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谈中国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态.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6503473
  • 上传时间:2017-08-3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3.4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载进行历史研究的狭义历史学“二者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 ,是历史科学 (广义历史学 )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夏鼐文集》上 ,第31 页 ) 先秦史方面的前辈学者 ,都非常重视考古学的发现 ,并以之充实自己的研究不久前 ,我在《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小文中曾经强调 ,要对古代进行深入研究 ,仅有文献和考古仍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先秦史的工作 ,必须将理论和材料很好地结合起来 ,才能对距离我们如此遥远的历史文化有较全面的认识记得尹达先生曾屡次讲过 ,考古在整理成报告以后 ,应该做综合研究 ,他所说综合研究即意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研究先秦史也绝不是  材料 ,不可缺少理论的视野 ,创新的抱负晁福林教授在先秦史领域中获有丰硕成果 ,恰由于他既在历史文献研究方面有深厚功力 ,又非常注意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的新发现、新观点 ,而其根本鹄的集中于富有理论意义的重要课题 ,这是他各种论著的读者都能感受得到的先秦史虽然是一门早已成熟的学科 ,但在新世纪的开端 ,可说是方兴未艾相信晁福林教授还会有许多新作 ,继续推动学科的进步发展谈中国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态陈 昌 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记得十多年前李学勤先生来河大讲学时 ,曾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认为我们对中国古代文明估价是不够的 ,应该把考古学的成果和文献的科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 ,对中国古代文明作出实事求是的重新估价。

      后来李先生的讲话内容写成文章在《人文杂志》公开发表 ,\[1 \](P3)并引起大家注意现在看来李先生所提出的问题 ,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2000 年 7 月 ,中国历史博物馆及《考古》、《文物》、《历史研究》三大学术刊物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一个小型“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态”的学术讨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又成立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态现已成为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新的重大课题 ,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此问题我想谈点看法 ,请教各位同志 ,不当之处 ,希批评指教第一 ,文明的定义与标志应如何理解 ? 有的认为 :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文明陈淳说 :人工制作的生产工具用火、绘画艺术、埋葬习俗及图腾崇拜都是文明的表现因此 ,原始社会就有了人类文明 \[2 \]这应是广义的文明含义 ,我们所谈的文明应是狭义的文明正如夏鼐先生所说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3 \]也就是邹衡先生所说的 :“在一般情况下 ,文明的出现 ,也就意味着原始氏族制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4 \]其标志是什么 ? 不同意一般将文字、城市和青铜器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 ,而应按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5 \](P17)国家的诞生就标志着文明的开端应把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国家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在探讨先秦社会性质及其国家形态时 ,实际上就是探索古代文明社会国家产生于何时近年来 ,许顺湛先提出“五帝工程” ,“我国历史上有过五帝时代” \[6 \]曹桂岑同志也提出要“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7 \]这些实质上都是指我国以文明为标志的“国家”产生历史 ,已有 5000 年之久 ,在黄帝时代把文明与文明社会和国家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考察 ,应区别文明社会形成与文明因素的出现 ,不能把文明社会的形成标志简单地归纳为技术发展史上的几条因素 ,或者把文明因素的起源与文明社会的形成混淆起来 ,这些都是不恰当的第二 ,中国何时出现文明国家 ? 应该说是在“黄帝时代”或者说是“五帝时代”在这里应区分早期国家形态与晚期国家形态五帝时代”或称“黄帝时代”是属于早期国家形态 ,为部落酋长王国制的奴隶制国家形态夏商周社会是属于晚期国家形态 ,为宗族宗法奴隶制的国家形态 ,是非常典型的。

      黄帝时代经过部落战争与融合 ,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局面的出现 ,与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是分不开的十几年前田昌五先生就提出一个新见解 ,他认为中国古代奴隶制形成于夏代之前约一千年 ,从文献记载看大约相当于黄帝到夏王朝建立从考古资料看大约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 \[8 \](P68) 后来严文明也明确地提01©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出 ,龙山时代 (约公元前 3000 - 前 2000 年之间 ) 我国各地特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俱已达到新的水平作为这一时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是夯筑城石砌城址普遍存在种种文化特征 ,恰与五帝时代普遍筑城建国的现象相吻合 \[9 \]由于我国古代存在许多不同血缘的氏族和部落 ,到黄帝时代 ,许多氏族部落迈向酋长王国奴隶制 ,各部落首领纷纷称王 ,因此不断发生战争从历史发展阶段来说 ,这个时期我同意田昌五先生的意见 ,应称为部落奴隶制王国时期《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代神农氏 ,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 ,未尝宁居黄帝统一天下后 ,巡视各地 ,“东至于海” ,“西至空桐” ,“南至于江”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而邑于涿鹿之阿” ,兴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奴隶制王国都城黄帝城 1995 年 9 月25 日 ,“首届全国涿鹿黄、炎、蚩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涿鹿矾山镇隆重召开 ,大家取得了一些共识考古学家郑光先生说 :“我们国家在黄帝以前应该进入国家文明社会又说 :“在我的术语里 ,国家不是一个部落社会 ,而是相当于一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自从黄帝统一了中国 ,标志着一种新王朝的诞生也就是说 ,诸侯都来承认黄帝这种新政权的诞生 ,承认黄帝的统治权力也标志着黄帝对当时一个版图很大国家的统一活动 \[10 \]而且这时已有国家统治机构的建立黄帝时代国家政权机构设置很完备《管子·五行篇》说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六相中有管理农业的司徒 ,管理粮食储备的廪者《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集团有“九扈”为“九农正” ,实为管理农业生产和收获的官员《管子·五行篇》还提到黄帝的六相说 :“得奢龙而辩于东方 ……故使为土师。

      即司工分管手工业等《左传》昭公十七年还有少昊时期“司空”负责手工业的记载《史记·历书》中说“黄帝考定星历”《索隐》引《世本》及《律历志》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 ,隶首作算数 ,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路史·疏仡纪·黄帝》也说黄帝“设灵台 ,立五官以叙事 ,命臾 占星 ,斗苞授规 ……命羲和占日 ……尚仪占月 ……车区占风 ……隶首定数 ……伶伦造律 ……大挠正甲子 ……命容成作盖天 ……命大容作承云之乐 ……乃命沮诵作云书 ,孔甲为史另外 ,黄帝大臣风后还发明指南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诸侯相侵伐” ,是指众多的部落方国相互战争 ,这时黄帝“以师兵为营卫 ,官各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 ,监于万国”举风后 ,力牧 ,常先 ,大鸿以治民”《集解》郑玄曰 :“风后 ,黄帝三公也”班固曰 :“力牧 ,黄帝相也”大鸿 ,见《史记·封禅书》《索隐》曰 :“黄帝臣大鸿葬雍 ,鸿冢盖因大鸿葬为名也《正义》曰 :“举 ,任用四人皆帝臣也《帝王世纪》说 :“黄帝以风后配上台 ,天老配中台 ,五圣配下台 ,谓之三公其余知名 ,规化 ,地典 ,力牧 ,常先 ,封胡 ,孔甲等 ,或以为师 ,或以为将。

      《路史·疏仡纪·黄帝》中说黄帝“设灵台 ,立五官以叙五事”《路史》把黄帝政权机构中的官员总结为 :“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 ,有秩以之共理 ,而视四民从以上所征引的材料未必全信 ,但从宏观上可以看出黄帝时期有一个庞大的政权机构 ,人才济济黄帝初都有熊居轩辕之丘 ,其地望在新郑、密县之间 ,其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后迁都涿鹿 (即今河北涿鹿县 )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邑于涿鹿之阿”邑字 ,按《说文解字》注曰 :“邑国也邑即国都《帝王世纪》、《括地志》、《舆地志》等书均记载有“黄帝所都”《史记》《正义》曰 :“涿鹿 ,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 ,即黄帝所之邑于山之平地今天我们考古工作者在黄河南北发现二座龙山文化的古城址 :一是在河南新密城寨 ,发现龙山文化晚期古城址 ,值得注意古城寨城北 ,因城墙下压有龙山时代早期灰坑 ,其上限不会早于龙山时代早期就南墙 T1 层龙山时代晚期层打破并叠压墙基的情况看 ,其下限不会晚于龙山时代晚期 \[11 \]有的认为就是黄帝都有熊的城址 ,“应是黄帝的轩辕丘” \[12 \]另外一座城在河北省涿鹿县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罗哲文 ,安志敏 ,王北辰 ,台湾学者李实等六十多名知名学者实地考察论证 ,都认定这座城是五千年左右的建筑。

      \[13 \]《括地志》记载 :“涿鹿故城 ,在妫州东南五十里 ,本黄帝所都也据王北辰所见古城呈不规正的方形 ,城墙系用天然地形夯土筑成城南北长约 510 - 540 米 ,东西宽 450 - 500 米 ,上宽约 2. 5 米 ,底宽 10 米明代城内曾有轩辕庙 ,逮至清初 ,庙已无存道光十五年杨桂森到此时 ,城内尚有四户居民 ,现在城内已是一片果树 ,全无住户了城内地面上散落着各种碎陶片、陶鼎腿等 ,几乎随地可见 \[14 \]以上两座城址说明什么呢 ? 从建筑规模看 ,有的考古发掘同志就说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建筑这一工程巨大的城址 ,只有社会发展和出现了权力集中的统治集团才能够完成城址中生产工具较为少11©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见 ,说明城中居住的不可能是一般劳动者 ,城址该是有别的用途 \[15 \]值得注意的是 ,城址中还有宫殿建筑 ,它为我们探索五帝时代的文明及早期国家形态提供可靠的证据《史记·五帝本纪》还说黄帝“艺五谷” ,即播作五谷农作物。

      《白虎通》云 :“黄帝作宫室 ,以避寒暑《史记·封禅书》曰 :“黄帝采首山铜 ,铸鼎于荆山下开始发明了冶金术《史记·历书》说 :“黄帝考定星历制定天文历法《说文》序曰黄帝史官“仓颉创字”《世本》说 :“诅诵、仓颉作书”宋衷注说“仓颉 ,黄帝臣”以上记载正与考古学龙山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黄帝时代应是中国古代文明及早期国家的开端第三 ,如何看待古文献 ?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古文献的历史价值 ,不能轻意否定古文献关于黄帝时代的记载过去疑古学派的学者 ,认为黄帝是中国历史传说时代 ,没有文字 ,不可信他们几乎否认其合理的历史素质与核心 ,抹煞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 ,这是不恰当的今天我们从考古学角度来看 ,黄帝时代是绝对不能否定的《史记·五帝本纪》作为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编 ,其历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应给予正确的估价结合考古学材料我们应看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为首所记载的许多黄帝的历史功业 ,正是表明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文明的产生 ,现已得到考古学家的证实历代关于黄帝的记载在先秦时期至少有以下十一种文献 :《国语》、《左传》、《逸周书》、古本与今本《竹书纪年》、《世本》、《穆天子传》、《庄子》、《管子》、《尸子》、《吕氏春秋》、《韩非子》。

      汉代文献有以下几种 :《大戴礼记》、《新书》、《淮南子》、《史记》、《汉书》、《白虎通》、《论衡》等魏晋以后关于黄帝的有关记载就更多了 ,不必赘述不过我们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国语》、《左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