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下册《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课件 新人教版.doc
10页九年级语文下册《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课件新人教版.ppt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小传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墓志铭有唐义姑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往昔十四五,出入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平明骑驴出,适谁门 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安史之乱左拾遗主要诗作有《悲陈陶》、《哀江头》、《春望》、《月夜》、《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9—59岁)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主要诗歌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丹青引》、《壮游》、《遣怀》、《秋兴八首》、《登高》等 大历五年 (770)冬逝,终年59岁。
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813),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 背景材料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 (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2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33)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 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 (2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 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悲凉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资料P55)这里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关键字是“悲”,其实这里何止秋季让他觉得可悲呢?请同学说说这里有多少让他觉得可悲的事情?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资料P55)) (1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22)苦,是什么意思? (33)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44)赏析“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
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忧愤,心急如焚 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 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泽东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 乐饮助兴,忧饮消愁(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是不好的酒 酒味很薄 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有两条,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平定安史之乱,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如今他有满腹的愁苦,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情感---愁苦沉郁顿挫 1、语言凝练质朴 2、感情忧郁苍凉 3、结构曲折迂回 1、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全诗八句皆对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是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 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 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
“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 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 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而且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 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 ,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
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说是凝炼准确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14个字却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含蕴丰富 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