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生理学 呼吸.ppt
40页第二章 呼吸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1.明确呼吸全过程的主要环节明确呼吸全过程的主要环节2.2.掌握肺评定肺功能有关指标概念:掌握肺评定肺功能有关指标概念: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3.3.掌握肺通气动力,了解肺通气阻力掌握肺通气动力,了解肺通气阻力及调节4.4.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气体交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换的过程及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5 5、掌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掌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6 6、熟知呼吸对运动反应和对训练的、熟知呼吸对运动反应和对训练的反应1第二章 呼吸 呼吸呼吸: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取O2O2并排出并排出 CO2 CO2,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全过程:外呼吸+血液运输+内呼吸呼吸全过程:外呼吸+血液运输+内呼吸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外呼吸: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和肺换气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载:是指肺换气后,血液载氧通过血液循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载:是指肺换气后,血液载氧通过血液循环,将氧运送到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代谢产生的运送到肺部的过将氧运送到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代谢产生的运送到肺部的过程程2第二章 呼吸空空气气呼呼吸吸道道肺肺泡泡肺肺毛毛细细血血管管肺肺静静脉脉左左心心动动脉脉肺肺动动脉脉毛毛细细血血管管右右心心静静脉脉组组织织细细胞胞O O2 2COCO2 2O O2 2COCO2 2外呼吸外呼吸血液运输血液运输内呼吸内呼吸 呼吸呼吸: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 O O2 2并排出并排出 COCO2 2,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全过程呼吸全过程:外呼吸+血液运输+内呼吸:外呼吸+血液运输+内呼吸3第一节第一节 肺通气肺通气 和肺换气和肺换气空空气气呼呼吸吸道道肺肺泡泡外呼吸外呼吸O O2 2COCO2 2一、肺通气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一)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1 1、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地扩大: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地扩大 与缩小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与缩小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 ⑴ ⑴肺内压及肺泡内压力:呼吸肌的舒缩引起肺内压变化,生肺内压及肺泡内压力:呼吸肌的舒缩引起肺内压变化,生 呼吸;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用力呼吸呼吸;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用力呼吸 时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时吸气和呼气都是被动的 ⑵ ⑵ 胸膜前内压:大气压胸膜前内压:大气压- -肺的回缩力肺的回缩力 ⑶ ⑶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肺的扩张有利于肺泡气体交换;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肺的扩张有利于肺泡气体交换; 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与淋巴液的回流。
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与淋巴液的回流 ⑷ ⑷ 在运动中应避免过多的憋气动作在运动中应避免过多的憋气动作4空空气气呼呼吸吸道道肺肺泡泡O O2 2COCO2 2外呼吸外呼吸第一节第一节 肺通气肺通气 肺换气肺换气2 2、肺通气的阻力、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的阻力非为弹性阻力和肺通气的阻力非为弹性阻力和 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以弹性阻力为主以弹性阻力为主) )①①弹性阻力弹性阻力------来自胸廓和肺,其大小可用来自胸廓和肺,其大小可用““顺应性顺应性”” (容积变化压力变化比值)(容积变化压力变化比值)””来衡量儿童胸肺来衡量儿童胸肺 “ “顺应性顺应性””小,易疲劳小,易疲劳②②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气道的摩擦力和组织的粘滞性阻力气道的摩擦力和组织的粘滞性阻力5( (二二)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容积和肺容量1、肺容积:有四种基本容积,他们互不重肺容积:有四种基本容积,他们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叠,全部相加等于 ⑴⑴潮气量;潮气量; ⑵ ⑵补吸气量;补吸气量; ⑶ ⑶补呼气量;补呼气量; ⑷ ⑷余气量余气量2 2、肺容量:肺容量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肺容量:肺容量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⑴⑴深吸气量深吸气量⑵⑵功能余气量:维持气体交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功能余气量:维持气体交换的稳定性和连续性⑶⑶肺活量:肺通气功能(我国正常成人男肺活量:肺通气功能(我国正常成人男3600ml, 3600ml, 女女700ml700ml))⑷⑷时间肺活量(健康成人时间肺活量(健康成人83%83%,,96%96%,,99%99%)反应:肺活量的大)反应:肺活量的大小、肺的弹性变化、气道是否通畅。
小、肺的弹性变化、气道是否通畅⑸⑸肺总容量:我国正常成人平均男肺总容量:我国正常成人平均男5300ml, 5300ml, 女女4000ml4000ml6( (二二)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容积和肺容量71 1、每分通气量、每分通气量(ml)=(ml)=潮气量(潮气量(mlml))* *呼吸频率(次呼吸频率(次.min.min)) 安静是成人为安静是成人为6-8L,6-8L,剧烈运动时可增至剧烈运动时可增至80-150L80-150L2 2、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量3 3、、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 体交换的气量;体交换的气量; 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潮气量- -解剖无效腔)解剖无效腔)*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4 4、由于无效腔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由于无效腔的存在,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 浅而快的呼吸好浅而快的呼吸好5 5、、安静时用于呼吸肌实现安静时用于呼吸肌实现肺通气的耗氧量仅占肺通气的耗氧量仅占2.4%高强高强 度运动时则可达度运动时则可达120ml.min,因此呼吸节律要规则。
因此呼吸节律要规则三)肺通气三)肺通气8 二、肺换气二、肺换气(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空气空气呼吸道呼吸道O O2 2COCO2 2外外呼呼吸吸1 1、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 肺泡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肺泡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个之间个气体的分压差气体的分压差2 2、氧扩散容量:(肺泡两侧、氧扩散容量:(肺泡两侧的的PoPo2 2=1mmHg=1mmHg时时, ,每分钟可扩散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的氧量) ---- ----是评定肺换气功能的是评定肺换气功能的重要生理指标,与体表面积成重要生理指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与年龄、性别、体位及正比,与年龄、性别、体位及训练有关训练有关肺毛细血管肺毛细血管肺泡肺泡肺肺换换气气9肺肺换换气气组组织织换换气气(二)(二)气气体体交交换换过过程程 1、肺换气 2、组织换气101.1.肺换气肺换气11(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气体扩散的速度2、呼吸膜:通透性、面积(储备面积很大)3、通气/血流比值(4200ml / 5000ml =0.84)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4200ml/每分心输出量5000ml) 通气/血流比值时,肺泡通气量与肺的血流 量匹配 最合适,流经飞不到静脉血能完全动脉化4、局部组织器官血流量5、温度:气体扩散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
12第二节第二节 气体的运输气体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为: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为: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一、氧气的运输一、氧气的运输:物理溶解物理溶解(1.5%)和化学结合和化学结合(98.5%)(一一)氧与血红蛋白(氧与血红蛋白(Hb)的结合及运输)的结合及运输 Po2高的肺部高的肺部 Hb+O2 HbO2 Po2低的组织低的组织13肺部毛细血管肌肉毛细血管肺部毛细血管肌肉O2HbHbO2(一)(一)氧与血红蛋白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及在血液中的结合及在血液中 的运输的运输 ①.①.物理溶解(物理溶解(1.5%1.5%)) ②.②.化学结合(化学结合(98%98%))一、氧的运输一、氧的运输14(二)(二)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氧解离曲线近似氧解离曲线近似“S”“S”型,这一特征型,这一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义:上段:曲线平坦上段:曲线平坦 保证机体不缺保证机体不缺O O2 2;;中下段:曲线较陡中下段:曲线较陡 有利于组织供有利于组织供O O2 2表示表示Po2与与Hb结合结合O2或或HbO2解离的关系曲线解离的关系曲线15(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a. a. PCOPCO2 2和和PHPH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当血液流经组织时,当血液流经组织时,高高PCOPCO2 2和低和低PHPH促使促使HbOHbO2 2解离,有利于向组织供氧解离,有利于向组织供氧; ;而当而当血液流经肺时,低血液流经肺时,低PCOPCO2 2和高和高PHPH,促使,促使HbHb与与O O2 2结合,有利结合,有利于血液的载氧。
因此,波尔效应既有利于肺毛细血管血于血液的载氧因此,波尔效应既有利于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向组织供液的氧合,又有利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向组织供O O2 2,具,具有重要生理意义有重要生理意义b. b. 温度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温度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温度升高,氧离曲线右移,HbHb与与O O2 2的亲和力减小的亲和力减小; ;反之,曲线左移当温度升高,反之,曲线左移当温度升高,组织代谢加强,对氧的需求增加,这时组织代谢加强,对氧的需求增加,这时HbHb与与O O2 2的亲和力的亲和力减小,促使减小,促使O O2 2释放,供组织利用释放,供组织利用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温升当人体运动时,肌肉产热量明显增加,导致血温升高,促使高,促使O O2 2释放,满足肌肉运动的需要释放,满足肌肉运动的需要16c. 2,3-c. 2,3-二磷酸甘油酸、和二磷酸甘油酸、和COCO的影响的影响: : 红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磷化物,特别是红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磷化物,特别是2, 32, 3-二-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 32, 3--DPGDPG),),2, 32, 3--DPGDPG能降低能降低HbHb与与O O2 2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右移。
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右移 2,3-DPG 2,3-DPG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人在缺氧、是红细胞无氧酵解的产物,人在缺氧、登山和长时间运动时,红细胞中登山和长时间运动时,红细胞中2, 32, 3--DPGDPG均会增加,均会增加,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的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的O O2 2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7(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三)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H+H+ 、、P PCO2CO2 、、T T 和和 2 2,,3-DPG3-DPG 曲线右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 HbHb与与O O2 2亲合力亲合力 18 动脉血动脉血O2 2含量含量—静脉血静脉血 O2 2含量含量氧利用率氧利用率= *100% 动脉血动脉血O2 2含量含量 安静时氧利用率为25%,, 剧烈运动时由于局部血流增加3倍以上,氧利用率也提高3倍以上,氧利用率接近100%(四)氧利用率(四)氧利用率19二、二氧化碳的运输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7%•化学结合 : (1)HCO3-(碳酸氢盐的形成与分解)70%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成与分解23% 20 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它促使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碳酸,这一反应比在血浆中的水合快13000倍,形成的碳酸又迅速解离成H+和HCO3-, HCO3-扩散进入血浆,并与血浆中的Na+结合Na HCO3,少数形成K HCO3这种结合形式的二氧化碳在总的二氧化碳运输中占75%。
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运输形式 CO2+H2O===H2CO3 === H + ++HCO3-氯转移氯转移: 由于二氧化碳不断进入红细胞,使得红细胞中的HCO3-的浓度逐渐增多,使其在红细胞膜内外侧形成浓度差因HCO3-易于透过红细胞膜,故HCO3-扩散进入血浆,同时血浆中的Cl-则向红细胞内转移,以恢复膜两侧的电学平衡,这种现象称为氯转移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的运输 :21碳酸氢盐碳酸氢盐\氯离子转移氯离子转移示意图示意图22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示意图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示意图co223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 n进入红细胞的一部分二氧化碳能直接与血红蛋白的自由氨基结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并能迅速解离 HbNH2O2+ H+ +CO2 HbNHCOOH+O2这种结合形式的二氧化碳在总的二氧化碳运输中占23% 在组织在组织在肺部在肺部24三、呼吸与酸碱平衡nCO2在运输过程中行成的H2CO3和NaHCO3是血液中重要的缓冲对只要NaHCO3/ H2CO3 的比值为20/1,血液的PH值即可保持在正常范围之间。
n呼吸在体内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是通过改变呼吸运动的强弱来调节肺通气量,从而调节血浆H2CO3的含量,使血浆中NaHCO3/ H2CO3比值保持中场而实现的25第三节第三节 呼吸的调节呼吸的调节一、呼吸中枢(大脑呼吸中枢(大脑皮层、脑桥、皮层、脑桥、延髓延髓、、脊髓)及呼吸的反脊髓)及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射性调节1、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2、肺牵张反射3、防御性呼吸反射26二、化学因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素对呼吸的调节调节n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n1、PCO2的变化;n吸入含CO2的混合气,将使肺泡气PCO2升高,动脉血PCO2也随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n2、H+的变化;n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H+]降低,呼吸受到抑制 n3、PO2的变化n吸入气PO2降低时,肺泡气、动脉血PO2都随之降低,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 nP66调节示意图27 一、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一、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一、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一、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 n n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大,机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大,机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大,机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大,机体为适应代谢的需求,需要消体为适应代谢的需求,需要消体为适应代谢的需求,需要消体为适应代谢的需求,需要消耗更多的耗更多的耗更多的耗更多的O O O O2 2 2 2和排出更多的和排出更多的和排出更多的和排出更多的COCOCOCO2 2 2 2 →→→→通气机能发生相应变化。
通气机能发生相应变化通气机能发生相应变化通气机能发生相应变化一)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变化(一)运动时肺通气功能的变化 1 1、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可从安静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可从安静时的的500ml500ml上升到上升到2000ml2000ml以上,呼吸频率随运动强度而增以上,呼吸频率随运动强度而增加,可由每分钟加,可由每分钟12-1812-18次增加到每分钟次增加到每分钟40-6040-60次 结合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变化,运动时的每分通气结合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变化,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可从安静时的每分钟量可从安静时的每分钟6-8L6-8L增加到增加到80-150L80-150L,较安静时,较安静时可增大可增大10-1210-12倍倍 第四节第四节 呼吸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呼吸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28n n不同强度运动肘,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不同强度运动肘,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不同强度运动肘,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不同强度运动肘,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不同强度运动肘,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不同强度运动肘,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29n n运动开始后运动开始后运动开始后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 n n运动结束时运动结束时运动结束时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
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w快时相:快时相:通气量迅速升、降通气量迅速升、降的时相的时相 w慢时相:慢时相:缓慢升、降的时相缓慢升、降的时相 w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主要是靠呼主要是靠呼吸深度的增加吸深度的增加 w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主要是靠呼吸频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增多率的增多 2 2、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30①①①①人体各器官组织代谢的加强,使流向肺部的静脉血中人体各器官组织代谢的加强,使流向肺部的静脉血中人体各器官组织代谢的加强,使流向肺部的静脉血中人体各器官组织代谢的加强,使流向肺部的静脉血中POPOPOPO2 2 2 2比安静时低,从而使呼吸膜两侧的比安静时低,从而使呼吸膜两侧的比安静时低,从而使呼吸膜两侧的比安静时低,从而使呼吸膜两侧的POPOPOPO2 2 2 2差增大,差增大,差增大,差增大,O O O O2 2 2 2在在在在肺部的扩散速率增大;肺部的扩散速率增大;肺部的扩散速率增大;肺部的扩散速率增大; n n②②②②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导致呼吸细支气管扩张,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导致呼吸细支气管扩张,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导致呼吸细支气管扩张,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导致呼吸细支气管扩张,使通气肺泡的数量增多;使通气肺泡的数量增多;使通气肺泡的数量增多;使通气肺泡的数量增多; n n③③③③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开放的肺毛细血管增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开放的肺毛细血管增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开放的肺毛细血管增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开放的肺毛细血管增多,从而使呼吸膜的表面积增大;多,从而使呼吸膜的表面积增大;多,从而使呼吸膜的表面积增大;多,从而使呼吸膜的表面积增大; n n④④④④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使得通气血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使得通气血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使得通气血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使得通气血流比值仍维持在左右。
流比值仍维持在左右流比值仍维持在左右流比值仍维持在左右 (二)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二)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 1.1.肺换气的具体变化为:肺换气的具体变化为: 31 n n①①①①活动的肌肉组织需利用较多活动的肌肉组织需利用较多活动的肌肉组织需利用较多活动的肌肉组织需利用较多O O O O2 2 2 2来氧化能量物质再合来氧化能量物质再合来氧化能量物质再合来氧化能量物质再合成成成成ATPATPATPATP,所以活动的肌肉组织耗氧量增加,组织的,所以活动的肌肉组织耗氧量增加,组织的,所以活动的肌肉组织耗氧量增加,组织的,所以活动的肌肉组织耗氧量增加,组织的POPOPOPO2 2 2 2下下下下降迅速,使组织和血液间的降迅速,使组织和血液间的降迅速,使组织和血液间的降迅速,使组织和血液间的POPOPOPO2 2 2 2差增大,差增大,差增大,差增大,O O O O2 2 2 2在肌肉组织在肌肉组织在肌肉组织在肌肉组织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 n n②②②②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组织血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组织血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组织血肌肉活动时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组织血流量,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流量,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流量,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流量,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n n③③③③组织中由组织中由组织中由组织中由 CO CO CO CO2 2 2 2积累积累积累积累PCOPCOPCOPCO2 2 2 2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氧离曲线发生右移,促使氧离曲线发生右移,促使氧离曲线发生右移,促使氧离曲线发生右移,促使HbOHbOHbOHbO2 2 2 2解离进一步加强。
解离进一步加强解离进一步加强解离进一步加强 运动时组织的这些变化,促使肌肉的氧利用率的提运动时组织的这些变化,促使肌肉的氧利用率的提运动时组织的这些变化,促使肌肉的氧利用率的提运动时组织的这些变化,促使肌肉的氧利用率的提高,肌肉的代谢率可较安静时增高达高,肌肉的代谢率可较安静时增高达高,肌肉的代谢率可较安静时增高达高,肌肉的代谢率可较安静时增高达100100100100倍倍倍倍 2.2.组织换气的具体变化为:组织换气的具体变化为:32二、呼吸对训练的适应二、呼吸对训练的适应n(一)肺容积对训练的适应(一)肺容积对训练的适应 n(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33三、运动时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呼吸的调节 运动时肺通气的多因素调节运动时肺通气的多因素调节运动时肺通气的多因素调节运动时肺通气的多因素调节 n(一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1.条件反射的影响条件反射的影响 2.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影响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影响 3.本体感受性反射的影响本体感受性反射的影响 n(二二)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1.CO2增加对呼吸的影响增加对呼吸的影响 2.缺氧对呼吸的影响缺氧对呼吸的影响 3.[H+]增加对呼吸的影响增加对呼吸的影响 运动时肺通气的多因素调运动时肺通气的多因素调节节 34四、运动时合理呼吸四、运动时合理呼吸n n( (一一一一) )减小呼吸道阻力减小呼吸道阻力减小呼吸道阻力减小呼吸道阻力 n n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少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少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少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少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
其利有三: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其利有三: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其利有三: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其利有三: n n①①①①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 n n②②②②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能量消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能量消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能量消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能量消耗,推迟疲劳出现;耗,推迟疲劳出现;耗,推迟疲劳出现;耗,推迟疲劳出现; n n③③③③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暴露满布血管的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 35( (二二)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提高肺泡通气效率n n有意识采取适宜的呼吸频率和较大的呼吸深度有意识采取适宜的呼吸频率和较大的呼吸深度有意识采取适宜的呼吸频率和较大的呼吸深度有意识采取适宜的呼吸频率和较大的呼吸深度 n n一般,径赛运动员的呼吸频率以每分钟不超过一般,径赛运动员的呼吸频率以每分钟不超过一般,径赛运动员的呼吸频率以每分钟不超过一般,径赛运动员的呼吸频率以每分钟不超过3030次为宜。
游泳运动员即使有特殊需要,也不次为宜游泳运动员即使有特殊需要,也不次为宜游泳运动员即使有特殊需要,也不次为宜游泳运动员即使有特殊需要,也不宜超过每分钟宜超过每分钟宜超过每分钟宜超过每分钟6060次 n n运动时运动时运动时运动时( (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特别是在感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情况下情况下情况下情况下) ),采用节制呼吸频率、在适当加大呼,采用节制呼吸频率、在适当加大呼,采用节制呼吸频率、在适当加大呼,采用节制呼吸频率、在适当加大呼吸深度的同时注重深呼气的呼吸方法,更有助吸深度的同时注重深呼气的呼吸方法,更有助吸深度的同时注重深呼气的呼吸方法,更有助吸深度的同时注重深呼气的呼吸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于提高机体的肺泡通气量 36( (三三) )与技术动作相适应与技术动作相适应n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根据有利于技术动作的运用而又不妨碍正常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呼吸为原则,灵活转换。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以人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结构特点为转移 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周期性的运动采用富有节奏的、混合型的呼吸周期性的运动采用富有节奏的、混合型的呼吸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将会使运动更加轻松和协调,更有利于创造出好的运动成绩好的运动成绩37( (四四) )合理运用憋气合理运用憋气n n良好的作用:良好的作用: ①①憋气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加,憋气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张力的增加,如人的臂力和握力在憋气时最大,呼气如人的臂力和握力在憋气时最大,呼气时次之,吸气时较小时次之,吸气时较小 ②②可为有关的运动环节创造最有效的收缩可为有关的运动环节创造最有效的收缩条件38不良影响:不良影响:n n①①①①长时憋气压迫胸腔,使胸内压上升,造成静长时憋气压迫胸腔,使胸内压上升,造成静长时憋气压迫胸腔,使胸内压上升,造成静长时憋气压迫胸腔,使胸内压上升,造成静脉血回心变阻,进而心脏充盈不充分,输出量脉血回心变阻,进而心脏充盈不充分,输出量脉血回心变阻,进而心脏充盈不充分,输出量脉血回心变阻,进而心脏充盈不充分,输出量锐减,血压大幅下降,导致心肌、脑细胞及视锐减,血压大幅下降,导致心肌、脑细胞及视锐减,血压大幅下降,导致心肌、脑细胞及视锐减,血压大幅下降,导致心肌、脑细胞及视网膜供血不全,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和眼黑网膜供血不全,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和眼黑网膜供血不全,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和眼黑网膜供血不全,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和眼黑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运动的正常进行。
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运动的正常进行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运动的正常进行等感觉,影响和干扰了运动的正常进行n n ②②②②憋气结束,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内憋气结束,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内憋气结束,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内憋气结束,出现反射性的深呼吸,造成胸内压骤减,原先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冲压骤减,原先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冲压骤减,原先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冲压骤减,原先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冲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伸展,心输出量大增,血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伸展,心输出量大增,血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伸展,心输出量大增,血击心肌并使心肌过度伸展,心输出量大增,血压也骤升这对心力储备差者十分不利压也骤升这对心力储备差者十分不利压也骤升这对心力储备差者十分不利压也骤升这对心力储备差者十分不利 39[思考题思考题]1.试述运动时肺通气的变化及调节机制试述运动时肺通气的变化及调节机制 2.运动时应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运动时应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如何合理地运用憋气呼吸?如何合理地运用憋气?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