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2960753
  • 上传时间:2022-06-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5.81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周国娟【摘要】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以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形成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除了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形成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地理意识和观念本文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到人地协调观的形成等四个方面谈一谈个人的体会关键词】人地协调观  高中地理教学G633.55 A 2095-3089(2021)10-0123-03一、地理课标中的“人地协调观思想”1.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并排放大量废弃物,加深了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同时,地理环境也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协调的人地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地关系中,地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理环境本身的固有特性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第二,人地关系中,人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创造福利;第三,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主要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地;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人向地过多地索取而导致的结果人类需要与自然互动,遵循自然规律,有意识地根据自然的约束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2017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中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把人地协调观放在核心素养的第一部分,可见其重要性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最初的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直至现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升级真正实现了从教书走向育人2.从要素、程度、表现三维度解读了“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内涵要素维度:“人地协调观”的要素主要包括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四个方面程度维度: 价值观念的树立是以某一具体的内容和课题为依托,进行上升、提炼因此,在程度上观念的树立应先具备必要的基本认知,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观念倾向,并通过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锻炼观念的践行能力表现维度:“人地协调观”的表现维度是指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养成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从彽级到高级表现为四个层次三个维度的关系:要素、程度和表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架构,要素是基本组成内容,程度是要素的水平分层,表现是程度的体现学生在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的养成过程中,会逐步实现水平的进阶,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3.生活中的人地观【网络】近日(18年5月11日),天津三号线地铁车厢内,一男乘客肆意剥起大蒜,蒜皮撒了一地,对此很多乘客颇有意见,但是却没有人出来阻止而在一旁一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默默地把地上的蒜皮拾在手中,并拿出车厢,整个过程不过短短的几秒钟,却让我们感到温暖点评】“捡的是蒜皮,打的是剥蒜人的脸”地铁总是满载着好人好事,不经意间就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女孩的举动,不仅打了剥蒜人的脸,也狠狠地打了我们的脸,我们不如她分析】材料中三类人物及做法符合人地协调观的哪个阶段男子:“肆意剥起大蒜,蒜皮撒了一地”   无乘客:“颇有意见,但是却没有人出来阻止”    水平1  遵循阶段女孩:“默默地把地上的蒜皮拾在手中,并拿出车厢”     水平4  践行阶段二、地理课本中的“人地协调观内容”地理学(英语:geography,百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文化过程的学科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简单地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故我把人与地的关系细分成以下三种情况一一说明1.地对人的影响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每个章节都有体现必修一为自然地理,自然环境的五个要素——气、地、水、土、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通过诗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说明冷锋过境大风、降温、雨雪,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又如山地地形崎岖,不利于人们出行,但旅游资源丰富,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2.人对地的影响高中地理必修二的每个章节都有体现必修二为人文地理,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如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沿海低地被淹等一系列现象发生;又如人类为了发展经济,盲目扩大耕地,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多发,反之植树造林利于调节气候,降低洪涝等3.人地协调发展必修二最后一章和选修六《环境保护》中都有所涉及如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种草、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浪费等途径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又如城市中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污染等问题非常严重,人类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缓解?来实现人地的协调?三、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面临的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人地协调观”在核心素养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因与考试关系不大,考试时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值少,把“人地协调观”看成应试的工具而不是人生信仰等往往将其置于次级教学目标,教师自身对人地协调观不是太清楚,或认为不重要等原因,故选择不设计或不落实“人地协调观”的教學目标。

      2.学科重视程度低虽然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己确定,但要想在教学中有效落实却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人地协调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因其培养过程的长期性和内隐性,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此难以把握,也常常重视不够,容易忽视再加上初中专职地理老师较少,大多数地理课由语数英教师兼上,课时得不到保证;高中跨年级教学普遍,教师课业负担重,搞研究精力有限3.教学方法偏陈旧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解—提问—作业—讲评等方式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注重依赖电子白板与实物投影,对于其他功能不太会使用,上课就显得单板;另外,出于学生安全的考量,实践活动开展阻力较大,学生缺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4.知识本身难把握讲多讲少的问题,还有怎么讲的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5.评价标尺不完善目前,在高中阶段,高考是学生学业评价最主要的方式,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太过明显,导致大多数教师存在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考试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的现象而目前的高考又因其考查方法的单一和目标的选拔性致使其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四、实施人地协调观教学的有效途径1.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理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对教师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训;引导教师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让教师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教师明确中学生应树立的“人地协调观”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需要达到何种程度,从而能够使教师对中学阶段“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人地协调观”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专家示范课、个人汇报课等和日常教学反思来锻炼教师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能力,扭转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掌握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操作步骤和地理知识教学的正确方法教学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中有好多知识点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时可以选用生活中典型的素材, 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素材加以巧妙组织如新课导入时,选用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等,结合中国诗词大会的契机,动态图配朗诵,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授课过程中,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片段,引出人类科技的发展可以更好地观察自然现象、利用自然现象,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根据冷锋剖面示意图,学生分析讨论天气现象及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和天气现象;还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如问题一:“同学们,想必雾霾大家都很讨厌,大家知道雾霾天是什么吗?”问题二:雾霾的形成和人类活动有关吗?问题三:如果你是市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雾霾?这三个探究问题由易而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加深他们对地理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对培养其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小组辩论: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哪些影响(利弊)?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利弊)?如何协调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才能减少和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的不良影响复习总结时以试题为导向,选取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   高考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深度剖析试题中渗透的人地协调观3.创建“人地协调观”的客观条件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的教学环境不仅是指学校硬件上的设施,也包括了相关的制度条件学校除了应在教学硬件上有所保证之外,也应该使学校的管理制度更加符合教育的需要,如保证课时量、配备多媒体设备等;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地理选修课程,如气候与生活、旅游地理、宜兴地理等;开设一定的地理实践课,如天文观测、野外考察、地理测量(立杆见影)、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热力环流)、地理制作等,还可以组建校园地理社团这样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在实践中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用地理视角和观念去分析、解读地理现象和问题,将人地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行动上做到善待自然,懂得珍惜,创造文明和谐的生活4.完善“人地协调观”的评价机制鉴于“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人地协调观”考查内容比重逐渐加大,这与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依托于各学科教学而开展的生態教育的考核与检验相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人地协调观,并将此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一名保护生态、 爱护自然的合格公民另外,对于积极撰写相关于人地协调观的论文或参与课题的教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综上所述,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Reference:[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2017.[2]汤国荣.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度学习课堂建构[J]. 地理教学,2016(24):12-16.[3]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11(3):1-5.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