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内环形强化病变PPT课件.ppt
10页1,.,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颅内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性炎性病变 ,多数为慢性和亚急性起病 ,多继发于躯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 ,经血行播散入颅内 ,以多发病灶多见 ,亦可单发 ,病灶可分布于颅内任何区域 ,一般多分布于脑组织表浅部位 ,灰白质交界区域在中国 ,颅内结核瘤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 0. 65 %14. 0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有文献报道中国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颅内结核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 以头痛、 呕吐等高颅压表现多见因结核瘤为结核杆菌感染后的肉芽肿性炎性结节 ,其病程不同 ,结节内组织成分不同 ,其 MRI表现各异3,,根据结节的MRI表现特点 , 将颅内结核瘤分为 4 型: (1)肉芽肿型 , MRI平扫 Tl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呈均匀强化 ,周围水肿带较重 ,占位效应明显 ,此型极易误诊为肿瘤; (2)干酪样型 , T1WI为低或等信号 , T2WI 为稍高或等信号 ,增强后呈环状强化 ,周围有少许水肿;,.,4,,(3)脑膜炎型 ,见于脑膜同时受累 ,MRI平扫呈絮状、 斑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 (4)弥漫性粟粒型。
依病程不同 , 将颅内结核瘤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 (1)未成熟型 ,主要为肉芽肿期 ,MRI扫描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 ,病灶多呈均匀结节强化 ,病灶周围水肿明显 ,可见明显占位效应; (2)成熟型 ,主要为干酪样变期 ,T1WI为低、 等或混杂信号 , T2WI为高信号 ,增强后呈环形强化部分呈典型的 “环靶征” :中心区呈高信号 ,其次为低信号 ,外层为高信号 ,最外层为低信号由于结核瘤可在颅内不同区域分布 ,又较少伴有结核性脑膜炎 ,故临床表现多缺乏特征性 ,易于漏诊或误诊为胶质瘤、 脑脓肿、 转移瘤及脑寄生虫病因此只要 MRI发现颅内表现为圆形、 明显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周围水肿明显的病灶 ,在通过全面检查不能肯定其他诊断时 ,均应考虑到颅内结核瘤的可能 ,早期、 足量、 足疗程抗痨治疗对患者预后极其重要5,星形胶质细胞瘤多位于髓质或皮质下区 ,额顶叶多见;由于中心发生不规则坏死、出血、囊变并呈浸润性生长 ,病变呈不规则环形 ,壁厚薄不一 ,内壁多凹凸不平 ,外壁毛糙不光整 ,边界不清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 ,增强后环壁强化明显 ,多不均匀 肿瘤可出现壁结节,单发或多发 。
由于肿瘤组织由坏死、出血、囊变及残留的部分肿瘤组织而形成的 ,因而其环壁及壁结节形态视肿瘤组织囊变、坏死、出血程度而定一般肿瘤的壁结节较厚 ,达0.52.5cm,且厚薄不均 ,常为多发;瘤周水肿多数为中重度 6,脑脓肿 脑脓肿大多数为全身感染的颅内并发症 ,好发于脑灰白质交界部其内容物为脓液 ,因张力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有时有分隔内外壁均光滑 ,由于脑组织液化、坏死及肉芽组织形成所致 ,表现为脓肿壁近皮质薄 周围水肿多为轻中度 ,占位效应不明显 7,,部分恶性脑膜瘤也可呈环形强化,术前诊断较困难除具有其它类型脑膜瘤特点外, 以下几点可供鉴别诊断: 恶性脑膜瘤病人发病年龄多较其它类型脑膜瘤低文献报道,多数恶性脑膜瘤发生于30岁以下; 恶性脑膜瘤病人中局限性颅骨破坏的发生率远较其它类型的脑膜瘤为高, 有以下几点提示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中度不均匀强化, 肿瘤伴有囊变或中心坏死; 肿瘤边界不规则; 肿瘤周边水肿明显极少数恶性脑膜瘤可发生转移有报道可循脑脊液循环种植于颅内其它部位, 也可沿血液或淋巴管转移至颅外8,脑转移瘤大多数是经血行转移至脑内 ,多发生于灰白质交界处,因该处穿通动脉分支多而纤细 ,癌细胞易在此受阻形成瘤灶 ,以颞顶叶多见,呈膨胀性生长 ,多呈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的圆形、类圆形病灶 ,其外缘较光整、清晰 ,而内壁亦有肿瘤组织坏死、囊变、出血形成凹凸不平 ,厚薄不一。
瘤周水肿多为中重度 9,脑囊虫 多位于实质区 ,以白质区多见 , 主要是由于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脑部所致 ,表现为实质内多发、散在分布点状或椭圆形结节 ,中心为脑脊液密度 ,部分病例可见囊内高密度钙化斑(头节) ;本组病例未见壁结节;周围水肿无或轻度 , 占位效应不明显/10/2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