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8-自考题库.docx
5页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8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500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 1932年南京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均有改革 2、《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组成由瞿秋白任主任的编委会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1932年出至第五卷第1期停刊,共出52期 3、《红旗日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主编 4、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2年3月20日成立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出版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创办了 “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编发抗日稿件1934年夏, “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 “中华新闻社”,一直活动到1936年5月 5、简述鲁迅以报刊为阵地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答: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率领左翼文化工作者,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与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①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 “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后十年“围剿”严重时期使用的仅在《申报》上就先后换用过四十多个笔名 ②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他把杂文当做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特点:把政论性与形象化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瞿秋白称鲁迅的杂文是“战斗的阜利通”(文艺性论文) 鲁迅一生编辑过19种报刊,并指导过许多报刊的编辑出版鲁迅从事报刊编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他的卓越的杂文,都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6、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报及红色中华社 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1931年11月7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1937年1月, “红中社”改名 “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
7、述《红色中华》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答:《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同年3月《红色中华》报出至第240期,暂时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期改名《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 《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方面: ①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 ②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③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 《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红色中华社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人手少,条件差它的编辑部,连新闻台在内,最多时也只有12个人在每天每人只有半斤糙米的条件下,他们依旧自觉地日夜奋战,编辑部工作人员又当记者又当编辑他们在号召读者节省开支支援前线中,还从自身做起,每天只吃两餐杂粮,自己开荒种菜,节省粮食和伙食尾子,捐献被毯、衣服甚至部分津贴,送给前方红军。
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的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8、《红星报》,1931年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1933年8月后,邓小平主编(后期)被称赞为 “战士的良友”、 “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1935年8月初停刊 9、《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0、《斗争》,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1、《救国时报》:1935年中共在法国出版,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该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航运纸型到巴黎印刷发行《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该报1935年5月创刊时名《救国报》是惟一铅印的西欧侨胞的喉舌 12、史量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34年11月13日被杀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变革: 答:“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坑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 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1932年《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鲜明反对内战 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 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此外,创办《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 13、站在抗日救亡运动前列的学生报刊:清华大学《清华周刊》、《清华副刊》和《觉民报》、燕京大学《燕大周刊》等 14、救亡运动中的综合性、时事政治性杂志:邹韬奋主编的上海《大众生活》周刊,全力支持“一二九”运动,成为爱国学生的代言人 15、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6刊1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它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记者生涯《生活》创刊于1925年,宗旨是“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生活》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 答: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同年3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被捕。
在狱中8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 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 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 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 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16、“《新生》事件”: 1934年2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
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17、范长江: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939年加入共产党,《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介绍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2002) 答:1935年7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次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从西北回来后,他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探索,深入研究考察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18、《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后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该书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 答: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