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主旋律.pdf
5页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州域几乙/·‘’2-华莱士· 史蒂文斯的诗 歌主旋律熊会兵华莱士,史蒂 文斯(187 9一19 55)是美国文学史上与埃兹拉·庞德、T·S·艾略特、威廉·卡罗斯·威廉斯一样重要的诗人他大气晚成,四十四岁才发表第一部诗集《簧风琴》在晚年却诗名大震,一跃而成为诗坛巨匠他不属 于任何流派,也从不想模仿任何人,任何流派,并尽可能避免公开谈论文学他的诗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读者都觉得他是一个谜他从不为别人提出什么标准,只是不断地为自己制造新的、严格的标准,他的诗中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比喻、象征,因而显得格外艰深,并且总是提出很多间题,却不给读者提供现成的答案对于这样一个作品有相当难度的诗人,目前我们国内的评论 和介绍颇少本文拟就华莱士·史 蒂文斯诗歌的两个基本主题—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信仰问题作一初步研究国外有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华莱士·史 蒂文斯的诗哲理性很 强,因而 很容易把他看成象罗伯特·弗罗斯特那样的诗人,然而这却很容易走 向歧途,因为他的哲学思想 实际上是一些 很基本的东西,如本文下面要讨论的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但这正是他一生执著探求的主题之对于史蒂文斯来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在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 之间架起一道彩虹。
史蒂文斯的诗歌主题显得比较单调,但这并不影响他 的诗歌成就因为他的诗歌的崇高之美并不来源于他的作品中并不深刻的所谓哲理性,而来源于他对艺术、现实、想象之间的关系的沉 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正如亨利·w·威尔斯在他的《华莱士·史蒂文斯导论》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把史蒂文斯的创作比作一棵大树,而把他的主题—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比作这裸大树的主干,那么这棵大树的主体美主要表现在从主干长出的富有诗意的叶子上,鲜艳夺目的花朵上和丰硕的果实上,而不是表现在其主干上但史蒂 文斯毕竟把他一生 的心血灌注 在这一 主干上,下 面先探讨一下他的这一主题思想在史蒂文斯看来,人们总是生活在艺术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之中,并从二者都能获得审美享受在他的论文中,他曾指出:“不仅想象依赖于现实,而且现实也依赖于想象,而两者的相互依赖是至关重要的’ ,史蒂文斯相信想象的力量他认为现实并不是某种现存的东西,并不是某种我们的大脑被动接收的东西现 实 应该是一种创造物,应该是我们的心灵与周 围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或曰我们的意识,不只是一张白纸,让世界在上面涂写信息;也不 只是一面镜子,用以反映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意识应该是 一盏灯,它主动,具有创造性;它照亮周围的世界,赋予它形式,对它进行透视,使之合乎人类的要求。
史蒂文斯认为,想象象光,它不附加任何东西,如果收稿日期:年月日1 9 9 21 22 9说附加,那便是他自身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因为我们的感官对周围的一切在它刚接触到时就对它们开始排序当我 们回顾我们的经历时,我们总是根据某种规律对它进行归类,我们就象阅读课文一样地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进行阅读、理解、阐释值得强调的是,史蒂文斯认为与其说想象将秩序强加给世界,倒不如说它发现蕴藏在世界中的秩序史蒂文斯的很多诗都探讨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如《大山送来的明信片》(用未来的眼光看艺术);《大个子红皮肤的男人阅读着》(用过去的眼光看待艺术)代坛子的轶事》 (探讨艺术想象 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基韦斯特的秩序的观念》(将 自然看作艺术想象的原材料),《塔那普萨的星星》(握沌被人理解后便成了井然有序).《篆篆女士躺在摘铸上》(描述现代艺术中的抽派过镶),《观寮岛碑的十三种方式》(描写在艺术创遗中想象力对现实作审美观朋 时的不同方式),《弹蓝色吉它的人》 (现实作为事物的原样在吉它弹龚中有了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表示:诗名现实艺术想象坛子的轶事荒野坛子基韦斯特的秩序的观念海洋歌观察乌鸦的十三种方式乌鸦想象的方式某某女士躺在躺椅上女士绘画塔那普萨的星星星星艺术形成弹蓝色吉它的人事物的原样吉它中奏出的音乐下面仅以《坛子的轶事》,《基韦斯特的秩序的观念》和《观察乌鸦的十三种方式》为例,看看 史蒂文斯具体是怎样看待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的。
《坛子的轶事》比较短,我们不妨把它抄录在此:我把一只坛予放在田纳西,它是 圃的,里在山方它使凌乱的荒好围着山峰排列于是 荒玲 向坛子 涌起,旬句在四周,再不荒莽坛子圆圈地里在地上,高高屹立,魏峨庄严它君临着四面八方坛子是灰色的,未施彩妆它无 法产生乌或树丛,术象田纳西别的事物这首诗中,“凌乱的荒野”可视为原始蒙昧的象征,荒野的“凌乱”说明它缺乏秩序,是一种混沌的现实,同时,我们可以把荒野看作现代社会的象征,即史蒂文斯所谓的“事物的原样”,如同T·S·艾略特把现代社会视作“荒原”一样坛子”作为一种工艺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的象2征,然而它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没有生命力的工艺品,它意味着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创造,具有使“凌乱的荒野”秩序井然地排列,调整自然,改造自然,完善自然的功能,坛子作为工艺品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换句话说,文明脱胎于愚昧和野蛮,却高于原始的愚昧和野蛮.因此它具有“君临”一切的力量坛子”呈‘灰色”,不施“彩妆”,说明艺术不过分雕琢,而光彩照人,它不具有自然那种“产生鸟和树丛”的繁衍能力,说明它独一无二,不可取代.另一方面,尽管“荒野”是“凌乱的”,且在坛子面前“甸甸”臣服,然而它仍然具有没有萦衍能力的坛子所缺乏的那种活力与生气。
这说明“凌乱的荒野”需要艺术和想象来加以调整,使之井然有序,同时艺术失去了自然或现实作为基础和背景,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基韦斯特的秩序的观念》中,在大海边吟唱的“她”可被看作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她”所唱 的歌便成了艺术的创造,而大海只是艺术家创作的素材,也是“她”进行艺术创作的场所对于史蒂文斯来说,真正的真实是艺术想象与现实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她”所唱的歌,也就是艺术品史蒂文斯通过“她”,把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是怎样将艺术创造的过程形象化,说明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是怎样通过赋予无形的流体状的现实以想象的结构,从而创造一种新的井然有序的世界这里的主要思想仍然是人们所熟悉的,即自然实质上不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世界,而是人们想象和感受到的世界自然不是一种客体,而是诗的想象的原材料也许 自然自身的确有一种精神的现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对于自然世界的阐释主要还是依赖于我们对自然的再创造自然成为现实,需要我们同时对它进行真实的和象征性的观照.事物本身从来都是一种内在的真实所有的人对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加工之后,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得到 了整理,对于艺术家来说,想象 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艺术家赋予他和我们的世界以秩序《观察乌鸦的十三种方式》描写在艺术创造 中,想象力对现实作审美观照时的不同方式乌鸦是自然的一部分,象征生活中的审美客体,艺术家通过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对审美客体进行观照乌鸦为冰封雪盖的死寂的世界中唯一活动着的眼睛,时而在秋风中盘旋,恰似“哑剧中的一个细节”,时而回肠荡气,时而藏而不露,时而婉转啼鸣,时而余音袅袅全诗的背景是冷落凄凉的.这可看作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客观写照正是在这样一种现实面前,诗人要完成艺术家的使命,从这种混沌的现实中寻找审美对象,表现审美客体,让读者从对审美客体的观照中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这三首诗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它们都强调了艺术想象与现实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除了艺术想象与现实的关系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外,在史蒂文斯诗中另一占主导地位的 主题就是信仰问题信而问题是史蒂文斯的诗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史蒂文斯看来,上帝已不再是全知全能的神,天堂也不只是人们渴望在来世才能够进入的极乐世界上帝在史蒂文斯的眼中变成了山,变成了太阳.诗变成了宗教,诗人变成了上帝的创造者,夭堂就是人们目前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即尘世就是天堂下 面拟就“c ho c o ru at oi t。
Ne讼hbo ur s”和《星期夭的早晨》这两首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宗教观,以及对传统宗教的反思进行讨论.“ch吮o r“toi tsNe ighb ou r尹仅比《阿 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少一行,分二十六节,每节五行全诗围绕一个中心象征—“山”来展开诗人选择山作为上帝的象征人类长期以来对山的祟拜从此可见一斑.当然,诗人并没有把山描绘成一种人们对神的原始崇拜的对象它成了一种神性的象征诗中没有一次提到“上帝”,也没有提及任何其他的神一切都隐3.含在字里行间山唤起人严肃的宗教沉思在夜雾 的笼罩下或在黎明时分,启明星仍然俯视着大山之时,山的这种功能更为明显史蒂文斯的上帝观念是具有现代特点的上帝是我们包罗 一切的思想,它包括城市、军队、国家等上帝不 应该是由一个什么委员会创造的教堂一定是一种有形体的机构,而 上帝却是一种幻想,一种神秘上帝一定是人为的,因为只有人才创造他上帝不一定是生命的创造者,但他毕竟是生命的维持者星光照耀下的山被看成具有人性,并象人一样具有生命和气息山的人性还表现在他不是完全自我满足,尽管他强大,安祥上帝在广裹的宇宙中感到孤独,宇宙中同时充满了空虚和满足高高的山峰,孤独地耸立在苍莽之中,正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 山的邻居,这位诗人,重申神圣的山具有威严和 富足在这种情况下,人反过来安抚上帝,而不是上帝安抚人,上帝酷似诗人,就象诗人酷似上帝一样诗人告诉我们,上帝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希望如此,他是人创造的,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创造事实上,他比人还伟大,因为他是人类对宇宙间生灵的概括他就是崇高的美史蒂文斯明确地承认他的思想的现代性他把上帝描绘成人的兄弟,而非人的父 亲事实上他不仅仅是一种概念,而是人类灵魂健全 的基本条件,它体现着人类宽大胸怀的伟大潜能上帝就象这山一择,巨大、严峻、安祥而生机勃勃诗中所安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实现史蒂文斯的目的,即创造一种史蒂文斯所渴望的那种思想和体验‘这首诗应该成为诗的典范;它用 全新的手法描写熟悉的体验,是对一种尽人皆知的、具有精神基础 的世界的一种全新的创造有时,史蒂文斯把宗教看作是诗的想象的杰出成就甚至把诗看成神性的艺术,把神性看成诗的产物在他的诗中,诗人作为上帝的创造者实际 上就成 了上帝 自身.所以诗成了宗教,或者说宗教变成了诗史蒂 文斯对 生活中诗的 想象的这种眷恋 总是带着宗教的色彩诗中的上帝已不再那么神圣,它就等同于诗人,它明确地成为人的创造物,就象人类创造其他的一切,上帝作为人的作品更具有人性。
史蒂 文斯在《星期天的早晨》一诗中为人类的强烈感情作了辩护他认为这种情感是生命历险中最为正常和最令人满足的部分即使在最为成熟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中也应允许一种原始的和基本的冲动存在诗人选择星期天这一特别时间就是为 了暗示城市文 明传统和深刻的宗教传统之间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星期天意味着有闲阶级在一个成熟乃至腐败的社会中寻 欢作乐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星期夭,又意味着对最强烈的宗教激情进行发泄的时机社会文化和 宗教都推崇一种美好的,甚至 完美的生活、即诗中的“天堂”,一种不受侵染的极乐世界一种过于文雅的文化总是自认为幸福实际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结果总是表明幸福总是对它敬而远之缺乏自然感情和激情的生活往 往充满着冷淡和倦怠人 缺乏情感寄托也是不会满足的,过去的文化以宗教的形式给人以情感生活;未来的文化将使宗教狂热与动人心魄的艺术相结合,从而也能使人体验到情感生活诗人选中这个现代城市妇女作为城市文 明生活的象征,她被奢侈的生活包围着,她被赋予了最细腻的情感和完美的教养然而就在这种奢侈和安逸中,她却体验到 了一种“隐匿的渴望”她 的思绪也本 能地 回到基 督教的传说中来当诗人观照着这场景时,他回想起过去。
当时,世 界宗教的神话传说被情感生活带上了丰富的色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首诗所提 出的间题和 史蒂文斯那么多其他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