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地灾评估报告细纲.doc
28页公路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细 纲)0 前言0.1 项目由来主要介绍承接项目的经过0.2 评估工作的依据0.2.1 技术标准列举评估工作所遵循和参考的现行技术标准本次评估工作遵循和参考以下技术标准进行:1、云国土资环〔2004〕267号文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3、《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GB/T-0097-94);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BG50021-2001);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7、《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0.2.2 法律法规叙述评估工作的遵循的现行法律法规依据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4年3月1日起施行2、《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国土资环〔2004〕267),2004年6月21日起施行3、《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公告54号 2001.7.28)0.3 评估目的与任务叙述评估的目的及具体任务根据评估工作的要求,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公路工程建设相关的征地、投资决算、工程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防止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使国家、企业或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不合理地增加工程建设投资,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其任务是:1、查明评估区的地形地貌、植被、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2、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及其对拟建工程的危害,并作出现状评估3、根据拟建工程建设过程和运营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特点,分析论证可能诱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及其对拟建工程和地质环境的危害4、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估,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5、针对可能影响公路建设的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提出对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 1 评估工作概况1.1 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1.1.1 工程和规划概况1、项目名称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2、项目位置介绍建设项目所在行政区,推荐线及比较线的起点、终点,所经过的乡镇、建设项目地理坐标并插入交通位置图及工程总体布置图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推荐线(线)起点位于市县乡村,终点位于县乡村,全线位于县境内,途经县乡、乡、等个乡镇建设项目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比较线(线)起点位于县镇村,终点位于县乡村,全线位于县、县境内,途径县镇、乡、县乡、镇等个乡镇。
建设项目地理坐标为东经东经′″~′″,北纬′″~′″比较线(线)起点位于县镇村村,终点位于县乡村,全线位于县、县境内,途径县镇、乡、县乡、镇等个乡镇建设项目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图1-1)3、建设规模介绍公路等级、建设长度及其拟建概况(包括拟建桥梁、隧洞、涵洞、立体交叉等数目及路基宽度、设计时速、挖填方数量等)列主要工程技术经济指标表~(高速)公路推荐线起点位于市县乡村,终点位于县乡村,全长km,沿线拟新建桥梁座,其中:特大桥座,大桥座,中桥座,小桥座,总长m;拟建涵洞道;隧道座,其中:分离式隧道座,总长m,连拱隧道座,总长m;交叉工程处,其中:互通式立体交叉处,分离式立体交叉处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km/h,路基宽度为m4、项目总投资介绍项目总投资及平均每公里投资情况~(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估算总投资为元,平均每公里造价元5、社会经济概况介绍建设项目所经县市、乡镇经济概况1.1.2 征地范围按所占用土地类型列表说明所占用土地的面积占用土地类型一览表土地类型水田旱地菜地荒山林地经济林地灌木林面积1.2 以往工作程度列举前人在工作区域内进行过的地质工作成果、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
评估区范围内,前人做了大量工作,本次评估工作中主要收集和利用了以下部分技术成果:1、年至年由原云南省地质局队完成了1∶100万幅区域调查工作,并提交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年至年由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了1∶20万幅区域地质报告,该报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3、年至年由队开展了1∶20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并提交了成果报告,对该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与评价,对工程地质条件做了初步的调查与评价;4、1990年由云南省地矿局第一、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1∶75万云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对策研究工作,报告中对该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生成环境、活动强度、危害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宏观分析研究;5、年月由队完成了1∶20云南省县县级水土保持规划报告;6、年队院完成了云南省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云南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1.3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1.3.1 工作方法1、收集资料阶段;2、野外工作阶段;3、报告编写阶段1.3.2 完成工作量 列举本次评估工作所完成的工作量,包括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地质点、调查面积、所摄照片等实物工作量1.3.3 质量评述 叙述评估工作完成的工作经何部门验收,质量是否到达评估规定要求。
1.4 评估区范围与评估级别1.4.1 评估范围按技术要求确定评估区范围以~(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心线为基准,两侧各延伸m为重点评估区范围从重点评估区再外延m范围为一般调查区泥石流灾害的调查范围则包括整个泥石流沟小流域1.4.2 评估级别按项目重要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确定评估级别,切忌定低或定高2 地质环境条件2.1 气象、水文2.1.1 气象说明评估区所处的气候带及各气象要素,如降雨量、气温等评估区属带型气候,气候,雨量,干湿季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年月日),极端最低气温为℃(年月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日最大降雨量㎜,其中雨季~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m/s2.1.2 水文介绍评估区所处的水系流域及建设线路跨越的河流、冲沟的流量、水系特点拟建公路路线穿越了江与江两大水系,以分水岭为界,分水岭以路段为江水系游段,据水文站资料,江年平均流量为m3/s,地表径流模数L/skm2;沿江两岸一级支流呈状分布,而次级支流多呈状发育推荐线线主要于河游穿越,河水年平均流量约L/s;比较线线主要于河游穿越,河水年平均流量L/s以路段为江水系的江游河段,江河段据水文站资料,年平均流量m3/s,地表径流模数 L/skm2;推荐线线主要跨越了河游、河游、河游、等河流,河流流量一般在~L/s;比较线线、线主要穿越了河游,河流流量一般在~L/s。
拟建公路沿线主要为岩与岩分布区,水系多表现为状及状;在山间盆地区,除主干河流外,其余支流均由四周山岭向盆地中心汇集,构成辐合状水系不同岩类中的溪沟长短不一,不同时代的岩、岩,由于受风化剥蚀程度和岩石渗透性不同,其水系发育也各具一格;时代较新的岩构造清楚,基本无溪沟发育,仅时代较老的开始发育少量溪沟,但其密度远不及其它岩类上第三系湖积地层中水系为格状,不同侵入时代的花岗岩,水系密度较大,成为典型的树枝状水系;而变质岩区,也由于岩性和裂隙发育程度不同,水系发育也有明显的差异路线区河流虽径流于不同岩类区,水文网密度也不一致,但总体上流量明显受降雨的控制年平均流量为枯季平均流量的倍以上,年最大与最小流量可相差~倍每年月至次年月降雨量相对较少,降雨主要补给地下水,而~月雨季期间,由于地下水位较高,降雨大部分变为地表径流路线区除河流、沟床外,地表均无较大的湖泊、水库等水体分布2.2 地形地貌对评估区地貌类型进行划分,按里程数叙述地貌类型的分布情况,并附地貌图拟建公路处于山地高原西部边缘地带,山脉、江、江、江均呈向纵贯该区,地势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山脉、河流东西相间,拟建路线由东向西布设,主体山川均呈向分布,而次级山脊以向展布为主。
评估区最高点位于路线侧山,海拔m,最低点位于路线终点侧部位,海拔m,相对高差达m,一般海拔~m路线起点海拔m,终点海拔m,路线最高点位于部位,海拔m,最低点位于部位,海拔m,相对高差m;主要穿越了地形、地形、地形、地形及地形(图2-1)以下按地貌单元分述如下2.3 地层岩性叙述评估区内分布的岩性时代、岩石组合、风化程度、覆盖层厚度等,并按公里数列表叙述其分布情况 出露地层一览表界系统组地层代号区域厚度岩性组合分布路段2.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2.4.1 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用大地构造学说叙述评估区在区域上的构造位置及区域上构造特征2、评估区构造:列表叙述穿越路线及附近的断裂、褶皱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统计表断裂编号断裂名称产状规模性质主要标志与线路的关系走向倾向倾角主要褶皱特征统计表编号名称轴向延伸两翼倾角出露地层褶皱形态简述与线路的关系东翼西翼核部翼部2.4.2 区域地壳稳定性根据评估区内新构造的活动特征(如地壳间歇性上升运动、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地热活动等方面叙述)及所处的地震带部位,同时结合云南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作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2.5 工程地质条件2.5.1 工程地质岩组:按云国土资环〔2006〕11号附件三执行,并结合《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2.5.2 工程地质条件评述根据路线穿越的地形地貌、岩组、构造条件进行分区叙述,主要叙述岩组的分布、地形条件、风化层厚度及应注意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1、山间盆地地区工程地质条件;2、低中山、中山地区工程地质条件;3、高中山地区工程地质条件2.5.3 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主要叙述活动性冲沟、溶洞等各种不良地质现象 2.6 水文地质条件2.6.1 地下水类型按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进行地下水类型划分1、 松散岩类孔隙水:叙述其分布、含水层(组)特征及补、径、排条件2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叙述其分布、含水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