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义MicrosoftWord文档.doc
6页名家释义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想派别,重视“名”(概念) 和“实”(事)的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家” ,它的思想与现代的汉语所说的“名家”是不同的这个“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称、概念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义为主,主要代表为邓析、惠施、公孙龙等名家即辩者,又称刑名家,主要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早期的“辩者” (名家)是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他能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他是名家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名家并无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仅仅是他们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他学派在名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有形成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其他代表人物分别为惠施与公孙龙,两派侧重点不同,各持一端合同异派夸大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离坚白派则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性,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名家是先秦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 名家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而著称于世由于种种原因,名家这个学派后来几乎没有了继承人,一般人在谈到先秦诸子的时候,甚至还有可能忽略它。
首先正式提出“名家”这个说法的,是汉代的学者名家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他们的辩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具有反传统的精神,是为新的政权服务的但由于他们认识的角度不同,因此观点有所不同惠施、公孙龙都是片面夸大了认识的某一方面,惠施强调事物的"同一" (即同)的一方面,公孙龙则强调事物的差别(即"异")的一方面他们在各自所强调的方面都有精辟的思想,但是这些认识却受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限制他们的错误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正是对他们的批判总结但是,名家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他们非常有似于古希腊的智者派,甚至于连某些命题都是相似的或者相同的(例如公元前五世纪伊里亚的芝诺就有过"飞矢不动" 的命题) 名辩学派和智者派大约前后同时各自在东方和西方以几乎相同的诡辩式的理论活动,参与了当时历史性的社会大变动,并促使人类思想认识大为深化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值得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目录产生的渊源与流派学说主张合同异离坚白两者关系代表人物惠施墨家争论公孙龙实例代表著作 地位与影响论墨家、名家、法家关系附:论墨家、名家、法家关系;“辩说”与名家内容产生的渊源与流派三晋不仅是法家产生的基地,也是名家诞生的地方。
名实问题的争论从孔子的"正名"就开始了,墨家也有名实的辩论而名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与晋国成文法的公布有一定关系成文法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类似律师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称"刑名之家"①由于这些学者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探讨,因此称他们为"辩者" 汉代学者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则他们称为"名家"春秋后期郑国的邓析,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春秋末期以来的名辩思潮,发展到战国中期,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使旧有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需要社会的公认这种名实不符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上十分普遍,急需解决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在三晋便出现专门研究"名实" 问题的学派--名家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惠施虽然是宋人,但其主要活动在魏国,任魏相十余年公孙龙是赵人,主要活动在赵国,为平原君门客三晋名家的产生,在政治上是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进行变法改革的成果,即为新的封建秩序正名这从惠施与公孙龙的政治活动中都说明了这个问题而公孙龙的思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了稷下名家学说的影响,我们将在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的高潮部分还要论及而战国末的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则是总结了从孔子、墨子、邓析到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成为先秦名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们着重于名词概念的辨析,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同时,他们在自然科学上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惠施和后期墨家惠施和公孙龙代表了名家的"合同异"和"离坚白"两大派,而后期墨家则对这两大派进行了批判性的总结学说主张合同异(合万物之异 )所谓“合同异” ,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 、 “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 ,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离坚白(离万物之同)所谓“离坚白” ,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 ,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 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 “白马非马” 、 “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两者及其关系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在政治上,惠子提出"去尊",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留传下来,应该是意味着人与人之见的平等这种"去尊"的平等观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惠子和公孙龙还提出了"偃兵" ,反对用暴力统一天下。
代表人物惠施(约公元前 370-前 318 年) ,宋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与庄子是朋友,但思想各异,先庄子而死惠施任魏相十余年,曾在魏国"定法"," 民人皆善之" 在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失败以后,惠施使魏臣服于齐,并在徐州互相称王,史称"徐州相王" 又设计联合楚国,使其出兵"大败齐于徐州"惠施还是"合纵"抗秦的组织者之一,曾遭到"连横" 政策的主张者张仪的诽谤,被逐出魏国而到了楚国,楚王又把他送到宋国以后,惠施又回到魏国,代表魏国出使楚、赵等国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 “遍为万物说” (《庄子·天下篇》 ) 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 (《庄子·德充符篇》 ) ,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庄子·齐物篇》 ) 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我们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据《庄子·天下》的" 历物十事"惠施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 ,所以说“万物毕同” ;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 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 ,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 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墨家争论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 ”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 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认为物质粒子(“小一” )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粒子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 , 《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 ”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 ;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 。
而惠施反驳说, “南方无穷而有穷” ,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后期墨家认为“中” (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 《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 ”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北的诸侯国)之北,越(当时最南的诸侯国)之南是也 ”因为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大,到处都可以成为中心后期墨家认为同样高度叫做“平” , 《墨子·经上》说:“平,同高也 ”而惠施反驳说:“天与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 ,山与泽平 ”因为测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样站在远处看,天和地几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顶上的湖泊边沿看,山和泽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睨”是侧斜的意思) ,物方生方死 ”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 ,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公孙龙公孙龙(约公元前 320-前 250 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赵国人 ①但《吕氏春秋·应言》高诱注说,公孙龙是魏国人,不知何据。
公孙龙晚于惠施,而与邹衍同时他是平原君所厚待的门客,曾先后劝说赵惠文、燕昭王" 偃兵" ,②这很可能是他受了宋钘、尹文" 禁攻寝兵"主张的影响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魏信陵君救赵,有人要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连夜驾车求见平原君,劝他不要接受后来邹衍过赵国,驳斥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公孙龙因此被黜,不久就死了公孙龙地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 《迹府》 ,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 、 《指物论》 、 《通变论》 、 《坚白论》 、 《名实论》 ,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实例"白马非马"是古代思想史上的著名命题公孙龙的论证是这样的:"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一词是指马的形态,凡是具有马的形态的都命名为马"白"一词是指白的颜色,凡是白颜色的都命名为白"白马" 是马的形态再加上白的颜色,亦即白颜色的马可见,马与白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他说:"白马非马"这是从概念的内涵方面来论证的其次,他又从"马" 与"白马" 的外延不同来论证他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
马一词的外延包括一切马在内,所以黄马、黑马都在内白马的外延仅限于白颜色的马,所以黄马、黑马不在内马与白马两个概念既然有这样的差别,所以他说:"白马非马 "第三,他又从个别(个性)与一般(共性)的关系来论证他说:"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是说,白是一切白色的共性,而不是马,马是一切马的共性,而不是白白马指白色的共性加上马的共性所以白马并不是马代表著作著录有《邓析》二篇, 《尹文子》一篇, 《公孙龙子》十四篇, 《成公生》五篇, 《惠子》一篇, 《黄公》四篇, 《毛公》九篇惟《公孙龙子》尚存残本,其它亡佚或伪作 《庄子》一书曾有许多惠子和庄子的对话可以侧面了解名家地位与影响名家之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均不及儒、墨、道、法诸家重要,但它在战国中期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派,擅长论辩,探索了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对古代逻辑学得发展做出了贡献,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附——论墨家、名家、法家关系:墨家、名家、法家古之礼官及理官,其学遂分为二派:一极言名之当正,而务求所以正之之方,此为法家之学;一深探千差万别之名,求其如何而后可谓之正,是为名家之学名法二者,盖亦同源而异流,而古代庶政统一于明堂,则清庙实名法二家所由出。
故二家之学,亦有存于墨家者焉夫墨家重实利,而名家则骋玄妙之辞;墨家主兼爱,而法家则尚刻核之政;抑法家重综核,而名家则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 《汉书•艺文志》载:法家者流,出于理官名家者流,出于礼官墨家者流,出于清庙之守墨家、名家后期墨家的著作,继承了墨子的思想,克服了墨子的一些弱点,在认识上由经验论发展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特别是对名家惠施、公孙龙思想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