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助理医师口腔修复辅导:全口义齿重新修复的体会.docx
4页口腔助理医师口腔修复:全口义齿重新修复的体会 1 病例资料 从2022年1月~2022年1月,老年患者全口义齿重新修复50例,旧义齿使用20年以上15例,年龄70~84岁;旧义齿使用10~20年29例,年龄65~78岁;旧义齿使用10年以下有6例(2例为3次重新制作) 2 方法 进展仔细口腔检查,依据口腔条件,征求患者意见,使患者依据自身的年龄、安康状况及文化修养、经济条件、时间条件等因素,提出合理要求,我们再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制定出医患双方均认可的修复方案,将70岁以下口腔条件较好、文化修养较高的15例,一切按生理定位标准,完全抛弃旧义齿按常规设计制作,70岁以上20例适应性较差者依据老年人年龄、身体素养等实际状况,在确定垂直距离时适当降低3~5mm,有旧义齿的尽量参照原来旧义齿的型和基托边缘范围,另外15例口内有残根,依据口内剩余的牙位和残根残冠数目分布位置打算修复方式:(1)拔除松动Ⅰ°以上的牙根;(2)对无松动的病牙进展根管治疗后,能做金属根帽尽量做根帽,根帽保存5mm以内,并向聚集5°~10°,彼此平衡以利共同就位。
不能做根帽的残根,根管治疗后充填消退倒凹和边缘陡尖,设计为掩盖义齿修复 3 结果 在1月内经1~4次修改适应25例;1~3个月经5~10次修改适应的16例;4个月以上经10次以上修改适应的4例 病例1:患者,男,65岁,退休干部,于2022年5月15日就诊,主诉旧义齿使用2022年,要求复换新义齿检查:旧义齿严峻磨损,测量息止位从鼻底至颏点60mm,旧义齿的垂直距离48mm.新义齿定位58mm,息止间隙2mm,常规制作,新义齿制成后戴入口内,咬合关系良好,患者满足,经调修改10次左右,近5个月才渐渐适应 病例2:患者,女,75岁,于2022年3月5日就诊,主诉旧义齿使用22年,因咀嚼困难,要求重新制作新义齿,检查旧义齿严峻磨损,呈反,测量息止70mm,旧义齿垂直距离56mm,考虑患者年龄大,在原来旧义齿的面上,加蜡7mm确定位关系,定位63mm,息止间隙7mm,基托边缘伸展按旧义齿边缘划出范围,新义齿制成经3次修改患者满足 病例3:患者,女,72岁,于2022年10月25日就诊,主诉旧义齿使用3年,因下半口戴不住要求更换新义齿,检查3│37残根,牙槽骨低平,3│3Ⅰ°松动,X-ray显示根尖阴影,7松动Ⅱ°,X-ray显示牙槽骨汲取1/2,完善3│37根管治疗,3│3放金属根帽,│7根管治疗充填后消退陡尖,全口行掩盖义齿修复,上颌全口修复,新义齿固位稳定效果满足。
4 体会 在临床上常常遇到患者戴用的全口义齿,在口内使用有的可长达30年之久,旧义齿严峻磨损,垂直距离明显降低,甚至造成反,而仍在使用,但重新做的新义齿,虽然恢复了正常的垂距离,患者反而长期不能适应[1]以往多数医生认为,重新做新义齿恢复了面下1/3的正常高度,患者应当感到舒适,很快就能适应,但有些老年患者长期使用严峻磨损的旧义齿造成垂直距离明显降低,若不考虑详细的实际状况,只凭主观的熟悉恢复正常的距离,患者面部美观虽然协调,但制作的义齿长期不能使用,从而导致修复失败 垂直距离和息止间隙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受年龄、疾病、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可浮动于1~9mm之间[2]在长期使用的旧义齿严峻磨损时,垂直距离会渐渐变小,牙系统不能用单纯的机械原理去熟悉,而应从生物医学以及简单的人格心理等因素全面剖析[3]长期为咀嚼习惯,包括特别的和不良的习惯,会形成特定的神经肌肉能动和特定型,若超越了此种范围,转变了习惯的型[1],即使面部垂直距离恢复到正常位置后,患者反复感到不适应常难以承受 临床常遇到要求将口腔中残根残冠拔除,再做全口义齿修复的患者,对于些残根残冠,笔者的做法是不轻易拔除,经完善根管治疗后实行上述保存方法,临床观看说明可明显改善全口义齿的固位效果,同时还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咀嚼效率,由于保存了牙根,保存了牙周膜的感受器和本体反响的传导途径,具有真牙感[4]。
因此,在咀嚼时能较好地感觉食物的状况,提高了咀嚼效率2)减轻牙槽骨汲取:牙根将力传导至牙周组织,使牙槽骨受到近似生理性的刺激,同时基牙本身局部力,减轻了无牙区牙槽骨的负担,两者有效减轻牙槽骨的汲取[5]3)转变了残根残冠需要拔除的传统治疗方法,免除患者拔牙的紧急心情和苦痛及等待伤口愈合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