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三结义》教学设计.docx
5页《桃园三结义》教学设计《桃园三结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桃园三结义》这一回的主要内容 2、抓住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及主要情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抓住描写张飞的三个句子,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人物特点,学习作者用词生动、传神 4、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桃园三结义》这一回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领悟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师:PPT 生:根据导读提纲,充分阅读相关章节,整理好读书卡 一、课前预热 借助导读提纲,自由阅读 《桃园三结义》 导读提纲: 1、这一章回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你他们有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哪些句段描写比较精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你还有哪些疑问? 建议: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回中精彩的故事给别人听 二、课上加温 个人整理,梳理已读 组内交流,拓展收获 全班分享,提升阅读 1、围绕导读卡,畅谈读书收获,质疑解疑 2、交流中适机引导学生阅读人物描写句段,关注读书方法的指导 设疑下回,推测情节。
三、课后升华 根据导读提纲,阅读下回 课外阅读课-------- 《桃园三结义》说课 大家好,我所执教的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这一回,《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这一回整合了原著的第一、第二回的内容主要写的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相逢与桃园结义,接着围绕“平定黄巾军起义”、“张飞怒鞭督邮”两个主要故事情节展开 根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以及这一章回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桃园三结义》这一回的主要内容 2、抓住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及主要情节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4、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 读习惯 根据阅读章回体小说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定了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桃园三结义》这一回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领悟读书方法 下面结合我们学区的课外名著教学模式,说一说我的教学流程 我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模块 一是课前预热 课外阅读,重在利用课内所习之法,在课外时间来进行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获得阅读感受。
所以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很大,学生的阅读目标不明确,正因为如此,所以根据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每一章节都设计了导读提纲,导读提纲在一节课中它所处的地位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一方面,要通过它的引导,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课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等;另一方面,尤其要重视发挥它在阅读方法上的引导作用简而言之,提纲既要让学生明白“读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怎么读”,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高效地独立阅读经过历练,学生就能最终脱离提纲,进行独立的阅读 本节课《桃园三结义》的 导读提纲: 1、这一章回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你他们有怎样的认识? 2、你认为哪些句段描写比较精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你还有哪些疑问? 建议: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一回中精彩的故事给别人听 学生根据提纲自读,在课文中写下批注批注作为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简单扼要地写下来,可以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有效性 二是课上加温这一模块这一模块本节课分四个步骤 个人整理,梳理已读这是上课外阅读课前提醒学生准备、整理好自己的阅读感受,形成初步的读书卡。
组内交流,拓展收获 全班分享,提升阅读如果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心得没有及时交流,观点没有碰撞,就会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语文能力的提高速度必然减慢 1、围绕导读卡,畅谈读书收获,质疑解疑 2、交流中适机引导学生阅读人物描写句段,关注读书方法的指导 设疑下回,推测情节 喜欢预测、猜想,并千方百计地验证预测、猜想,是人的共同心理特征运用猜测,能很快缩短学生和一本陌生的书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儿童的阅读期待在课的结束推测下一个章节的情节,有益于学生与作者、主人公、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一起进行思维的旅行 三是课后升华 根据导读提纲,阅读下回 课后反思(结合评课)------ 课前引领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如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讲的是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讲解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桃园三结义》,在本节课中我共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一、课前预热这一环节是课前下发导读提纲,让学生借助导读提纲充分阅读小说二、课上加温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汇报课前读书的收获,解决学生读书过程中的疑惑三、课后加温。
在汇报完本回后出示下一会的导读提纲,继续阅读下一回整节课中,我让学生在汇报交流的同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视频片段,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桃园三结义》教学设计 哈拉海镇第二中心校 刘海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