性 所谓学习特异性, 即指学习过程会对各种信息进行特异的编码, 导致对学习效果的测量依赖于学习和测量的情景、方式、上下文关系等因素的一致性 Tulving 和 Thomson在 1973 年提出了外显学习的编码特殊性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effect)首先见证了外显学习的特异性。

      继而 Godden和 Baddeley(1980)又提出了场合依赖性(situation dependence)和上下文依赖性(context dependence) ,即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的场合一致时,其学习效果要好于场合不一致时的;同样,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的上下文一致时,其学习效果也要好于不一致时的Eich(1989)研究了学习和测验时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状态 (清醒、 醉酒状态或心情) 的影响, 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0] Morris、 Bransford 和 Franks(1977) 最先将外显学习的这种特征上升到内部加工的层面进行解释, 提出了迁移适当加工(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TAP)效应,即学习材料和提取线索所驱动的内部加工性质(语义、语音、图形加工)一致时,学习效果更好综上可知,外显学习的效果依赖于学习和测验时各种因素间的一致性程度[17] 内隐学习也具有这样的特异性,研究发现,内隐学习会对刺激的感知特性(比如:字母标识、刺激的形似等) 、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刺激环境等一系列有关因素的特殊性进行编码具体表现为,若测验阶段上述因素发生变化,内隐学习量会发生明显的下降。

      Mathews等人(1989) 、Brooks 和 Vokey(1991) 、Gomez 和 Schvaneveldt(1994)研究了人工语法学习中不同字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