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PC构件供需情况研究.docx
14页区域PC构件供需情况研究加快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交付标准、工作流程、合同体系和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完善服务酬金计取方式发展涵盖投资决策、工程建设、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鼓励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和人才持续深化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提炼可复制推广经验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培育绿色建造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建立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出台绿色建造技术导则和计价依据,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在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一、 区域PC构件供需情况十三五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和常住人口不断增长推动PC构件行业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值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GDP总量增长至29.03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2.81%。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为PC构件行业发展带来较为强劲的市场需求住建部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认定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共计48个和产业基地328个,其中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皖四省市共被认定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12个和产业基地72个,分别占比25.00%和21.95%长三角地区汇集了较多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和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为装配式建筑发展较为领先的区域,产业较为发达在长三角地区中,截至2020年浙江省已建成投产的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企业98家,杭州、绍兴、宁波作为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占据了全省构件企业数量的38%,其中绍兴市的PC构件设计产能和实际产能均位居浙江省第一位2021年2月,绍兴市人民政府在《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做强现代住建产业集群,不断擦亮绍兴建筑强市品牌,深化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建筑业现代化发展新政,重点发展工厂式制造、装配式建筑得益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长三角地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较好,装配式建筑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数量众多的装配式建筑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二、 健全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一)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政策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建筑市场监管机制。
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工程业绩、质量安全事故、监督检查、评奖评优等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全面记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行为推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鼓励社会组织及第三方机构参与信用信息归集,丰富和完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实行信用信息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信用信息在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市场准入等事项中应用,根据市场主体信用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加大对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资质资格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完善和实施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开展失信惩戒,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二)深化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完善招标投标制度体系,进一步扩大招标人自主权,强化招标人首要责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投资工程按照建设、使用分离的原则,实施相对集中专业化管理优化评标方法,将投标人信用情况和工程质量安全情况作为评标重要指标,优先选择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投标方案积极推行采用评定分离方法确定中标人完善设计咨询服务委托和计费模式,推广采用团队招标方式选择设计单位,探索设计服务市场化人工时计价模式,根据设计服务内容、深度和质量合理确定设计服务价格,推动实现按质择优、优质优价全面推行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和异地远程评标,加大招标投标活动信息公开力度,加快推动交易、监管数据互联共享。
规范招标投标异议投诉处理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严肃查处规避招标、串通投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纠正通过设立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外地企业承揽业务的做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三)完善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深化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修订出台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大幅压减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放宽建筑市场准入限制下放企业资质审批权限,推行企业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和企业资质证书电子证照,简化各类证明事项,实现企业资质审批一网通办加强企业资质与质量安全的联动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依法从严处罚,并在一定期限内不批准其资质申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资质审批后动态监管,将违法违规行为、质量安全问题多发或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企业列为重点核查对象,不符合资质标准要求的依法撤回四)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完善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注册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推进职业资格考试、注册、执业、继续教育等制度改革,推行注册执业证书电子证照提高注册人员执业实践能力,严格执行执业签字制度,探索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规范执业行为。
在部分地区探索实行注册人员执业行为扣分制,扣分达到一定数量后限制执业并接受继续教育弘扬职业精神,提升注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五)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快推行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工程质量保证担保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担保,提升各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率加快推行银行保函制度,探索工程担保公司保函和工程保证保险落实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大力推行电子保函,研究制定保函示范文本和电子保函数据标准,加大保函信息公开力度六)完善工程监理制度进一步夯实监理责任,明确职责范围,提高监理能力,整顿规范监理市场,优化市场环境鼓励监理企业参与城市更新行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鼓励监理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参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强化工程监理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在铁路工程等领域推广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向报告工作制度推进监理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组织行业协会、监理企业研究制定工程监理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和示范文本,推进BIM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监理中的融合应用七)深化工程造价改革完善工程计价依据体系,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做法,改进工程计量和计价规则,优化计价依据编制、发布和动态管理机制,更加适应市场化需要。
搭建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通过平台发布人工、材料、机械等市场价格信息,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加快建立国有资金投资工程造价数据库,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为相关工程概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强化建设单位造价管控责任,严格施工合同履约管理,全面推行施工过程价款结算和支付完善造价咨询行业监管制度,构建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监管新格局三、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高质量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四、 2035年远景目标以建设世界建造强国为目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质量安全可控、标准支撑有力、市场主体有活力的现代化建筑业发展体系到2035年,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建筑品质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五、 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一)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实施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创建行动,发展一批试点城市,建设一批示范项目,总结推广可复制政策机制。
加强基础共性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发布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编制智能建造白皮书,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二)夯实标准化和数字化基础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建立标准化部品部件库,推进建筑平面、立面、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三)推广数字化协同设计应用数字化手段丰富方案创作方法,提高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水平鼓励大型设计企业建立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提升精细化设计水平,为后续精细化生产和施工提供基础研发利用参数化、生成式设计软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中应用研究应用岩土工程勘测信息挖掘、集成技术和方法,推进勘测过程数字化。
四)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构建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推动生产和施工智能化升级,扩大标准化构件和部品部件使用规模,提高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完善适用不同建筑类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集成应用完善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推动建立钢结构住宅通用技术体系,健全钢结构建筑工程计价依据,以标准化为主线引导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进装配化装修方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促进装配化装修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鼓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五)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基础共性技术攻关力度,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发展指南和白皮书开展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探索适合不同应用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监管平台鼓励建筑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融合应用六)加快建筑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
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推广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设备等智能化工程设备,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七)推广绿色建造方式持续深化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提炼可复制推广经验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提升工程建设集约化水平,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培育绿色建造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建立绿色建造政策、技术、实施体系,出台绿色建造技术导则和计价依据,构建覆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在投资工程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推行绿色建造积极推进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推动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再利用,探索建立研发、设计、建材和部品部件生产、施工、资源回收再利用等一体化协同的绿色建造产业链六、 基本原则(一)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对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加强前瞻性研究、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明确建筑业改革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