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docx
14页篇一: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 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 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 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础初次阅读《伤寒杂病论》是在大学三年级时,刚接触到中医不久, 囫囵吞枣地记了些东西,考试成绩不错,但对伤寒却没有一个完整 的体系了解,只有琳琳碎碎的一知半解等空暇时再次拿起这本经 典时,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例如治疗停饮性呕吐的茯苓泽泻汤和 治疗水逆的五苓散,同样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等药组成,但 茯苓泽泻汤以茯苓半斤为君药,再加生姜甘草,治疗以呕吐不已为 主症,而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药,再加猪苓,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症 同样的底方,不同的剂量可以对症不用的病症再着小半夏汤、生 姜半夏汤和半夏干姜散,除了药物剂量的差别外,在治疗过程同样 服用的方法 也是各不相同的小半夏汤宜“分温再服”,生姜半夏汤 应“小冷,分四服,旦三夜一服”,半夏干姜散却要“顿服之”,使药 力集中而取效迅捷同样的药,不同的用法,却又不同的效果。
在 这些小细节上给的印象特别深刻,常常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再深 入细细体会就会有新的收获,也能体会张仲景在方药上的斟酌 对于张仲景的遣方用药遵循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寒热由表入里辨 三阴三阳,杂病辨脏腑,辨邪气去留,有独立的一套辩证体系,结 合案例可以体会到,往往可将疾病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在以后 自己的辩证方式中可以将病因病机一分为二,以最能突破人体卫外 致病的寒邪为代表的六经辨证,以各种内伤因素为主的脏腑辨证 对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临床经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人也因此 受益良多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使我们深感它的基本临床思维是深刻而 正确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可否认的指导作用若再简化它,也许 可用“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对症用药”四句话这样较 能更直接而深刻地反映基本临床思维我们的前人早已总结出中医 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正确思维,相对于西医而言更反映出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这些丰功伟绩也足以令我们中医界顾盼自 豪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的深入,辨病问题的提出及强调,辨证 论治时只注意“疾病功能态”,而往往忘记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与掌 握,从而降低了准确性与疗效,对于一证有多方的认识与对策更从 “方士”的临床思维上看:“方证相对”、“方药加减则法亦变”就是法 寓方中的现实等问题,却促使我们重温医圣张仲景的教诲,以求“温 故而知新”。
并结合现代实践提出一些见解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 初衷从有效方剂中的配伍中探讨人体微细的病理病机,也许有促进自身 临床思维的进步或对方剂配伍获得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解篇二: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伤寒杂病论》中的生姜与干姜《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法度严谨,尤重药物的炮制、配伍、 煎法、服法等现就其用“姜”规律,小议如下:生姜的运用 生姜味辛微温,在运用上随着配伍不同而作用各异仲景著述中,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解表散邪 多取生姜辛散之力,而佐辛温之品,以解散寒邪;或配大枣之甘, 以行脾之津液而调和营卫如桂枝汤中,生姜佐桂枝以解肌;越婢 汤中,生姜佐麻黄以发越水气;射干麻黄汤中,生姜配细辛散寒行 水以治咳而上气;小紫胡汤中,生姜配大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以和解 少阳;大柴胡汤中,生姜配半夏扶胃阳止呕以表里双解2 降逆止呕 取生姜辛散,配降逆和胃药物,以治呕秽、胸痹、噫气等证如橘 皮竹茹汤中,生姜配橘皮以和胃降逆;吴茱萸汤中,生姜散逆止呕, 升清降浊,使胃浊随茱萸而下泄;旋覆代赭汤中,姜枣和脾养胃, 安定中州;其它如小半夏汤、橘皮汤、橘枳姜汤等方,皆能降逆蠲 饮,和胃止呕再如真武汤,本为温阳散水之剂,但方后说:“若呕 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又通脉四逆汤方后说:“呕者 加生姜二两栀豉汤中亦有呕加生姜的记载3 补虚益血 取生姜辛通卫气,配甘药治虚劳虚寒里急的腹痛如温建中脏的小 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配伍温补之品,以治血虚寒结的腹痛如温血散寒之当归生姜羊肉汤;配伍炙甘草、大枣以温养胃气,资营血之源而治气血不足,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 以生血复脉干姜的运用 干姜性味辛温,在诊疗中可因配伍不同而功效不一仲景所述,大 致归纳三个方面1阳虚阴盛 这两者本是互为因果的由于阳气虚,所以导致阴寒盛,阴寒盛, 亦可致阳气虚,但毕竟以阳虚为主,因此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如 因中寒阳微,脾肾阳虚,致现四肢厥冷,脉沉微而细,下利清谷等 脉证,甚至出现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证象,治当回阳救逆,通达 内外之阳气四逆汤中用干姜配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佐炙甘 草甘温补中,则逐阴回阳之力尤著而通脉四逆汤中倍用干姜,以 大剂辛热,急驱在内之阴寒,使格拒于外之阳气得以内返因阴盛 于下,格阳于上出现的脉证,治用白通汤以宁上下阳气方中干姜 配附子以回阳散寒再如阳虚阴盛之脉证,用干姜配附子组成干姜 附子汤,以胜阴复阳1 寒热错杂 当证情寒热混同出现时,治当寒热并施。
如上热下寒证类:热邪扰 于胸膈,阴寒胜于肠中,致蚘动扰膈之乌梅丸证;呕吐腹痛之黄连 汤证;呕而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混浊之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证;上焦留热,寒气留中之栀子干姜汤证,这些方剂皆以干姜温中 焦脾胃之阳,以祛寒邪又如泻心汤证: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 汤,都是因于误下后,热与无形之气相结而成痞的生姜泻心汤中 干姜与生姜并用,取干姜以温中,生姜配半夏以降逆散水;甘草泻 心汤中,取干姜温中而散痞;半夏泻心汤中,取干姜配人参、甘草 以温中补虚,配半夏降逆止呕2 温中祛寒 止血行瘀 如理中汤治中阳虚寒诸证;大建中汤治心胸中大寒痛;干姜人参半 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皆取干姜配人参以温补中焦桃花汤治虚寒 滑脱的便脓血,亦取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 虚以上均为补虚温中之属而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厚朴 麻黄汤治咳而脉浮;半夏干姜散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甘姜苓术 汤治肾著,皆取干姜温中祛寒而蠲水邪再如柏叶汤治吐血不止; 王不留行散治金疮,亦属取干姜以止血而助行血瘀络病学——一个古老又极富创新魅力的理论,千百年来一代代华夏 中医英才在络病理论研究 领域探寻、追求,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不断取得新 的突破,为现代疑难病治 疗注入了生机。
200百多年前清名医叶天士:“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的感叹被终结在今朝的《络病学》一书上了它是以吴以岭为主编的编者们多年关 于络脉与络病理论思考、 研究的心得与体会,是全体编委专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我还记得 非典期间第一个通过国家 绿色通道进入药审的治流感,抗非典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的国家级中 药连花清瘟胶囊及治疗心 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它们都是运用络病学指导研制的 古老的中 医出现新的突破,这让我 们看到了中医伟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经络”是中华国粹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但近 200年来,谈“经”者多,论“络”者少络”是什么,络病是什么病,即使是中医也不一定说得清如今, 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为第一承担者的国家 973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 填补了祖国传统医学的这 一空白,使“络病学”首次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 纵观历史 让我们看看络病学的发展,《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 也奠定了 络病证治基础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 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叶天士深得其中奥妙,说:“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 宗”“鳖甲煎丸方中大意 取用虫药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 邪”,“考仲景于劳伤血痹 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 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 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可见络病治疗和一般活血化瘀、攻积 除坚不同,从而突出强调了络病辨证及通络治疗的独特临床价值。
仲景旋覆花汤被后世尊为 治络病祖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一位温病大家,他的《临证指南医 案》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叶氏创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形成继《伤寒论》之后外感温热病的重 大学术发展而关于内伤杂病治疗他则继承《内经》络病之说、仲景络病证治的用药经验, 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叶天士“医者不知治络之法,则愈究愈穷矣”,“久病 入络”、“久痛入络”的思想和多角度的治疗方式更彰显了络病的丰富内涵其辛味通络、 虫类通络、络虚通补等治法用药,使仲景治络之法更为系统叶氏的络病治疗常用于中风、 痹证、症积等内伤疑难杂病,其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显然也吸取了络病学说的学术思想, 从而使络病学说既指导内 伤疑难杂病又指导了外感重症的辨证和治疗,使络病学说的发展取 得重大突破与进展叶天 士之后,清吴鞠通尊叶氏为师,在络病治疗方面继承其思想并发扬 奇经理论,善用旋覆花汤 横通肝络,善用辛散之品清代著名治瘀大家王清任的许多治瘀名 方都受到络病学说的影响王清任善用引经药,引药入病络;注重气血辨证,开创补气通络之 法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中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可以在方向上 指导中医研究的发展。
络病的研究今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它的文献研究作为基础理论研 究的基础还不够广泛和细致,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完善络病思想源远流长,要全面地总结 其内容及发展沿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得细致全面才能更充分的提取古 医籍文献中的精粹,更有益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后学者的吸收利用而吴以岭正 是在广泛的吸收了各家对络病思想的研究后并加以总结创新,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中医学科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好络病学,还要要学 习吴以岭教授的学习 创新进精神,要对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有信心,为我国中医药事 业奋斗篇二:络病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1、络病学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2、久病入络 久病入络,是古代医家提出的一种病机理论,外感六淫或者七情内 伤入侵人体,久而不 治,邪气从表而及里,由皮毛而及脏腑,自气血而达经络,于经络 之间产生血瘀,而至久而不愈,临床表现为患处刺痛,固定不移,舌暗,脉涩不畅等等,医 家以虫蚁搜络治之,就是 用土鳖虫,蜈蚣等等这类药性猛烈的虫类药莱治疗,活血(破血) 祛瘀,以达到通利经脉, 迫邪外出的目的3. 气络和血络的区别与联系气血与经络既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
凡各种疾病皆由经络不畅、阴阳失衡所致经络不畅则为经络之中气血运行不 畅血乃有形之物,气必 须以血为基础,气属阳本主动,但必须依赖血以济,方可表现出它 的机能活动因此血就成为气血中的主帅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指二者相互为 用,除了强调前者的功能,又切不可忽视后者的作用因为气之所以能行血,是由于血能 载气,气的活力虽很强,但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于体内当气附存于血中时 血可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 气旺又能生血、行血、摄 血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4. 三维立体网络“三维立体网络”是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对网络全身的络脉系 统进行高度概括: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 布于脏腑组之间的网络系统,虽庞大复杂,却具有明显的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全身,按一定 的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 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气血而营阴 阳”的生理功能,是维 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二、简答题1、简述络病的病机特点由于络脉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