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技术规格书.doc
30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XX市(SCADA)系统 招 标 文 件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城市燃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技术规格书XXXXXXX部XXX年XX月目录1、总则4.1.4管网巡检监控功能要求1.总则1.1 供货商(在中标人未确定前为投标商)的职责范围设备采购供货范围为XX市燃气有限公司SCADA系统项目的SCADA及控制测量仪表设备燃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1、门站加气站合建站站控系统及调度中心系统 视频监视系统一套 (1 套)2、预留两个加气站接口(远期规划) (1 套)3、工业用户 (10套)1.1.1 SCADA系统备品备件清单 供货方应提出设备在保质期后运行3年内所需的备品备件和易损件的建议,推荐名称、规格、数量等,其价格单列,不计入投标总价1.1.2 调试及试运行消耗品清单供货商需依照各自的系统设计提供调试及试运行阶段的消耗品清单供货商应提供那些在货物需求一览表中未列出,但也是组成一个功能完整的SCADA系统所必需的组件,并计入总价。
1.1.3 供货商应将设备的现场安装、调试费用计入投标总价中1.1.4 供货商应负责指导安装和对用户有关人员组织培训,质量保证期内的技术服务等1.1.5 如果供货商发现招标技术文件存在缺陷,可提出修改意见,由用户确定是否采纳1.1.6供货商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规范的设备,并附上所有备件、工具及技术文件1.1.7供货商应提供合格的,未经使用过的全新产品1.1.8本技术规格书所叙述的是将要按合同采购的燃气管网SCADA系统的设备规格、技术特征和其它要求,以及与此相关的供方责任一旦标书被接受,投标者将是依据本技术规格书为基础所签订合同的卖方1.1.9 投标商应按照本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SCADA系统的设计、工厂制造、检验、包装、运输、现场安装、测试和验收检查等工作,并提供有关技术文件和质量保证期内的服务1.2 供货需求量表 系统设备清单是评价投标商投标内容的主要部分,投标的基本要求是所提供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相关附件等等必须能满足标书的各项技术指标、实现系统所要求的各项功能1.3 工程基本条件1.3.1 气象条件极端最高温度 40 ℃极端最低温度 -40 ℃年平均温度 6.5 ℃年平均降雨量 262.9 mm最大冻土深度 18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 52 %地震 抗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 8 度1.3.2 工作介质天然气组分(%)及其特性如下:甲烷 95.95乙烷 0.9075丙烷 0.136碳化氢 0.0002二氧化碳 3水 0.006热值0℃,1标准大气压低热值 35.1兆焦/米3(8401千卡、米3)华白指数 50.7兆焦/米3燃烧势 38.27爆炸极限 上限14.96%下限4.98%运动粘度 13.8 × 10-6m2/s动力粘度 1.05 × 10-6kg.s/m2密度 0.719公斤/米3比重 0.591.4 工程范围本工程所包含的XX市燃气有限公司SCADA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门站、加气站的合建站(含视频)在合建站里建设调度中心系统、工业用户。
根据公司规模和管网建设情况,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包括如下内容:(1)建设调度中心(和门站站控室在一起);(2)门站站控系统1套(含视频);(3)加气站单独有个站控室通采用RTU柜采集(含视频),通过光纤方式传到调度中心;(4)(工商业用户)远程监控调压箱和者工商用户流量计 ;(5)管网巡检监控功能1 套本技术规格书作为XX市燃气有限公司SCADA系统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包含了城市燃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的全部工程内容,规定了上述系统所需的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设备、RTU/PLC及系统所需各种软件的基本技术要求,以及系统、设备、软件的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与交付、安装、现场调试、培训、资料交付以及其它为上述系统有效、可靠运行所必需的附件、工具及技术要求,投标商须以此为基础,提供为确保上述系统有效、可靠运行和供货设备满足技术条件所必需的全部工作和服务,直至试投产交付用户,并通过验收承担此项目的系统集成商根据本技术规格书和其他相关的设计文件将负责从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到投产、售后服务、培训的全过程工作并对所提供的SCADA系统的技术、质量、工程进度、技术服务负全部责任。
用户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将参加并监督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具有对系统设计提出修改和变更的权力,具有对提供给系统集成商的技术文件变更的权力系统集成商应根据用户的修改、变更要求对所提供的系统进行完善系统集成商应根据本技术规格书和相应技术水平、要求为本工程提供一套适应工程需要、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稳定、性能价格比高的系统该系统应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的全部功能系统集成商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但不局限于此: 1.4.1设计内容根据本技术规格书及其它的相关文件进行系统设计,并提供设计内容(设计内容需经用户批准后方可实施)设计内容最少应包括: — 系统方框图; — 网络拓扑图; — 系统接线图; — 详细的各种机柜的结构设计、设备布置和接线图; — 调度中心布置图; — 供配电系统;— 防雷系统; — 接地系统; — 操作手册; — 用户指南; — 详细的产品说明书; — 培训内容和计划; — 项目实施计划; — FAT 和SAT 的详细内容和计划; — 现场调试方案和实施计划; — 详细的设备和材料清单; — 系统设计和详细技术方案及功能说明; — 建议1.4.2 系统集成和安装调试 长输燃气管网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 现场仪表安装调试。
站区到控制室、调压撬到控制柜的线缆敷设工程要求符合燃气施工规范1.4.3 为用户提供软件、硬件培训1.4.4 现场操作人员培训1.4.5 提供技术文件1.4.6 工厂验收试验(FAT) 1.4.7 装箱发运1.4.7 现场安装监督指导1.4.9 现场调试1.4.10 现场验收试验(SAT) 1.4.11 提供竣工资料1.4.12 提供备品备件1.4.13 售后服务1.5 工程要求1.5.1本技术规格书包括但不限于卖方所提供的系统的所有设备和部件的制造、测试、文件、供货、培训和交付使用1.5.2 本技术规格书阐述了系统的设计、制造、检验、供货、培训和交付使用等的最低要求在本文件中未提及的设备和附件而又是一个完整的SCADA系统所必备的内容,投标商必须考虑在内,卖方应保证提供的产品是不低于本技术规格书要求的优质产品,报价应在投标书总报价之内,并将所选设备列入投标书清单之内1.5.3 卖方应提供一套完整的系统设备来满足工程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卖方对所提供设备的运行和技术支持负责1.5.4 卖方提供的系统应该是近几年发展和改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其所有硬件和软件应经过生产现场考验,至少有三年以上的使用经验,经过验证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
特别要求,供货商为项目提供的全部产品必须是未经使用的,并且是为本项目专门采购和生产的1.5.5 卖方应对本系统的设计、设备及材料采购、制造、零部件的组装、供货、检查和试验、试运、投产负有全部责任,卖方应对系统图纸、资料的提供以及与各个分包商间的联络、协同、检验和在不同场所进行的试验负有全部责任15.6 在投标截止日期前,卖方没有对本标书文件中条文提出书面异议以及未附有技术性能偏离表,既认为卖方所提供的产品将完全满足本标书技术条件要求1.5.7 除特别注明外,本标书文件条文应适用于供货范围内所有设备1.5.8 所有供货的设备都要求提供备品备件,并单独报价,不计入投标总报价在备件停止生产的情况下,卖方应事先将要停止生产的计划通知用户使用户有足够的时间采购所需的备件1.5.9 提供设备清单中未提及,但在设备安装或使用中必须用到的元件、材料和服务1.5.10 投标商负责提供系统中使用的各类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管理软件、工具软件等),SCADA软件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提供软件著作权证明供货商应对其软件进行及时、免费的升级(在规定的时间内)1.6 项目实施要求从合同生效之日起,即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合同生效后15天内合同双方在预定的地点召开项目开工会,在开工会上双方将讨论项目实施的所有细节问题及详细的进度计划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发布作为今后工作的大纲在项目实施期间,合同双方应定期召开例会,协调和协商有关事宜,特别是项目实施的初期在项目实施期间,由双方被授权人员签署的会议纪要和文件与合同具有同等效力在项目实施期间,供货商应保证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和充足的人力资源,确保本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供货商在投标时应根据本项目的要求提供有关的项目管理文件,如组织设计、质量保证手册、进度计划及控制、采购计划、文档控制、施工组织等项目实施通常分为系统设计和集成、编程和组态、工厂验收试验、装箱发运、现场安装及调试、现场验收试验、预投产、投产、竣工验收等主要环节用户方的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将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个阶段的成果、进度、质量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各个阶段的工作均应获得用户的批准后方可实施,特别是系统设计和集成阶段供货商应根据本技术规格书、合同和其它相关的技术文件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并在规定的时间向用户方提交详细的设计成果,供用户审查详细设计获用户批准后方可实施用户有权对系统设计、选用的设备、材料和选用的软件等提出修改及决定性的意见。
1.7培训要求1.7.1全体操作与维护人员培训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中心操作员、调度员培训,使他们可以完成日常的操作2)维护人员培训维护人员能够在SCADA、网络、通信等系统发生故障时,进行故障诊断和维修工作,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当系统出现大的故障时,软、硬件故障的处理,应由承包商选择和培训的专业公司负责通过培训,应保证用户方的人员能够处理和修复系统中出现的小故障而受训人员的最终目标是能够掌握软件的开发,使得系统能够适应管网的发展,而无需聘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