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正名论.doc
3页孔子正名论【摘要】正名缘起于孔子孔子提出正名的理论,来匡正社会的时弊孔子提出正名思想正是以春秋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的社会情势为其缘的本文论述了孔子提出正名的目的,标准和具体的规范 【关键词】正名;孔子;政治管理 1 正名的缘起 我国哲学史上对名实关系讨论不绝,但名学的初起,却始于孔子 吕思勉先生说:“凡事必合因缘二者而成因如种子,缘如雨露无种子,固无嘉谷;无雨露,虽有种子,嘉谷亦不能生也先秦诸子之学,当以前此之宗教及哲学思想为其因,东周以后之社会情势为其缘孔子提出正名思想正是以春秋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的社会情势为其缘的孔子有云: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面对如此混乱无序的社会政治, 孔子认为这完全是由于“名实相违”、“礼崩乐坏”的原因造成的《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学生子路关于正名的一段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正名就是以循名责实,以个人的身份来确定每个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很明显,孔子把“正名”作为政治的定义,认为要想恢复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必须从正名开始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认为,只有正名,国家的政策和官员们的言论才能统一,政令才能顺利地下达,政事才能成功,礼乐才能复兴,刑罚才能准确,老百姓才能有所依从只有通过正“名”以正实,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其名实相符君主和各级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名份来行事,就能够实行"仁"政,建立起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便可以转危为安,转乱为治 2 名正的标准 正名就是以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名所对应的规范则是以礼为标准的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可见,礼的主要功能是“辨异”,用以规范不同等级的人的行为 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他提出“为国以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名正与不正皆以周礼为标准,他以此希望所有的人都按礼制的要求,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出其位,各称其事。
3 正名的内容 孔子认为,正名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正君主之名,确立君主的权威,规范君主的行为 “君君”即君王行为必须符合君王的规范,孔子认为,管理国家的前提在于“君君”,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为政以德、为国以礼,是为君之道,重在责君,君身正不正,关系一国臣民之治乱当时名之不正皆始于上,故正名也要从上开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君主正已,首要在修德,修德是建立领导权威的关键所在: 正臣之名,理顺君臣关系 “忠君之道”是为臣的伦理原则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忠指尽已臣下必须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孔子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实践“忠君之道” 一方面,“事君尽礼”首先要做到把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至于个人的利益则可次之;其次忠心的基础上敢于犯颜直谏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孔子强调“以道事君”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范畴,也是孔子及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之所在 孔子在事君问题上虽强调要“忠君”,但是,这种“忠君”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对君主的绝对服从,而是以国家有“道”条件的,并与后世的“愚忠”不同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可见在君臣关系上,孔子倡导“君礼臣忠”,双向调节,君主对于臣下要尽礼,不可轻慢无礼,臣下对于君主要尽忠,不可不尽心尽力或心怀异志协和上下的关键又在先正君身,权大则责重,君以礼敬人,臣才会忠于职事 (3)正父子之名,齐家治国 父子关系是家庭、家族以至社会的主轴,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家庭关系的处理,“父慈子孝,政之本也”,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结构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故用于处理家庭关系的各种原则又实可以放大为一种国家的政治原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在父子关系上,孔子主认为应该做到父慈子孝,并且特别提倡孝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如何才算是孝?孔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可见,仅有物质上的赡养便会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不是真正的孝道,孝之道的关键还在于孝道要求主体在心理上持恭敬之心, 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下转第9页)(上接第8页)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就是说,孝弟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体力关心长辈,而且更主要是要让长辈在精神上高兴 4 小结 君臣是一个国家的管理者,如果君臣上下同心,君礼臣忠,则国无不治君王父子和时睦,父慈子孝,不但具有极强的道德示范性,而且会消除君主因为家庭关系处理不好而国家治理混乱孔子的正名思想,正是从这两个方面道出了历代社会治乱的政治根由,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至今还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网 [1]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陈来. 古代宗教与伦理.上海三联书店,1996 [3] 四书五经.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