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当代鲁籍翻译家的翻译思想.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74183700
  • 上传时间:2024-08-1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98.63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当代鲁籍翻译家的翻译思想 作者:张白桦 张露 来源:《山东青年》2020 年第 05 期 摘要: 季羡林、张谷若等一众鲁籍翻译家是中国现当代翻译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译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对现当代的各个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拟从翻译文学史的角度来梳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鲁籍翻译学家们的译学思想,旨在总结他们的翻译理论以及他们对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鲁籍翻译家;翻译文学史;翻译理论;现当代中国文学 长期以来,我国对翻译文学的独立地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对翻译文学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但自 80 年代开始,翻译文学正在逐渐取得对它的承认,中国现代文学史类的编撰开始关注翻译家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更是深入研究翻译文学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谢天振指出,翻译文学史的核心对象是作家、作品和事件,其任务不仅要描述翻译文学在译入语国家的基本面貌、发展历程和特点,还要在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境中对翻译文学的形成和意义作出明确的界定和阐释[1]“五四”运动至今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西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因此在中国翻译史上,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译者翻译的西方书籍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影响着各领域的方方面面。

      山东省作为历史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从翻译区域史来看,译界历来重视对闽籍、皖籍、浙籍翻译家群体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鲁籍翻译家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为此,本文将主要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现当代鲁籍翻译家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季羡林、张谷若、林少华、沉樱,通过梳理他们的译学思想,总结他们的翻译理论以及对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贡献 一、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山东临清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他掌握了 10多种外国语言,包括英文、德文等现代外语和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语言季羡林一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译著等身,成果显著其主要译著有:印度七幕诗剧《沙恭达罗》和五幕诗剧《优哩婆湿》、印度长篇史诗《罗摩衍那》和黛维夫人的《家庭中的泰戈尔》等,这些译著的出版为我国东方文学的译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罗摩衍那》,规模巨大,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广有影响 季羡林先后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翻译观点,见解深刻,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谈到翻译标准时,季羡林赞成严复的“信达雅”,他认为探讨翻译问题,首先要看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

      [2]他还在不同的时间对三字标准进行阐释,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这个 标准,也丰富了其内涵其次,季羡林认为,翻译是以文化交流为目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2]再次,季羡林特别强调要关注翻译人才的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3]鉴于翻译作品繁多,翻译质量低下的现状,他指出译者要不断提升语言基本功、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相关部门应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加强对出版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季羡林一生致力于翻译实践,其对印度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的印度梵文文学的空白,而且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几十年来,季羡林身体力行,在吸收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开创了多个新的研究领域 二、张谷若 张谷若 (1903—1994),山东烟台人,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以译介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作品而著称, 被誉为“哈代专家”大學期间,张谷若阅读了大量书籍,对哈代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于 1929 年开始翻译哈代的《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

      毕业后,他的译稿《还乡》得到了胡适的高度认可自此之后,他凭借译本《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收到了翻译界的广泛赞誉之后,其英国文学经典译著不断问世,如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游美札记》,萧伯纳的《伤心之家》和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等,为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谷若的核心翻译思想是:翻译要遵循“地道”的原则[4]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在语言文字和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还要将原作的风格传达出来,因此他采用山东方言来翻译原作中乡民的方言,不仅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还体现了他对读者负责任的精神态度其次,在翻译过程中张谷若特别重视添加注释,他认为:“注释是针对所译的地方解决问题注释是翻译的必要工作, 未做翻译先要做注释[4]在他看来,注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和理解经典作品 张谷若毕生从事英国文学翻译研究,其文学译著,独具一格,他采用山东方言翻译哈代小说中的维塞克斯方言,灵活运用四字结构,注释深入详尽这种独特的翻译方法,成为译界的一大成功创举,受到了译界广泛好评,对目前研究张谷若的翻译思想及译著具有现实意义其译作屡经再版,在海内外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力,成为课堂的阅读资料和翻译教学的范本。

      三、林少华 林少华(1952—),祖籍山东蓬莱,在东北出生长大,著名翻译家,因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而为广大读者熟悉林少华自 1984年翻译日本电视剧《命运》进入读者的视野,翻译并出版了 90多部作品,涉及的日本作家有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其中, 他翻译了大量村上春树的作品,被誉为“村上春树的御用翻译”他的译文优美典雅、自然流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林少华对翻译有着深刻的感悟关于对翻译的认识,林少华曾提到:“翻译是灵魂的间谍,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为了灵魂的对接,灵魂的交流[5]林少华能够走近村上春树,探知他的内心世界,说明他们在感觉上、思想上都达到一种深层次的契合其次,他还认为,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需要创造性,主张“审美忠实”[5]文学翻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 而是需要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林少华在中国大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引发了“村上春树热”,进而还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当今的中国文学翻译界,其翻译观“审美忠实”重视文学性和审美,提倡文学翻译重归文学,对于当下文学翻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沉樱 沉樱(1907—1967),山东潍县人她于 1928年发表《回家》登上文坛,得到矛盾的称赞自此才华益显,创作出许多反映女性家庭婚恋及城市底层题材的小说沉樱亦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1949 年以后她主要精力用于翻译,翻译过几十本欧美小说和散文,包括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同情的罪》,《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悠游之歌》,还有《毛姆小说选》等1967 年,她翻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小说集《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出版,引起了人們广泛的关注,至今仍畅销于台湾和海外 在沉樱看来,文学翻译是触及灵魂的东西,翻译时不仅要展现原作的意思,还要将原作中的心理描写、情感描写和人文关怀传达出来沉樱翻译茨威格的作品,正因为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如沉樱所言:“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猎获物……他从事人性的发掘,是出自宗教家一般的悲天悯人的动机[6]通读沉樱的译作后,会发现她翻译的小说题材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处,说明贯穿其翻译生涯的是其内心的情感倾向和人文关怀沉樱翻译的作品传达出她对人最基本的生存状态的关怀,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经久不衰 五、结语 中国现当代翻译文学不仅是特定时代文化碰撞的记录,还是现当代翻译文学界再创造的产物,传达出了另一个国家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在现当代,鲁籍翻译家译著等身,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传播同时,鲁籍翻译家队伍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在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着重梳理了季羡林、张谷若、林少华、沉樱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现当代鲁籍翻译家,他们的翻译活动各具特色,为以后全面了解中国鲁籍翻译家群体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207. [2]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季羡林研究所编.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3]季羡林.关于学好中文和外文[J].语文建设. 1998(7). [4]孙迎春.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9-87 . [5]林少华.落花之美[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6:125. [6]蒋红. 飞扬的蒲公英[D].四川外语学院,2012.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