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匈奴政治制度.docx

26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90758345
  • 上传时间:2019-06-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4.77KB
  • / 2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匈奴政治制度  篇一:东汉匈奴政策浅析  东汉对匈奴政策浅析  王兴20XX101330  【摘要】本文将东汉王朝的对(南、北)匈奴政策大致分为三个时段并加以回顾,并试图从东汉时期汉匈关系的演变中提炼出影响东汉与匈奴乃至古代中国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互动关系的一些关键要素  在东汉时期,曾是在西汉时期首要边患的匈奴政权经历了由统一到分裂、强大到衰落的重大历史变迁,最终逐渐湮没于中华历史舞台之上而在这一时期,东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段在东汉草创之时,面对不断扰边的匈奴政权,光武帝采取了防御忍让的政策在面对匈奴政权的内部政治分裂和随之而来的南匈奴的政治投诚的情势之下,东汉王朝适时地采取了联南拒北的政策,并且在自身实力逐渐恢复和北匈奴内部衰颓之际,借助南匈奴、鲜卑、乌桓之力一举击溃北匈奴,迫其西遁,再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威胁在北匈奴作为一股政治力量消失于中华帝国视野之内后,南匈奴的政治独立性与实力地位也日渐销蚀,受到中央王朝的强有力控制,其政治重要性也不复往日  东汉初年,初立政权的光武帝刘秀在面临趁中原内乱之际迅速发展的匈奴势力,只得采取防守政策一方面,匈奴的势力在中原大乱时期得到了迅猛发展:匈奴不仅恢复了对西域诸族的统治,从中勒索赋税,且重新控制了东北乌桓,并与乌桓、鲜卑联兵频频侵扰边境。

      而最为要紧的是,匈奴单于勾结、扶植中原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的内部稳定与合法性构成直接威胁而另一方面,东汉王朝刚刚建立,社会经济由于多年战乱凋敝不堪,内外部也面临多重威胁,不能轻易再启战衅刘秀自然深知这一点,故在对匈政策上以防御忍让为主:在政治外交上,派遣使者出使匈奴,试图缓和双方关系;在军事方面,在北部边境加强防御,修烽火,筑亭障,驻屯田之兵;在匈奴抄掠严重、无力防御之地则甚至直接省罢边郡、内徙边民,以避匈奴长期侵扰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休养生息以积蓄实力、稳固政权,另一方面则可腾出手来对内部割据、反叛势力如卢芳等进行坚决果断的打击,清除汉王朝的内部军事威胁这也与东汉初年休养生息、集中对内的大战略是一以贯之的  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光武帝灭掉巴蜀的公孙述政权,基本完成了天下的统  一两年后又清除了匈奴扶植的卢芳势力,东汉政权渐趋稳固而在匈奴方面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部发生内讧,日逐王比南边八部大人推举下立为单于,请求附汉自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面对南匈奴的归附请求,刘秀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耿国的建议,答应了南单于的请求东汉王朝与南匈奴之间的君臣关系开始确立,而这种君臣关系不只是名义上或口头上的,而是有着实质的政治、军事含义。

      东汉政府将归附的匈奴部族纳入属国制的政治架构之中在所谓属国之中,虽仍然“因其故俗”加以治理,保留其原有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但行政上归中央政府委派的都尉管理,其权力愈益增加,其郡县制的特征愈加明显东汉政府设置“使匈奴中郎将”官职作为其派驻单于庭的最高官员作为南匈奴的政治、军事监护者,其不仅统兵以拥护、监督南匈奴,还能够“参辞讼,察动静”,参与南匈奴政务、内部诉讼等日常事务的商讨和处理,拥有干预匈奴事务的权力度辽营则是对于南匈奴的又一明确而严格军事监护的体现,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南北匈奴交通、抵御北匈奴来犯及防止南匈奴人叛逃在东汉王朝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控制机制下,辅之以对南匈奴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大笔经济援助与物质赏赐,事实上南匈奴已成为归属东汉王朝境内的半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这一时期,东汉王朝在对匈政策上的另一至关重要的选择则是对北匈奴的冷淡直至大规模敌对在南匈奴依附东汉之初,受困于自身势力的严重衰减,北匈奴开始调整自身的外部政策,不仅暂停了对东汉的劫掠行动,“颇还所略汉人,以示善意”,还多次遣使请求和亲而事实上,北匈奴对东汉王朝的示好更多地是一种策略性选择,正如班彪对光武帝的上奏里的分析的那样,“其献益重,知其国益虚,归亲愈数,为惧愈多”。

      而皇太子刘庄的观点则大致相同:“南单于新附,北虏惧於见我,故倾耳而听,争欲归义耳今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东汉王朝顾虑和北匈奴的和亲会疏远与新附的南匈奴的关系,而这在明帝时期得到了验证东汉与北匈奴的通使、合市,果然引起南匈奴部分上层的猜忌,南部须卜骨都侯勾结北匈奴欲发动叛乱然因度辽将军的设置,有效地阻止了南北匈奴的联系北匈奴未能得逞,便“复数寇抄边郡,焚烧城邑,杀略甚众,河西城门昼闭”与北匈奴的和解政策被证明不可行:一方面,北匈奴的和解姿态只是权宜之计,一旦不成便重新回复至劫掠敌对状态;另一方面,南匈奴希望在汉朝的帮助下,实现“破北成南,并为一国”的愿望,故而坚决杜  绝汉与北匈奴的交流进而削弱北部任何与北匈奴的和解进展都会引起南匈奴的警惕与怀疑,疏远南匈奴与东汉的关系经过短暂时间的关系反复,东汉王朝与北匈奴又回复了此前的敌对关系只是这次东汉王朝与北匈奴的力量对比已经有了至关重要的变化随着政治局势统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东汉国力增强;且面临的内忧外患大大减少,北匈奴的边患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而北匈奴则由于天灾、受南匈奴优待吸引的部众叛逃流失而日渐显出衰颓之势其外部环境也并不乐观,“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

      对其更为不利的是,东汉还能将南匈奴、鲜卑、乌桓为己所用,合击北匈奴两者实力对比的急剧变化使得东汉对北匈奴的大规模军事征伐变得可行最终,在东汉王朝进行的连续军事大攻伐下,北单于带领其残众西迁,不复成为东汉的一大威胁  在北匈奴势力消失之后,“漠北空矣”,然而东汉政府并没有满足南单于的统一意愿,而是另立北单于新君,不仅为后来鲜卑趁虚入主匈奴北境故地埋下了伏笔,也使汉与南匈奴的亲善关系受到破坏和动摇加之使匈奴中郎将的专断和偏颇之政策,南匈奴的内部动乱和叛汉倾向由此滋生安国单于立后,南匈奴内部事务经常受到汉将干涉,使匈奴中郎将不仅介入单于庭内部矛盾之争,更是直接参与单于的继承和废立:安国以后12位单于中(不包括南匈奴部众自立的须卜骨都侯),有8位受到汉朝或使匈奴中郎将的干涉师子、兜楼储、宪渠在汉朝或使匈奴中郎将的扶持下继承单于位,安国、休利、呼徵直接或间接被使匈奴中郎将所杀,居车儿一度被拘留,呼厨泉被留邺城汉帝于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京师册封兜楼储为单于时,汉匈关系就已经逐渐演化为主奴的关系了,南单于除不能获得统治内部的绝对控制权外,对东汉政府也逐渐丧失了完全的政治独立性在军事实力上,南匈奴也今不如昔,经常遭到北方草原新霸主鲜卑的掠夺和侵袭。

        从东汉王朝的对匈政策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窥见影响东汉与匈奴关系的若干一般机理首先,汉匈间实力对比可以说是影响两者关系最为重要的因素当汉朝陷入内乱或疲弱之时,匈奴就会采取攻势,频繁进行侵扰掠夺的军事行动,而汉朝只能采取守势甚至听之任之而当中原王朝进入和平稳定时期,或匈奴遭遇内讧或天灾之变时,权力天平向有利于汉朝的方向倾斜,汉匈关系则更有可能向两个方向转变:以和亲为重要标志的汉匈友好关系的建立或恢复,或汉朝对匈  奴的大规模军事征伐以上描述更近于东汉与北匈奴之间的关系至于南匈奴而言,这一机理也同样适用在北匈奴尚为东汉王朝的重要北患时,南匈奴对于东汉王朝的重要价值显而易见:一方面可以作为帝国的北方军事屏障,另一方面其归附则可以产生示范效应,吸引北匈奴部族人口来降但在北匈奴势力退出漠北草原之后,南匈奴的“价值”可谓大大减低,连同其军事实力的衰弱,使得东汉王朝能够干涉其内部事务,甚至直接主导其单于的废立南匈奴逐渐沦为东汉王朝的政治附庸  其次,在关键时点上东汉王朝的政策抉择则对于汉匈关系的走向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第一个便是南单于来归附东汉时光武帝的应对选择尽管在文武百官中对于南单于的归顺之意持怀疑态度的人占上风,光武帝还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契机,接受了南匈奴的归顺,并予以厚待,体现了其过人的政治胆识与洞见。

      这一政策对于后来匈奴的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造成了匈奴势力的分裂,且为后来匈奴作为帝国边患的消弭奠定了基础试想东汉若因猜忌而拒绝了南单于的请求,近则南单于可能会因缺少汉朝援助而被击败,匈奴重归统一;远则使得匈奴内部归顺汉朝的意愿大大降低第二个便是北匈奴被击溃,漠北空虚之际按范晔之见,应“因其时势,及其虚旷,还南虎于阴山,归西河于内地,上申光武权宜之略,下防戎羯乱华之变,??若此其弘也”但这种说法忽略了在共同出击北匈奴的同时,鲜卑尽据北匈奴故地,并获得北匈奴残余部众,根本不可能使南匈奴归回故地的事实退一步讲,即便东汉助南匈奴实现其南北统一的愿望,统一的匈奴也难保以后不会再次成为汉朝的北方强敌因而笔者认为这项政策的选择对于东汉王朝的攸关利益没有根本性影响但就汉匈关系而言,这一政策选择确实对其发挥了重要影响南匈奴这枚棋子从此在东汉王朝的全局谋划中的分量大大下降;南匈奴也与东汉王朝产生了龃龉,种下了南匈奴部分上层贵族不满和叛汉的种子  最后,东汉时期匈奴的南下归顺和汉化历程以及北方草原新主人——鲜卑的崛起展示了古代中国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互动的一项“规律”: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逐步吸收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生活和生产方式、教化习俗之后,也将逐渐丧失其统治北方草原的意愿和能力,其在草原地区的统治最终会被新的游牧民族所取代。

      匈奴的汉化与鲜卑的崛起的类似故事在中国的  历史上不断地重演这也提示我们北方游牧民族敌意的牢固性以及根除帝国北部边患的内在艰巨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夷制夷”政策固然有效,但仅有一时之功,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今日的依仗可能成为明日的仇敌,北部边防的安定最终还要取决于中央王朝的强大与兴盛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2]李三谋. 东汉王朝的边疆经略[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03:23-36.  [3]肖瑞玲.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J]. 内蒙古师大学报,20XX,06:70-75.  [4]张坤玲. 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的政策评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02:129-130.  [4]陶海燕. 东汉汉匈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XX.  [5]王平. 论东汉对匈奴的政策[D].吉林大学,20XX.  篇二:匈奴国家的分裂和衰亡  匈奴国家的分裂和衰亡  公元前60  年(汉宣  帝神爵二  年),虚  闾权渠单  于病死  郝宿王刑  未央召诸  王议立  嗣颛渠  阏氏因前  与右贤王  屠耆堂私  通,遂与弟左大且渠都隆奇密谋,擅立屠耆堂为握衍朐鞮单于。

        握衍朐鞮单于屠耆堂性酷虐,即单于位后,重用颛渠阏氏弟都隆奇,尽诛虚闾权渠时用事大臣刑未央等,又贬斥前单于子弟近亲虚闾权渠子稽侯珊被迫投附妻父乌禅幕日逐王先贤掸与单于有隙,将众数万骑归附于汉汉封之为归德侯单于立从兄薄胥堂为日逐王,欲杀先贤掸两弟乌禅幕谏阻之,不听旋左奥鞬王死,单于自立幼子为王,留于单于庭奥鞬贵人不从,拥立奥鞬子为王,东向游牧握衍朐鞮单于遣右丞相将万骑往追,被击败以其滥施杀伐,暴虐无道,族人多不服其号令其太子、左贤王因数谗左地贵人,也深为左地贵人所怨公元前58年(汉宣帝神爵四年),以东边姑夕王受乌桓进攻,略有损失,握衍朐鞮怒姑夕王俱,与乌禅幕、左地贵人拥立稽侯珊为呼韩邪单于,发左地兵4—5万人,往攻握衍朐鞮握衍朐鞮败走,请援于右贤王右贤王怨其残虐,不理握衍朐鞮惭愤自杀,部众尽归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虽然据有握衍朐鞮部众,攫取统治全匈奴的权力,但由于不注意分清敌友,即位后不久,社会便陷入动乱状态,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局面,从而成为匈奴族走向分裂的重要转折点  史载呼韩邪在迫使握衍朐鞮单于自杀后,即收兵返回单于庭  令“罢兵使各归故地”又将流落为民的兄弟呼屠吾斯立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