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人类学论文.doc
11页玛格丽特.米德和她的文化决定论分析——《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有感摘要:从古至今,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人们的行为、品性甚至性格特质都无一不受着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改变而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无论从思想行为上还是性别气质上都给了我深刻的震撼和影响本书通过对一百英里内的三个部落中男女性别气质差异的对比,揭示性别的气质差异并不是规定好的,而是社会文化决定的我以此来分析文化影响的重要性关键词:性别文化人类学性格特质文化决定论一、关于作者和本书的写作背景玛格丽特.米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她有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1978年逝世后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米德诞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母亲则为争取妇女权益、黑人或移民待遇而四处奔走米德23岁取得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在研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五年后,决定走出教室去从事田野工作,原来准备选择南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文化作研究对象,希望在他们的古老习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蚀消失前作出观察纪录,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法兰兹•鲍亚士教授却因其地偏远危险而反对,二人终协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Samoa)研究,因当地有一所美国海军基地,米德可以随时求助。
如果说法兰兹•鲍亚士是美国人类学之父,那么玛格丽特•米德就是人类学之母为了探究人类的本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米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偏僻地区的当地研究事业米德在长达50多年的岁月里,寻访了连男人都很难承受的危险和孤单的偏远地区村子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新几内亚的塞皮克(Sepik)河边与马努斯岛,还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她用毕生的心血去进行试验和研究的男女文化性差异与养育、文化与基质的关系,给当时被弗洛伊德心理学所支配的人类科学投出了新的疑问同时,她又为伸张女性人权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米德将人类学广泛地传播给了大众,因此,美国社会得以从狭隘的文明优越主义中摆脱出来,去看外面的世界,并关注其他文化米德根据萨摩亚的田野研究资料,于1928年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探讨了正值青春期的萨摩亚少女的性和家庭风俗,针砭美国社会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轰动一时在她的观察中,萨摩亚社会没有什么不良青少年,因为萨摩亚人不要求青少年服从任何清规诫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规证明自己的存在当然,由于米德自己是女性,未能亲身参与萨摩亚人只准男性参加讨论政治、宗教、经济的聚会,使她对整体社会的运作体系的了解有了很大限制。
后来米德再以《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对西方社会中的“性别”议题投下炸弹,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女权运动者,成为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支持因素她描述的原始部落都在新几内亚,米德以这书奠定性别的文化决定论米德也如她自己的人生所展现的一样,对于性和婚姻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她认为随着人类的寿命被延长,一夫一妻制能够持续一生的可能性会减少,还劝告人们不要对婚姻抱太大的期望并且要预备结婚她也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预言米德在学生时代已经与罗塞•克里斯曼结了婚,1926年作为牧师志愿生的米德与在当地进行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热诚的人类学家里欧•福群后不久,便与克里斯曼分手,1928年10月正式与里欧在新西兰结婚,但二人在1935年7月亦告离婚,1936年米德与人类学家格列高里•贝特森在新加坡结婚,开始第三度婚姻,并于1939年12月诞下女儿凯萨琳但最后依然以离婚收场虽然如此,但米德与众前夫和他们的新伴侣都维持良好的关系,度过了新形态的挑战性人生二、内容概述与分析选择这本书是由于文化人类学课上李老师对玛格丽特.米德的介绍,我认为她是个很有个性又极具冒险勇敢精神的女性所以便从她众多书中选择了这个与众不同名字的书。
本以为这仅仅是一本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原始部落的比较的书以为所说的性别就是原始部落之间男人和女人生活的对比至于题目中所说的“气质”我完全没有理解但开始读了之后才发现,作者写书的目的之深刻和在当时作者所处的大背景下这本书给大家带来的震撼使我重新审视了一次这本书的分量在读之前找了大量的关于作者和本书的资料先进行了解最后才着手深入研读以下是我对本书的背景了解和对三个部落男女不同生活习性及养育子女方式的概括总结周晓虹在为《文化与承诺》中文译本所作的译者序中这样说到:“人类学家对文化与人格发展关系的关注,归功于弗洛伊德1913年发表的《图腾与禁忌》如果说功能主义大师马林诺夫斯基随于1914年起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上土著人性行为的研究,不过是为了给弗洛伊德的泛性学说提供细节上的说明,那么米德的研究却恰恰是以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否定为标志的米德,1988,5)当时,关于性别角色及其差异的最流行的观点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男性是人类先天的行为模式,而女性不过是被阉割了的男性,男女两性不同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是由男女不同的生理解剖特征所决定的因此,现代文明社会中,男女两性不同的人格特征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
当弗洛伊德的学说蜚声于欧美大陆之际,米德首先发难米德对通常认为是男女特有的气质差异问题,提出疑问:男女气质差异是来源于生物体质结构上的差异,还是由于文化后天造成的?如果是源于生物学的结构原因,则不管在任何文化中,都应有同西欧社会相同的男女气质差异绫部恒雄,1988,)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米德在现实中寻找证据1929年,米德前往新几内亚境内三个原始部落——阿拉佩什、蒙杜古马和德昌布利做田野调查,研究男女性别角色与所处社会文化的关系她发现,三个部落尽管毗邻而居,但是相互间的性别角色规范却迥然相异,并且,每一个部落中的性别角色均不同于当时的西方社会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分为三个居住在同一地区相差不过几百公里的原始部落生活记录最后部分为研究结果寓意一)阿拉佩什人阿拉佩什人居住于山区,是一个以种芋头为生的宁和的民族阿拉佩什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男人、女人共同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家庭气氛和睦阿拉佩什人的生活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内容而组织的,即尽管男人和女人在生理和潜能上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在共同的事情上倾注了满腔的母性之爱,如珍爱孩子,把精力放在下一代人身上而不顾自己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母亲对他们关爱备至,经常抚慰逗怜。
当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其人格基本形成,男孩、女孩都学会用一种信任和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但是,即便是男孩子也被教导不要太好强,不能欺侮他人性别上的差异在这里没有被刻意强调孩子们所作的游戏没有一个是鼓励进攻和竞争的”(米德)在阿拉佩什,伤害他人往往被认为是很严重的过错所以,在身处如此的文化和教育方式中,阿拉佩什男女在人格和行为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都显示出文明社会所谓的被动的“女性”行为模式:礼貌顺从、文静温和、感情丰富、懂得爱与体贴他人、缺乏攻击性、不轻易向人挑衅、乐于助人,只有极少数不正常的人才表现出侵犯行为阿拉佩什对男人和女人的人格只有一种标准化的模式,米德将其描述为“母性的、女子气的、非男性的”二)蒙杜古马人与温和的阿拉佩什迥异,住在河畔的蒙杜古马人无论男女都非常粗暴是一个有吃猪头和吃人习俗的民族蒙杜古马社会鼓励男人凶狠鲁莽、富于攻击性、多占有女性、不养育子女;女人也表现出粗鲁野蛮、自私好妒和缺乏母性的性格和气质男人大半多妻,他们以姐妹换妻,无姐妹者则以暴力抢亲在家庭中,父子关系紧张,因为儿子常看到母亲受到父亲的虐待而非常憎恨父亲,并且父子也常因年轻女人而互相仇视;夫妻关系粗暴,男女都因怀孕期间繁多的性禁忌和未来将要照看孩子而憎恨怀孕。
父母对孩子的处理往往极为轻率,很多婴儿生下即被弃于河中,未弃者亦不加养育,常被装在粗糙坚硬的密不透光的篮子里母亲外出时,往往把孩子挂在屋子里孩子哭叫时,母亲也不会立即喂奶,而是用手指甲狠抓篮子的外部,发出阵阵刺耳的响声,等到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时才喂一次奶,而且早早断奶让孩子随便吃硬的食物稍大一点的孩子,母亲就将他们背在背上,却不用手提托,孩子只能抓着母亲的头发才不至于滑落孩子一旦蹒跚学步就再无人看护蒙杜古马人在自己随意组织的群体内学会了真正的独立自主,学会了以拳报拳的还击他们无论男女都热衷于追逐权力和地位,一致表现出文明社会公认的“男性”气质:粗鲁、好妒、自私、冷漠、凶狠、暴烈、富有攻击性愤怒与挑战代表了蒙杜古马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和他们基本的生活态度米德认为这是由他们的儿童养育方式所决定的三)德昌布利第三个部落是德昌布利,这里的男女的性别气质完全不同,男女性别角色与文明社会所认同的性别角色截然相反米德观察到,德昌布利人给予六七岁前的儿童的教育是完全一样的,不论男孩、女孩都得到悉心抚养,父母总会满足他们吃奶的欲望而不让他们哭叫但六七岁后,女孩学习手工技艺,被吸收到女子那种严肃的富有责任心的生活。
而男孩则被弃置于社会边缘,时刻有一种被遗弃、被排斥的感觉等到男孩进入少年期,他们要经过一次痛苦的割礼,然后离家到少年会所居住,在那里由年长者教授他们跳舞、装饰身体和吹奏笛子等技艺当他们成长为青年男子时,已经习惯于看女人的眼色行事尽管德昌布利是父系社会,男人是一家之主,但是男人只是表面上的社会支配者,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仪式生活中,终日沉溺于舞蹈、打扮和吹奏笛子求爱于是,女人便在性生活中成为支配者在德昌布利,女人是社会的主导者,她们具有支配感,不为感情因素左右,性格开朗,精明能干,善于合作,从事为部落提供食物的生产活动,是维持部落生活正常运行的中流砥柱,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而德昌布利男人则喜好妆扮,沉溺于艺术创作活动,多愁善感,缺乏主见和责任感情感上十分依赖女性,常常生活于表面的优雅而实际被动的情况下在德昌布利,女人具有文明社会的“男性”气质,而男人则具有文明社会的“女性”气质米德认为,这同样是由该部落的文化和性别教育方式决定的四)结论性研究通过研究,米德得出结论:三个原始部落男女的不同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不是由男女两性具有的不同生理结构决定的,而是与他们各自部落的传统文化相关这项研究再次证明了米德的文化决定论。
米德认为人的性格与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是文化的产物正像书中所说的那句话一样:“气质间的差异,即在个体与生具有的资质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性别之间的差异米德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男女两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相反而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映1935年,米德依据此次调查写成《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又一次严峻挑战在书中,她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能不概括地说:‘人类本质确有使人难以置信的适应性,他们对于不同的文化可以精确地恰当地分别作出反应,所以不同文化中个体间的差异也和同一文化中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一样,几乎无例外地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尤其是童年的早期经历而各种条件又是受文化所决定的可见,两性之间的标准化人格之差异就是由有规律的文化所产生的,每一代的男女都会被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影响,陶冶其个性,并使之合乎要求'”三、根据自己的经历对作者的文化决定论的评价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进程来看,玛格丽特.米德的功劳和成就是不可小觑的她的提问和探究对社会心理学的思想进行了挑战使后来的我们可以不单单从遗传决定学中解释我们的性格、特质和成长的差异性。
也让我们同样看到环境对人类的塑造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男女气质差异是来源于生物体质结构上的差异,还是由于文化后天造成的?并且由于米德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始探究文化对人格的影响程度,大批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也纷纷开始研究儿童的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人性是绝对可塑的,从前人们所认为的关于青春期和性别的“生理特征”,实际上都是由不同社会的独特文化制度所塑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