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变迁中的民国服饰文化.docx
7页时代变迁中的民国服饰文化辛亥革命后的服饰变革始终伴随着传统形制的拆解与新元素的融入剪辫易服的推行打破了延续数百年的服饰等级制度,男性服饰率先出现松动,长袍马褂虽仍为日常穿着,但款式逐渐简化,袖口从原本的一尺宽收窄至六寸左右,长度缩短至及膝位置,不再搭配朝珠、荷包、扇套等繁琐挂饰,面料也从清末的绸缎为主转为棉布居多,更适合日常行走与劳作西式服装开始少量出现,初期多为留洋归国人士和沿海口岸商人穿着,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街头,能看到穿西装马甲与直筒长裤的男性,领口系着窄幅条纹领带,与传统长袍的宽袍大袖形成鲜明视觉对比,这种穿搭常被街头小报称为 “中西合璧” 的新奇样式女性服饰变化相对缓和,传统袄裙仍是主流,上衣保留右衽盘扣的基本结构,但领口从高至下颌的立领改为仅及锁骨的低领,袄身从覆盖臀部缩短至腰际,裙摆放宽至三尺有余,行走时裙摆自然垂落不绊脚,方便操持家务与外出购物这种新旧交织的状态并非一蹴而就,民间对变革的接受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偏远乡村男性仍有留发辫、穿宽袖长袍的,女性袄裙的袖口依旧保持八寸宽的传统样式,直到民国建立十余年后,新式服饰的窄袖、短款特征才在城乡逐步清晰,就连县城的杂货铺老板也开始穿收窄袖口的长袍。
女性服饰的迭代是民国服饰文化最鲜活的注脚旗袍的演变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其雏形并非直接照搬清末旗装,最初是以 “旗袍马甲” 的形式在民间流行 ——20 世纪 20 年代初,女性将传统袄衫外的保暖马甲加长,使其覆盖至膝盖,替代裙子的功能,后来逐渐将马甲与袖管在肩部缝合,去掉内里多余衣身,慢慢形成旗袍的初始形态初期的旗袍保留宽大袖口和直筒版型,袖口宽度可达七寸,面料多为素色棉麻或粗纺毛布,领口偏低且不开衩,长度及膝,穿时需搭配长裤进入二十年代中期,受西方连衣裙剪裁影响,倒大袖旗袍开始兴起,廓形呈宽松 A 字形,袖长过肘露出小臂,领缘与襟缘处常缀有简单的花卉贴布绣或细窄滚边,颜色以浅蓝、米白、淡粉为主三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阶段,版型更贴合身体曲线,腰部收窄至与腰围适配,下摆开衩高度从最初的五寸提升至一尺左右,行走时能露出纤细脚踝,面料多选用进口渐变色蕾丝、织锦缎或印花真丝,织锦缎上常织有缠枝莲、凤穿牡丹等传统纹样,装饰上除了滚边、盘扣,还会在衣襟处绣小幅山水或花鸟,搭配狐裘披肩、珍珠项链或丝质小手包上海的高级裁缝店会为顾客量身定制旗袍,根据身材调整腰线弧度与开衩高度,甚至会在裙摆内侧缝上暗扣,方便搭配衬裙。
四十年代受战争影响,旗袍再度简化,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并逐渐稳定,面料多为易于打理的棉绸或人造纤维,滚边宽度从三寸减至一寸,绣花装饰几乎消失,部分旗袍还会在腰部两侧加缝实用口袋,方便放置手帕、钥匙等小物件这种变化不仅是审美调整,更与女性社会角色转变紧密相关,随着女性走出家庭参与教书、办公、工厂劳作等社会活动,服饰逐渐向舒适便捷的方向发展,就连学校女教师也会选择无过多装饰的素色旗袍,搭配平底布鞋方便行走男装的定型过程暗合着时代对秩序与革新的追求中山装的形成经历了不断改良的过程,初期融合了日式学生装的立领与西式军装的贴袋设计,民国建立初期的中山装领口还带有纽扣,后来在奉帮裁缝的调整下逐渐规范化,最终确立了立领、四个明贴袋、五粒纽扣的基本形制四个贴袋的袋盖为倒山形,分别对应礼义廉耻,袋口处缝有横向扣带防止物品掉落;五粒纽扣象征五权宪法,分别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这些设计细节赋予服饰特殊的象征意义中山装很快成为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的主要着装,多选用藏青、深灰或黑色卡其布制作,搭配同色系直筒长裤,脚穿圆口布鞋或黑色皮鞋,显得庄重干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必穿中山装,胸前口袋常插着钢笔,成为当时的典型形象。
西装在城市中逐渐普及,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的商务场合,男性多穿西装三件套,内搭白色衬衫,系宽幅领带,口袋巾露出一角作为装饰;年轻学生则更偏爱诘襟衫,这种服饰领口有单排五粒纽扣,前襟平整无口袋,面料多为浅灰或浅蓝色棉布,搭配深色学生裤,便于课堂学习与户外活动,校园里的男生几乎人手一件长袍马褂并未完全消失,在民间节庆、婚礼或寿宴等正式场合仍被广泛穿着,有的会在长袍外搭配黑色马甲,领口处绣上暗纹,形成传统与新式并存的男装格局,就连理发店的师傅也会在过年时穿长袍马褂待客纺织技术与商业流通共同塑造着服饰的物质形态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面料供应结构,上海、无锡等地的纺织厂引进德国新式纺纱机,生产出细支数的 “洋布”,这种机制棉布比手工土布更轻薄、纹理更均匀,产量提升的同时成本降低,一匹机制棉布的价格仅为手工土布的三分之二,让普通民众的衣物选择更加丰富印染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多花色,传统蓝印花布之外,条纹、格子、小碎花等图案开始流行,上海的印染厂还能仿制进口面料的花纹,生产出 “仿毛呢”“仿丝绸” 等平价面料进口面料也大量进入市场,英国的粗花呢、法兰绒适合制作秋冬外套,法国的真丝、蕾丝则成为高档服饰的首选,上海永安百货的绸缎柜台,每天都有富裕家庭的女眷挑选进口丝绸,用于定制旗袍。
商业网络的拓展让服饰流通更加便捷,城市中出现专门的 “时装店”,既有为富裕阶层服务的定制业务,裁缝上门量体后手工缝制,工期需一周至半个月;也有面向普通民众的成衣出售,货架上挂满现成的短衫、长裤,价格亲民时装杂志开始刊登最新款式,《玲珑》《良友》等刊物不仅介绍旗袍、西装的流行样式,还提供搭配建议,比如 “浅蓝旗袍配米白披肩”“灰色中山装搭黑色皮鞋”,影响民众审美一些大型百货公司还会举办时装表演,模特身着当季新款服饰在 T 台行走,培罗蒙等知名品牌曾通过这类活动展示其手工缝制的西装,推动新式服饰的普及这些物质条件的变化,为服饰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就连县城的杂货店也开始售卖机制棉布制作的成衣服饰的地域与阶层差异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与乡村的服饰对比尤为明显,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居民更早接触新式服饰,女性穿旗袍、男性穿中山装或西装的比例较高,服饰更新速度快,春季穿薄棉旗袍,夏季换真丝短衫,秋季搭配呢子短外套,冬季则穿棉袄配棉裤;乡村地区则更多保留传统服饰,男性以对襟短衫、直筒长裤为主,面料多为自织的粗棉布,颜色多为藏蓝或深灰,劳作时会将裤脚卷起至膝盖,方便下田;女性穿大襟袄裙,袄身多为深色,裙摆为黑色或蓝色,面料同样是自织土布,通过靛蓝染色,耐洗耐脏,样式简洁耐用,很少有装饰。
不同阶层的服饰在面料和装饰上差异显著,富裕阶层的服饰多用高档丝绸、皮毛,旗袍上会绣有繁复的花鸟纹样,西装采用进口呢绒制作,内衬为真丝,做工考究;普通民众则以棉麻面料为主,旗袍无过多装饰,仅在领口处缝一条细窄滚边,男装多为素色短衫,肘部、膝盖等易磨损处会提前缝上补丁,注重实用性这种差异并非绝对,随着交通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乡村地区也逐渐受到城市服饰的影响,赶集时能看到年轻女性穿着简化版旗袍,面料是机制棉布,没有复杂花纹;男性则尝试穿着诘襟衫,虽面料仍是粗布,却透着新潮气息,就连乡村教师也会在上课时穿诘襟衫社会思潮的起伏直接影响着服饰审美取向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倡导个性解放,女性服饰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款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袄裙与旗袍,还出现了搭配短裙的针织上衣,颜色也更加丰富,粉色、黄色、浅绿等明亮色调开始出现,打破了以往蓝黑灰的单调;有的女性还会将头发剪短,搭配浅色短衫,显得清爽利落五四运动后,学生装成为新风尚,女性穿浅蓝或白色短衫,袖口长度及肘,搭配黑色百褶裙,裙摆长度至膝盖,领口系着素色围巾;男性穿浅灰诘襟衫、深色学生裤,裤脚收口,这种简洁朴素的服饰被视为进步的象征,校园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着装,就连校外的青年也会模仿学生装样式制作衣物。
经济萧条时期,民众更青睐耐穿的面料,咔叽布因结实耐磨成为主流,服饰颜色偏向深沉,黑色、深灰、藏蓝等颜色占比增加抗战时期,爱国主义思潮高涨,服饰趋向实用简约,奢侈面料和繁琐装饰被摒弃,民众更注重服饰的耐用性,不少女性改穿便于劳作的工装裤,裤腿处有两个实用的贴袋,方便放置工具;男性服饰也减少了非必要装饰,中山装的口袋盖简化为平贴样式,不再有复杂缝线这种审美变化与社会情绪同步,服饰成为表达思想观念的一种方式,穿简约服饰被视为支持抗战的表现军事与战争环境深刻改变着服饰的实用属性新军的建立推动了军装的改良,西式军装的形制被引入,包括立领、肩章、贴袋等设计,军装面料选用厚实的斜纹布,经过防蛀处理,注重耐磨和防护,颜色多为深灰或草绿,便于在野外隐蔽;肩章上有不同标识区分军衔,尉官肩章为银色,校官为金色北伐战争时期,军装的腰带设计更加实用,采用牛皮材质,能悬挂手枪、子弹袋等装备,这种利落的风格影响到民间服饰,城市中出现男性穿 “军装款外套”,保留立领和肩章设计,但去掉军衔标识,搭配普通长裤抗战时期,军装元素进一步渗透到日常着装中,不少男性穿着带有肩章设计的棉外套,女性服饰也借鉴了军装的简洁剪裁,旗袍的领口改为小立领,与军装领口风格相近,有的还会在腰部系一条宽腰带,显得干练。
物资匮乏迫使服饰在材料和款式上做出调整,短款服饰增多,上衣长度缩短至腰际,减少面料消耗;面料多采用混纺或再生纤维,比如用羊毛与棉花混纺制作外套,有的甚至用麻袋布经过漂白、染色后制作衣物,虽粗糙却耐穿补丁也成为服饰常见的元素,有的家庭会将旧衣物拆改,用不同颜色的碎布给孩子缝制新衣,甚至会将补丁缝成简单的图案,让衣物显得不那么单调这种实用性优先的服饰选择,既是战争环境的无奈之举,也催生了简约务实的服饰风格少数民族服饰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着传统与适应的平衡各少数民族服饰在保留核心元素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吸收了汉族或西式服饰的特点苗族女性在传统百褶裙外穿中山装,保留了裙摆上的银饰和刺绣纹样,同时增加了中山装的实用性;彝族将传统长袍的长度缩短至膝盖以下,去掉繁琐的流苏,方便田间劳作或外出务工;壮族男性则在对襟上衣外搭西装马甲,既有民族特色又显正式纺织和印染技术的进步让少数民族服饰的面料更加丰富,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机制布制作传统服饰,比如壮族用机制棉布制作绣球纹样服饰,保留了手工刺绣的绣球图案,却比手工织布更轻薄;苗族用机制丝绒制作百褶裙,光泽度更好,也更耐洗政府对少数民族服饰采取尊重政策,允许在各类场合自由穿着,学校不强制少数民族学生穿校服,节庆时少数民族还能穿着传统服饰参加公共活动,使得传统服饰文化得以延续。
同时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少数民族服饰也成为民国服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汉族裁缝会借鉴少数民族的刺绣工艺,在旗袍袖口绣上苗族纹样;少数民族也会购买汉族的机制面料,用于制作传统服饰,形成文化交融的景象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始终与时代进程紧密相连从辛亥革命初期的新旧碰撞,上海街头长袍马褂与西装同现,乡村仍以传统服饰为主;到三十年代的繁华多样,旗袍与西装成为城市主流服饰,百货公司的时装表演吸引大量民众观看;再到后期的简约务实,补丁衣物与改良军装彰显时代印记,民国服饰的每一次变化都对应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山装和旗袍最终成为民国服饰的代表,前者凭借明确的象征意义与实用版型,成为跨越阶层的着装选择,公职人员、知识分子、普通工人都能穿;后者则通过不断改良适应女性需求,从日常服饰发展为礼服样式,婚礼、宴会等场合都能见到旗袍的身影培罗蒙的奉帮裁缝技艺将传统剪裁与西式工艺结合,制作的西装既贴合东方人身型,又保留西式西装的挺括;《玲珑》杂志记录着服饰审美变迁,从二十年代的倒大袖旗袍到四十年代的简约旗袍,每一期都能看到不同的流行趋势;“天乳运动” 推动服饰与身体解放同步,女性不再束胸,旗袍版型也随之更贴合身体曲线,这些细节都藏在服饰的针脚与纹样里。
这些服饰既吸收了传统服饰的工艺与元素,比如旗袍的盘扣、中山装的立领,又融入了西式服饰的剪裁与理念,比如旗袍的收腰设计、西装的肩线处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民国服饰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风貌,展现了民众在变革中的适应与创造,那些留存至今的旗袍、中山装,仍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为现代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