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oc
6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涿州双塔涿州双塔,位于涿州古城内西北隅,两塔南北对峙,相距约260 米,南塔 称“智度寺塔”,北塔称“ 云居寺塔”,合称涿州双塔,均为八角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南塔五级高 44 米,始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 );北塔六级高 55.69 米,始建于辽 大安八年(1092)两塔均因寺得名,寺早已无存1982 年 7 月 23 日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 6 月 25 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双塔在辽、金、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民国十六年(1927 )晋奉大战,此塔遭炮击造成东侧墙体部分残缺1976 年唐山 大地震,塔顶坍塌,塔体开裂,又经多年雨水冲刷破损加剧;云居寺塔也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2001 年由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双塔之一的智度寺塔开始进行修复预计 2004 年下半年主体竣工同时开工修复云居寺塔,2006 年双塔主体工程完工双塔是涿州标志性的历史建筑,是北京以南的著名古迹,是方圆二十里内举目可及的天空轮廊双塔积淀了涿州近千年的古代文明,展示了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绚丽多姿的人文风貌双塔造型优美,历代文人学士赞咏者甚多,“双塔晴烟”为涿州八景之一,民间也有“姑嫂修塔 "的美丽传说。
其中云居寺塔一反佛塔用奇数惯例而采用偶数,使得国内佛学界、文物界、建筑学专家一直未解其中玄机,更体现了双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清行宫清行宫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南关大街 105 号药王庙院内东侧碑载,药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东院曾开设丛林,定名曰“保庆寺”乾隆十六年(1751)为清帝乾隆南巡,改保庆寺为行宫,成为皇帝驻跸之所清行宫占地近 50 亩,总体布局为左、中、右三路中路为行宫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宫门、二门、假山、正殿、亭、游廊、丘山、花园等建筑左路为太后宫,右路为皇后宫,两路又各有殿、阁、轩、楼等建筑,其中正殿(正大光明殿)匾额、楹联皆为御书院内假山叠景,古柏参天,楼榭重重,清雅幽深建国后,电影《古刹钟声》曾在此拍摄外景行宫大部分建筑在 1978 年拆毁,仅存正殿、假山由于北京市良乡黄新庄行宫已毁,涿州清行宫已成为京南第一处存有主体建筑的皇帝行宫金门闸金门闸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北部义和庄乡北蔡村北 3.5 公里永定河右岸此闸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原为草闸,其作用为引莽牛河之水入永定河借清刷浑后因河底淤滞,高于莽牛河,原闸作用遂废后于乾隆三年(1738)移建减水石坝于今之位置,其名仍沿用旧称。
永定河水性湍悍,挟沙而行,沙淤河高,河高坝下,故必数年一小修,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道光四年(1824)、同治十一年(1872 )均为大修唯宣统元年( 1909)之重建的金门闸,是废草闸而建石坝之一百七十年后,又复还其闸,并保存至今金门闸共计十五空,南北长 100.6 米1937 年,改南端两空为铁闸门,作农田浇灌之用,其余各空均废此闸在古代为保卫永定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聪明智慧的结晶如今闸虽废但旧迹犹存,其宏伟之气势,建造之精良足以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闸之南坝台有清乾隆题诗碑及乾隆《金门闸浚淤碑》、道光《上谕》碑、同治《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宣统元年《重建金门闸记》碑各一通药王庙药王庙位于涿州市南关大街 105 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民国时曾重修一九七八年庙内群体建筑遭破坏,现仅存一座后殿“大放光明 ”殿大放光明殿,高台式建筑,台高 3.35 米,宽 37.8 米,进深27.5 米,台上建五开间殿宇;殿台之左有残断的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药王庙碑此碑为清末书法家何绍基篆额并书丹因何绍基书法流传于世的多为晚年的篆隶或行草,这篇楷书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药王庙历史上建筑规模宏大,后又将东侧保庆寺改建为清行宫,成为接待迎送之所据“重修药王庙记” 碑载,“ 顾涿州为祗谒陵寝常所经临,四方来京师道路,毕合于庙之西南,远近瞻仰,攸系兹庙固密迩据此可以证实药王庙的历史影响、历史作用和它特有的历史价值三义宫三义宫位于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东始建于隋代,原名蜀先主庙,又称汉昭烈帝庙,为纪念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而建,历史上曾多次扩建重修,元代以来一直是京畿名胜三义宫,原占地 2.7 万平方米,座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马神殿、正殿、后殿等,是一组有三进院落、殿房 30余间的古建筑群据旧志记载: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诚胜境也涿州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桃园结义千古流传,妇孺皆知千百年来,无数迁客游人、贤达名流乃至将相帝王,来此感受天下英雄之气、人间忠义之魂忠义、诚信成为涿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三义宫成为代表涿州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名胜古迹三义宫重修前,只剩山门和一通明正德三年(1508)“ 重修三义宫碑”1995 年,旅游文物局筹资重修三义宫自 1998 年 10月接待游人后,海外华人前来探访拜谒者络绎不绝,东南亚刘、关、张、赵四姓来此省亲谒祖 ,美国、韩国、日本等社会团体也前来观光。
通过近年来的旅游开发,三义宫正在成为比较有影响的旅游文化景区三义宫的附属工程“关羽文化园” 项目正在运作中学宫学宫位于涿州市城内文昌祠街北侧,始建于唐代,元、明、清均加以修葺原庙规模宏大,是一组有 60 余间殿堂的古建筑群现学宫内仅存大成殿、泮池桥、戟门因历史原因,学宫一直由涿州市医院使用1997 年,市医院出资 42 万元对大成殿进行重修,后又由医院出资 31 万元,将南侧的泮池石桥平行迁移至戟门北侧,易地保护永济桥永济桥俗称大石桥,位于涿州城北拒马河上该桥长 153 米,宽 8.5 米,由分水石至桥面高 4.2 米,为单路九孔石桥两侧设地袱、栏板、望柱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名曰“ 巨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 )重修,天启六年( 1626)桥毁又重建明崇祯后,河道南移,遂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 桥端筑引桥,下有涵洞 22 个,引桥总长 660 米因桥拱跨度大砌筑采用中国起拱技法,造型优美,远望恰似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清未、民初年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马长虹”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永济桥”之亲笔。
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 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毁下胡良桥下胡良桥位于东仙坡镇下胡良村南胡良河上,距永济桥北约 2公里,该桥长 69 米,宽 9.14 米,由分水石至桥面高 4.43 米,为单路五孔石桥下胡良桥始建年代与永济桥同为明万历二年,建筑形制大体相同建国后,曾有修整,但桥南碑亭亦在“文革”初拆毁青岗遗址青岗遗址位于涿州市东仙坡镇青岗村西南台地上,南临胡良河,北临乡间路,文化层堆积较厚,可分三个时期,最下面一层遗物为仰韶时期文化此处遗址,地处平原,西北为燕山山脉,西南临胡良河, 背山面水,且地势较高,有利于古人在此生活居住,因此跨越年代较多,文化内含极为丰富,且保存较完整此处遗址的发现,将涿州可考历史向前推至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半壁店墓群半壁店墓群位于涿州城南约 3 公里处,据《古今涿州志要》载:“一九五五年京广铁路单轨改双轨发现汉墓”又据当地村民讲:此处原有封土四十余座,多而密集,俗称“疙瘩窝子”一九五九年修京广公路用土挖掉四座,一九六 O 年至一九七七年平整土地又挖掉多座一九七七年五月八日,保定地区文物组调查时尚存八座,占地面积方圆 15 华里。
现存封土五座,除 1 号封土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四座封土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涿州古城墙涿州城地处平原,东经 115°42'12″至 116°14'35″之间,北纬 39°35'25″至 39°36'05″之间海拔 22—65 米西临太行北依燕山,与北京市交界,清代乾隆年间曾御封“天下第一州”之美称涿州旧城因东北内折,西南凸出,当地俗称“凹”字城涿州城鸟瞰图形近似一卧牛,故又称之为“卧牛城”城西 150 米处有北拒马河支流由南向北流过,至城北 1 公里处折而向东残存城墙总长约 1600 米《涿县志》载:传“涿城筑自颛顼” 原为土城,明景泰初年(1450)知州黄衡始加以砖砌垣高四十尺,基之广倍之方各有门,门有楼:南曰“迎恩” ,北曰“通济”,东曰 “进德”,西曰“积庆”城之中有夹城,如人之束带中有券门,名曰“通会”,上有重楼三楹,左钟右鼓,以启晨而警夜,明嘉靖乙巳 ,知州何镔所修至清康熙六年(1667 年)知州李勋重修涿州城其周围、高、厚皆仍其旧,东、西、南三门名亦如旧,唯北门改“通济”为“ 拱极”岐沟关遗址岐沟关遗址位于涿州城西南 20 公里松林店镇岐沟村,西南 4.5公里为南拒马河,东北 6 公里为北拒马河,西临古运粮河故道。
关址南北长约 430 米,北边缘东西宽 430 米,南边缘东西宽 380 米土墙夯层厚 10—12 厘米,夯窝直径 10 厘米,棍眼直径 10 厘米夯土层中存有战国、汉代及唐宋时期陶瓦片,城外曾出土大量铜箭镞等战争遗物,表现此地为古战场所 在据《日下旧闻考》载:……晋王存勖天祐十年遣周德威出飞狐攻燕,与镇定兵会于易水,进攻祁沟关……宋雍熙三年曹彬、米信等与辽将耶律休格战于祁沟关……由此可见,岐沟地势险要,历代兵家必争当地人称,古代岐沟曾称岐沟府,后改岐沟关,还称沟现在叫岐沟村旧志资料称此关址建于唐末西乡故城遗址西乡故城遗址位于涿州市西北 13 公里的东仙坡镇上坡村西500 米处,城址位于高坡之上,按现在行政区域划分,涿州市与北京市房山区各占一半城外地势西北两面为洼地距西南 1 公里有一条古河道,俗称“四十里小浑江” ,城南侧有一条东西向土路,西南有胡良河,南临胡长公路城址南北长 452.5 米,东西宽 308 米,面积约 14 万平方米当地人称西乡故城为古城,1938 年时城墙还较完整,只是在东西两道城墙的中间各有一道几十米的缺口,按调查分析,应是城门所在1958 年平整土地后逐年拆毁,至今残存城墙长度已不及 500米。
据旧志资料载及暴露遗迹、遗物以及西乡故城的占地面积、形制及规模等都有汉代小城池的特点,应为史料所载的西汉末西乡侯国故城,新莽时称之为“移风” 高官庄遗址高官庄遗址位于涿州市高官庄镇北高官庄村北东与高官庄墓群相连1984 年 6 月在北高官庄村征集到两件完整器物,一为战国时期磨光黑陶壶,一为灰陶带盖高柄豆从试掘情况和采集、征集的遗物分析,高官庄遗址是一处商至战国时期的古遗址松林店遗址松林店遗址位于涿州市松林店镇松林店村西南约 1000 米处呈东高西低之势出土文物证明,松林店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北方青铜时代早期文化)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练庄八·一三惨案纪念址练庄八·一三惨案纪念址位于涿州市东仙坡镇练庄村内, 1937年农历 8 月 13 日,日本侵略军在练庄老槐树下,屠杀村民 37 人1971 年 8 月 13 日,练庄村在此立纪念碑碑高 2.36 米,碑额刻录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一首;正面楷刻“八· 一三惨案纪念碑”大字,碑阴为记述惨案发生时的情景及后来练庄人民牢记民族仇恨,要求立碑的意愿碑座浮雕青松、海水等图案纪念碑旁有古槐一棵,树围 3 米左右,树干高 2.5 米,具体年代尚无从考证,但树洞之大说明树之古老,村人传说有 500 多年的历史,因古槐顶部树冠中长一小榆树,村人又称其为“槐抱榆” 。
纪念碑及古槐南侧有水坑,直径约 15 米,冬季干涸,雨季积水,是当年日本侵略军杀害村民堆尸之处 练庄“八·一三”惨案纪念碑记略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