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奇:冲破生死的女人批注版.doc
5页冲破生死的女人——以金枝、王婆为例,探寻《生死场》中两种不同的探索之路作者————摘要: 缺萧红所体验到的人生,是充满艰辛和苦难的,她的创作就是在参透人的生老病死、前尘后影的过程中,排遣苦难、寂寞的情绪她的作品描写了在中国东北人民生死轮回的一个个片段,描写他们毫无意义、毫无知觉的生、老、病、死 《生死场》中就有着这么一群善良、无知的人类然而这些人在到了存亡危机之际,为着生存、为着尊严、为着子孙后代能在这片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奋起反抗,探索出路金枝和王婆是其中的代表关键词:缺前應有蕭氏簡介幾句萧红所体验到的人生,是充满艰辛和苦难的,她的创作就是在参透人的生老病死、前尘后影的过程中,排遣苦难、寂寞的情绪她的作品描写了在中国东北人民生死轮回的一个个片段,描写他们毫无意义、毫无知觉的生、老、病、死《生死场》中就有着这么一群善良、无知的人类然而这些人在到了存亡危机之际,为着生存、为着尊严、为着子孙后代能在这片大地上生息繁衍,他们奋起反抗,探索出路金枝和王婆是其中的代表此段可為前言,但須改压迫的世界阅读《生死场》 ,感觉到通篇都充满着压迫(語病兼邏輯錯誤閱讀——主語是你,這些可略感覺之詞于論文中,不可用。
須盡量客觀另,可說, 《生》敘寫的情節中充滿壓迫什么什么有生存对于村人的压迫(?) ,有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有生育和死亡的压迫,有遭他族侵略的压迫,有无路可走的压迫等等(壓迫這個詞不大好生存的壓力男權對女的壓迫——) 但是,生命总不那么容易向命运低头,每在一个拐点,人们都会让自己的生命以一种异样的姿态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芒 (此段須完全重寫)一、王婆的质疑(不是觀點)《生死场》中,王婆的生活经历和她对待不公平命运的态度决定了她是一个传奇語句不暢這一段起句,須對王婆作一簡介王婆的首次出场,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王婆在月夜里讲述着女儿小钟的故事,讲述女儿意外的死亡给母亲带来的巨大痛楚但是由于是收获季节,母亲不得不放下丧女之痛,忙碌于麦子的收获王婆做过接生婆,她自述接生的时候, “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子里硬搅出来” 1P120,认为“孩子死,不算一回事 ”p120,小钟死后, “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滴眼泪都没淌下”p120王婆在那时,忙着生活,无暇顾及生命的意义而在那年冬天,王婆和邻人比着麦粒, “我的麦粒是那样大呀”p120,她自豪而欣慰,可美中不足的是, “邻人的孩子却长起来了!……1 用下注。
如 萧公权著;汪荣祖译, 《康有为思想研究》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7,第 281 页;到那时候,我好像忽然才想起我的小钟”p120在这种对比之下,王婆恍然间参透(兩語有矛盾 )了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联生产麦子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的主体——人却不在了,与主体同时消失的,还有人类对自己苦难生活的感动虽然拥有了大颗的麦粒,却失去了对生命痛楚的感悟,失去了比活着本身更具意义的活着的精神,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不是向死而生的,活着是为了生命的价值、为了人的尊严,人类活着,首先要做的就是珍惜生命、尊重自己因此,王婆才会说:“从那时起,我连麦粒也不怎样看重了就是如今,我也不把什么看重 ”p120 这些都是王婆对生死轮回命运的质疑和抗议因为悟透了这个道理,王婆才会在《生死场》中显得与众不同第三章《老马走进屠场 》中,老马的结局是一张马皮,王婆拿着马皮换来的三张票子, “哭着回家,两只袖子完全湿透那好像送葬归来一般”p139从老马的身上,王婆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王婆的苦难是没有代价的” 第六章《荒山》中,面对下体腐蚀发臭的月英,王婆毫不嫌弃,帮瘫痪的月英擦好身子,安慰月英王婆怜悯老马,同情月英,是因为在她看来,不管是动物还是人,不管生活得苦难还是幸福,都逃脱不了生死无常的命运。
王婆是带着对人类无边苦难的同情去感悟生命的,她(它)们的痛苦是没有代价的, “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的 p140,因此她才会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月英的病痛、老马的生死,以自己的方式去抗争苦难生活好處在于你能用小說中句子來論證,比有一兩個同學純是拋開文本好不好在于不夠精煉沒有突出論點王婆確實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對象二、王婆的抗争,不是論點為何抗爭,有什么意義?當可提煉王婆在《生死场》中出现时,已经是一个嫁过三次的妇女,这首先就是对妇女应从一而终的观念的挑战与其它女性畏惧自己的丈夫不同,王婆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丈夫赵三共处在赵三受挫放弃抗租的计划时,王婆甚至鄙夷地说:“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看越来越是一堆泥了”p151王婆追求个人的权利,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勇于反抗不平,而她并非永远都以胜利者的姿态面对生活在得知儿子被人枪毙之后,王婆用服毒自杀这样的方式反抗无常的命运在王婆的“葬礼”上,王婆的女儿来哭母亲了爹爹和哥哥都死了,自己来投靠母亲,母亲却自杀了,女儿不得再次离开,另寻生路或许是对命运如此安排的愤懑,又或许是对骨肉的牵挂,王婆竟奇迹般的生还了赵三用他的大红手贪婪着把扁担压过去,扎实地刀一般地切在王婆的腰间。
她的肚子和胸膛突然增涨,像是鱼泡似的她立刻眼睛 圆起来,象 发着电光她的黑嘴角也动了起来,好象 说话 ,可是没有说话,血从口腔直喷,射了赵三的满单衫活着或者选择死亡都要付出代价,死而复生更是需要勇气从上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王婆的死而复生,是一种充满抗争的行为,呕心沥血也要挣扎着生,这恐怕就是鲁迅先生所评论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了吧生得艰难,死有不甘,王婆最终拄着拐杖站起来了往后,她鼓励女儿为哥哥报仇, “谁杀死哥哥,你要杀死谁……”P171女儿秉承着母亲不屈的精神,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在女儿战死后,王婆帮革命党放哨、与日本军周旋、藏匿信件、掩护革命党人,决断勇敢,继续从事女儿未完成的事业行文還可三、金枝的呼喊 (金枝與王婆分開討論時,須在行文中提及關聯美丽的金枝在少女时期幻想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男人成业给她的却是兽性地占有和担惊受怕金枝和成业是这样出场的——“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象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 p126金枝的爱情被置换成了原始的动物性需求,并且金枝并没有从中体验到令她欣悦的感受,金枝得到的是令她担惊受怕的大肚子和宿命般的苦难生活怀孕和生产对于金枝来说并不意味着将为人母的幸福。
在成婚以后,成业不顾金枝挺着大肚子,要与金枝温存,致使金枝不幸早产,差点丧命成业甚至一时动怒,摔死了出世才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所有的生活场景之中,金枝对成业说过的话是屈指可数的与成业在屋子外面幽会的时候,金枝只说了两句话,一(應注明什么事)是“不行啦,娘也许知道啦,怎么媒人还没见来”p135,成业要与有身孕的金枝亲热,金枝按着肚子给他看, “不是呀!……不是呀!你看到这个样子啦”p135这两句话用的都是央求的语气,但是成业却毫不在乎金枝的想法和身体,尽情发泄自己的兽性这里明显暗示着女性话语权在男权社会的丧失,示意了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 (事實如此但是論述過淺了可有更多發揮 )婚后,金枝幻想的所有幸福都被这“炎凉的人类”一一打破,金枝步入了麻面婆们的行列,走进了“生死场 ”的轮回中 (全文的論點實是可以扣緊“生”與“死”這兩個主題來提出)在日本人入侵东北以后,村子里便藏不下女人了,强抢民女的暴行和无米下锅的窘困迫使金枝向都市出发都市混乱、噪杂、冷漠,女工店脏污、气闷,女工们“停滞的眼睛,黄色脸” , “好象每个患着病似的”p192,对待乡下来的金枝是冷漠嘲讽的态度最甚的,是金枝在这个逃生的希望之地遭到本国男性同胞的侮辱。
正如周大娘所言:“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p195这是痛恨,更是女性无力反抗男权、强势的无奈金枝无法抗拒,只得令人心酸地“撕狂”:“对不起娘啊!…… 对不起娘……”p197 与其他女工不同的是,金枝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女工店的一些不知廉耻的女工以耻为荣,认为男人的“宠幸”是“好运气来了,那是又来财又来开心 ”p195而乡村的金枝并没有沾染大城市污浊风气,因为纯洁,因为不甘堕落,更因为对生命、生活的尊重和爱惜,她重新上路了金枝带着满心的伤痛回到母亲身边,本希望得到母亲的抚慰,但是,母亲却堕于金钱不通母亲在拿到女儿牺牲尊严而赚得的一块钱后, “快乐有点不能自制”p198,她忽略了女儿所受伤害,甚至催促女儿“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p198这何异于同性相欺、亲情相残呢?乡村的淳朴就这样不堪一击,连母女情都耐不住金钱的洗刷村里的流言蜚语是贞洁观念对金枝的压迫;成业的暴力和都市中受到的男性对她的凌辱是男权社会对她的压迫;日本军的入侵使得金枝在村子里呆不下去,是他族残暴势力对她的压迫;而女性同胞甚至是母亲对她所受伤害的漠视又使得她孤立无援,人生处处不无压迫金枝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在而不属于”的关系,她孤苦无依、诉苦无门。
最终金枝痛彻心扉地呼喊:“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p199这是由于,对于金枝而言,直接伤害她的不是可恨的小日本,而是封建自大、麻木残忍、缺乏感情以及民心涣散的国人因此,金枝才会喊出“我恨中国人呐”这样的慨言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 “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 (兩者有異同,筆可涉及)p199,这是因为,王婆反抗强权的压迫、反抗日本人的入侵,当然是积极进步的然而,外族强权的入侵只是短暂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却是根深蒂固地绵长了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国民性有着这么多、这样大的缺陷,才导致了今日他族对本国的入侵(認識和邏輯錯誤去过都市的金枝正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国民性的可悲之处,才有那样的慨言,因此作者才会说“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 第三節前兩段還可,后兩段沒有什么四、两种道路:哪兩種?并排做小標題即可此段即是我上面提到的,異同之論可為一節而前面王婆兩節可并為一,即三段論,一是王,一是金,一是對比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走向反抗强权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安排,而不是让金枝与王婆一样,走向反抗压迫的道路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种:一是金枝在此时已经认识到生命的重大意义了,她想挣脱苦难,而遁入佛门是一种途径;避二是金枝的意识相对于村子其他人而言,是相当超前的了。
她已经意识到中国人的劣根性才是造成外族入侵的根本性原因,但在当时,金枝孤掌难鸣,没有一种外来的力量鼓励她去行动,她感到无所适从如果说王婆的觉悟更多的表现在现世的、积极入世的反抗,那么金枝的觉悟则表现在对生命的存在意义的叩问了在中国民间,遁入佛门是逃脱苦难的一种途径,金枝希望能通过接近禅宗来远离人世间的是非和苦难很明显,走投无路的金枝这是在寻找依托,她觉得生命需要相信一点什么、需要信念的支撑,人才有活着的理由这种想法在某方面与王婆尊重生命的观念是相一致的,金枝已经开始意识到生命的重大意义了然而金枝眼前的尼姑庵已经破败,在看到这种场景,她或许也会在心底质疑:在这个乱世,连尼姑都跟着木匠另寻生路,看来遁入佛门也不是一种解脱的途径吧!顽强的王婆甚至也曾选择自杀这样消极的方式来逃离苦难,而她最终还是死而复生,因为在她看来,要解脱苦难非要自己去争取不可,王婆要与不公的命运抗争到底或许金枝还年轻,或许有着一日她也会向王婆一样幡然醒悟:只有自己去争取,才会有机会脱离苦海在第十六章《尼姑》的最后,作者写道: “金枝又走向哪里去?”p204这是一句疑问,它同样暗示着金枝将从这个疑问开始,继续探索自己的幸福之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金枝会觉察到:在一个连尼姑庵都保不住的混乱时空,人类自己的反抗才最有力量,反抗过程中对未来的相信,才是帮助人类解脱苦难的最好药剂此段思路不錯,細論仍是要仔細推敲結語??未有前言結語是大而泛的,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