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近东和东南欧地区史前彩陶上的舞蹈纹饰.pdf
13页考古与文物 2004年第 1期 试析近东和东南欧 地区史前彩陶上的舞蹈纹饰 ( 以色列) 约瑟夫·加芬克尔 著 杨谨 译 考古资料证明, 公元前第 9000—前 6000 年 左右,在以近东和东南欧为中心的广大地理范畴 内, 史前村落普遍出现以各种舞蹈纹装饰陶器的 现象,主要分布地区为黎凡特、安那托利亚、巴 尔干半岛、希腊、多瑙河盆地和埃及等地考古 发掘揭示的典型聚落遗址主要见于纳图菲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近东和东南欧的新 石器时代分为早、晚两期—前 ( 无) 陶新石器文 化 ( 约前第 9000 年—前第 7000 年) 和有陶新石 器文化 ( 约前第 7000 年—前 6000年) 铜石并用 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分属于前第 6000年、 前第 5000 年和前第 4000年巴勒斯坦的黎凡特 被证实为这一时期文化形态最典型的地区, 也是 西亚新石器文化发展最早也最充分的地区黎凡 特的前陶新石器文化十分完整, 分为A、 B 两个阶 段, 主要遗址有南部的耶利哥和北部的穆赖与拜 特, 以农业为主的定居村落已经形成, 还出现了 原始畜牧业, 繁荣一时前 6000 年以后, 由于干 旱, 这一地区始渐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和安那托 利亚遂取而代之成为西亚文化发展的中心。
美索 不达米亚有陶新石器文化 ( 前第 6000 年初) 以乌 姆达巴吉耶遗址为代表, 安那托利亚的有陶新石 器文化和铜石并用文化以恰塔尔·休于和梅尔辛 为主要遗址 ( 前 7100—前 4000 年) , 除农耕和畜 牧业外, 还出现了寺庙和城镇 前第 6000 年至前 第 5000 年, 继之而起的是底格里斯河两岸和支流 小扎卜河沿岸的哈苏纳和萨迈拉文化, 它们以发 达的灌溉农业和精美的彩陶而闻名,神庙建筑出 现, 私有制萌芽到了铜石并用时代, 分布于伊 拉克、叙利亚北部和土耳其东南山区的哈拉夫文 化 ( 前第 6000 年末—前第 5000 年) 达到鼎盛时 期, 彩陶文化进入顶峰时代, 出现了大量精美的 陶器本文结合考古学和人种学资料, 在对各地 区发现的乐舞纹饰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 认知论和结构分析等方法,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来 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 社会功能以及宗教含义 讨 论范围限于特定历史时期、地理范围和社会经济 环境中所出现的舞蹈图像,如近东和东南欧约前 9000- 6000 年 ( 主要指纳图菲的新石器和铜石并 用时代) 的村落聚址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是以 草原游猎部族为主的小酋邦几近消失, 而城市和 邦国尚未成型的过渡时期,普遍使用陶器。
近东地区发现的早期舞蹈纹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 代过渡时期, 近东地区几乎未发现任何艺术表现 形式,仅见个别孤立的艺术品随着稳定的、永 久性居民聚落的形成,这种情况大有改变最早 的永久性村落始见于黎凡特的纳图菲文化时期 ( 约前 12000 年) ,代表器物主要有符号化的艺术 品, 包括拟人形和动物形小陶像以及刻有几何纹 和舞蹈纹的陶器约前 10000年在学术上称前或 无陶新石器文化A 阶段( 简称PPNA) , 现存的符 号化 ( 抽象化) 艺术品均为发掘品,代表器物有 拟人形和动物形陶像以及各种刻有几何纹的石质 器物 而前10000 年晚期至前 9000 年左右被划分 为前陶新石器文化 B 阶段 ( 简称 PPNB) , 这一时 期出现了很多符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主要有两 组: ? 拟人形和动物形小陶像, 一般小于 10 厘米, ·83· 图一 近东地区新石器时代舞蹈场景例证 是反映家庭和日常生活的私有物品 拟人化的 大造像、 钙化头骨和面具, 通常大于 20 厘米, 用 于公共场合或公用设施上,反映出聚落举行宗教 仪式或大型活动的某些信息这些出土物大多为 互不关联的、零散的艺术品和祭祀品, 即使成组 发现的钙化头骨和拟人形大造像, 也不能构成连 续的场景。
绘有完整画面或场景的器物发现于黎 凡特前陶新石器文化 B 阶段的两处遗址中—奈 瓦里·科瑞和都维拉另外, 恰塔尔·休于和乌 姆达巴吉耶等地出土的壁画、浮雕、陶像和陶器 也发现有舞蹈纹饰 ( 尽管还不能肯定是单个的舞 蹈还是完整的场景) 通过自然模仿和几何线条, 这些纹饰表现出舞蹈所传递的信息 下面作者将从舞者的体态节奏和运动方向等 方面对各遗址中的舞蹈纹饰进行分析 如前文所述,近东地区最早的舞蹈纹饰发现 于黎凡特的奈瓦里·科瑞和都维拉两处遗址中 奈瓦里地处土耳其东南部幼法拉底地区中部,为 一处大型村落遗址, 主要出土物包括一处大面积 公共建筑, 内有条凳、两个图腾柱和壁龛, 龛内 置放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以及圆形石盆残片等 物发掘者认为该建筑应为古代 近东地区最早的寺庙之一石盆 残片上刻有 3 个完整的舞人 ( 图 一, 1) , 正面站成一排, 残沿处还 可以看到其它人像的痕迹, 但性 别不辨 外边两人外貌相当, 体型 比中间的人 ( ?) 高大, 呈现出很 多人类的细部如头、 脸、 双手、 手 指、 躯干、腿、甚至脚趾 他们双 臂弯曲上举, 两腿分开, 似乎正处 在剧烈的运动中中间的人表现 得十分抽象, 人的特征不大明显, 头呈菱形, 双眼细小,身体呈圆 形, 两臂斜上举, 两腿斜下伸, 整 个造型极度夸张。
至于该舞者到 底是不是人, 争论很多 有人认为 是乌龟, 但无尾无格状壳; 有人解 释为妇女形象或龟形孕妇或家庭 庆祝新生儿的场景等等相同的 人像也见于安那托利亚的科斯克 休于出土的陶残片上以及吉延丘 前 6000 年的印章上, 它们表现的都是两男夹一女 的舞蹈场面, 而奈瓦里的时代最早 Uznogula 认 为圆形身体作为鉴别女性身份的标志之一, 无须 指代孕妇 都维拉位于约旦东部沙漠地区,为一小型营 地遗址在前陶新石器文化 B 阶段地层中发现数 块刻纹岩片, 其中一块黑火山岩石板上刻着 4 个 舞人像 ( 图一 1, 2) , 舞人手拉手从左至右呈直线 站成一排左边三人外貌相似,都是细高个、细 长脖子, 躯干较瘦, 无性别特征, 但总体感觉是 男性他们头部差别较大,左一为伸长的动物头 形, 左二似戴帽或特殊发饰, 左三头极小, 类鸟, 第四人头部缺失从比例上看,这 4 人的头部很 小, 总体感觉不象人类近东史前艺术中这种带 有非人类头部的人像造型被描述为介于天人之间 的 “ 邪灵” 、“ 带牛角的恶魔” 、“ 戴面具的人”或 “ 鸟头男人” 关于这 4 个人像的属性, 作者倾向 于是神话传说中的邪灵, 而都维拉的人像则是戴 面具的舞人, 因为黎凡特前陶新石器文化 B 阶段 遗址中已发现有面具。
到了前 8000 年有陶新石器文化 B 阶段,舞 ·84· 蹈题材成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安那托 利亚和塞浦路斯在内的广大地理范围内十分流行 的陶器纹样,代表地区有科斯克·休于 ( 陶器上 的堆塑) 、恰塔尔·休于 ( 刻文石板) 和卡拉瓦索 斯—探塔遗址 ( 彩绘壁画) 等恰塔尔·休于位 于安那托利亚的科尼亚平原, 是近东新石器时代 最著名的聚落遗址之一 在前 8000 年上半期的地 层中发现饰有舞人的残陶片 ( 图一,3) ,上面堆 塑两对拥抱的人像, 可能是描述完整的事件有 人解释说左边是交配的夫妇, 右边为母子像,小 孩头部缺失,两个画面有因果关系,女性为同一 人, 男性人物为其丈夫和儿子 也有人发现这 4 人 并无性别标识, 且相貌相当, 两两贴面拥抱,腿 部弯曲, 臀部各在身体的两边, 没有缠绵在一起, 但很显然处于激烈的运动当中,因此, 不能认为 是 “ 交合”或 “ 交配” , 可以看作是跳舞的姿势 故笔者倾向于是夫妻舞表演 图一, 5 为出土于科斯克·休于遗址的残陶 片, 图案仅存两个相同人像的下半身, 从硕大的乳 房、 丰肥的臀部和颤抖的赘肉可以判断出是女性, 她们手拉着手呈正面立姿, 作者认为她们正在跳 仅限于女性参加的舞蹈。
图一, 7 也出自该遗址, 是一块绘有单人像的残陶片, 他( 她) 一臂上扬, 另 一臂下垂, 表现的是强烈的舞蹈动作 图一,4 为塞浦路斯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卡 拉瓦索斯—探特房屋内墙壁画上的两个舞人像, 他们两臂上扬, 体态与近东史前时代其它遗址出 土的舞人像基本相似,如奈瓦里·科瑞 ( 图一, 1) 、艾因·伊尔·贾巴 ( 图二,10) 和克哈兹尼 ( 图四, 8) , 表现在: 1) 均呈正面立姿2) 胳膊 向上弯举, 上臂平行, 下臂垂直 3) 腿向外分开, 上半部平行, 下半部垂直 4) 相同的人像不断循 环出现尽管有些形体残缺不全, 但仍能清晰地 看出这些人像具有这一地区和这一时期装饰题材 的共同特征:都是正在跳舞的原始村落成员 图一, 8 的陶残片出土于前 8000 年的依尔科 姆 2号遗址, 上面阴刻一个十分抽象的正面人像, 胳膊向上曲举, 双腿向下弯曲,双腿之间似为男 性生殖器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抽象化的 的人像,此后, 人体抽象化表现形式不断加强 ( 图四,5) 这样的纹饰也见于同一时期的 Tell Sotto( 图一, 6) 、 乌姆达巴吉耶和Kurucay Hoyuk 等遗址。
前 8000 年至前 7000年, 舞蹈纹饰的流行范 围不断扩大, 既见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中心地 区的哈拉夫文化和萨马拉文化中 ( 图二, 1- 3 和 图四, 1- 3) , 也见于伊朗西部的德赫洛兰 ( Deh Luran) 平原地区 ( 图二,5- 6、9 及图四, 8- 9) , 以及胡泽斯坦的苏锡那平原地区 ( 图二,4、 8 和图四, 4、10)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不同地区 的舞人造型差别较大,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彩陶 上的舞人表现为三种风格: 自然主义 ( 图二) 、线 条构造 ( 图四, 2- 4) 和几何图案 ( 图四, 1、8 - 10) 线形图案和几何造型在各个地区都有发 现, 例如在哈拉夫文化中,人物是通过线条来表 现的,三角形头,二、三条竖线勾勒的躯干,对 角线表示胳膊 ( 图四,2) 等在萨迈拉文化中, 人像更加抽象, 人物完全没有头, 身体是由很多 线条组成的, 对角线代表胳膊 ( 图四, 3) 在苏 锡那平原,舞人身体是由一条特别粗的线条来表 示的 ( 图四, 4) 而在伊朗西部地区, 人像则表 现为几何造型,三角形穿插在成排的竖线中间 ( 图四,8- 10) ,表示身体。
与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地区用绘画方式表现 舞蹈的技法不同,近东西部和北部地区从黎凡特 到安那托利亚和亚美尼亚则普遍采用浮雕手法来 描绘舞人像, 如贾巴 ( 图二, 10) 、考若库里丘等 地同样的例子在更远的希腊、巴尔干和东南欧 地区也有发现 前 7000 年晚期, 舞蹈纹饰从伊朗向北向东扩 散, 出现在伊朗平原、法尔斯和克尔曼地区的很 多遗址中,最东部一直渗透到巴基斯坦的梅赫尔 格尔地区伊朗舞人像主要以本地造型为主,特 征有: 1) 自然主义风格, 流行于伊朗平原诸遗址 中, 舞人形象为细部清晰的侧面像 ( 图三, 2- 3、 5- 6) , 体型高大, 描绘得很细致2) 几何造型, 主要出现在苏锡那平原、 法尔斯和克尔曼地区 纹 饰主要为一排菱形图案上覆压着一层网纹( 图四, 5- 7) 3) 立体造型, 见于前 3500 年以前的巴昆 遗址中, 如图三,8 在同一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印章上 的纹饰一改早期以几何纹为主的传统, 出现了大 量描写场景的图案,典型的例子主要有图六,3 ( 加瓦拉丘出土) 、图六, 2 ( 吉延丘出土) 、图六, ·85· 图二 公元前 8000 年末—前 7000年早期近东地区发现的舞蹈场景例证 4 ( T elul eht- T hslathat) 。
从这一点上讲, 舞蹈 纹饰的地理分布很广,但在向更远地区流传的同 时,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中心地区却呈现出衰 落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