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名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37页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名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北仑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初返校考语文试卷 (全年级+外高班使用) 命题:高二语文组 审题:高二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在一部叙事作品中插入韵文往往具有华彩意味,但《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华彩段落都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性和强烈的叙事性当人们在倾听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大段大段人物独白时,他们感受到的仅仅是人物的情感思想以及复杂的内心活动,但一旦进入《红楼梦》诗词曲赋的阅读,人们就会发现他们所读到的远不啻是这些内涵换句话说,如果删去莎翁戏剧里的独白部分,其所叙述的故事依然完整无缺,但如果抽掉《红楼梦》中的所有韵文部分,那么叙事就会变得残破不堪韵文之于叙事的这种整体性,不仅在西方文学史上,即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样是韵文,在《三国演义》《西游记》或《金瓶梅》等小说中不过是人物形象、山川湖海或者云雨私情的渲染和描绘,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却在这种当口停格,等到诗意挥发完毕,画面才继续流动。
《红楼梦》中这种韵文部分的独特性在叙述韵文和人物韵文这两个层面上同时展开所谓叙述韵文指的是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首首诗作,所谓人物韵文指的是小说中诸种人物所抒写的一次次吟唱相形之下,人物韵文的比重远远超过叙述韵文,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其隐喻意味和叙事功能上人物韵文在整个韵文部分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李劫《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红楼梦》里融入的诗词抒情是一种浸润了东方文化特质的诗情在西方文学中,这种融入了强烈情感和生命哲学的小说作品,所见亦多但不同的是,它们大多没有《红楼梦》那种含而不露、融化无迹和自然打动人心的艺术品质,也没有曹雪芹在叙述过程中统一于显扬和隐饰、热烈和冷静的艺术节制和游刃有余的艺术魄力,而多是在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心理独白一类抒情因素,提炼出一两个思想主旨,让它们成为主人公性格和灵魂的根源,并通过人物思想性格来推动故事发展,使故事达到高潮后再归于无限的遐想与反思与《红楼梦》相比,西方的这类小说则显出其艺术上的粗糙 《红楼梦》中的诗词韵文是一些关联叙事的整体,往往寓示着人物命运,能主动参与到小说故事的结撰中去,因而与叙事相融合。
这种融诗入文的诗笔在西方小说中并不多见西方小说中的“诗笔"其实不能算诗,它们只是用来渲染场景,烘托情节的抒情文字,用得不好则只能算作一种机械的文学手法 在红楼诗歌中,诗歌意象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如作者以“花”“竹"“泪”等意象比黛玉,以“石"“玉”比宝玉而更妙的是,作者用一些意象来暗寓某些人物的关系如宝玉“绛芸轩"之“绛”、“怡红院"之“红”,与黛玉“绛珠仙子"之“绛”及《葬花吟》“红消香断有谁怜",《桃花行》里面桃花之“红”都互相关联映照,从而使物象带上某种情思意蕴和寓意,融入小说整体中去而中国自《周易》爻辞中的“龙"“枯杨”“鹤"而至《诗经》里的“雎鸠”“桃夭"“硕鼠”到屈原《离骚》中的“美人香草",这种以物比兴的手法就一直影响着中国诗歌意象系统的构建,使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含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传统的情思指向西方小说在物与情的关系上就更谈不上融合了西方小说往往只是将物件赋以某种象征意义,然后将其贯穿于整个故事过程中,使其成为小说的线索,并且不断地以它来提示文章的主题比如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的黑猫的意象,还有一些小说中的镜子的意象 《红楼梦》中以诗歌为载体进行的抒情寄托委婉含蓄,继承了中国诗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传统。
石头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请谁记去作奇传”以及黛玉《葬花吟》《唐多令》等,无不体现了婉约之美同时,因为红楼诗歌意象“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指寓性很强,几乎大多数的诗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在这点上,太虚幻境中上演的寓言人物命运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可说是其典范西方叙事文学中的抒情则直白而且强烈其中多是大篇幅的心理独白,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自白;或者是作者自己直接进入文中去进行议论或者抒情,如《安娜·卡列尼娜》中一直都贯穿着主人公列文的思想情感发展历程这条主线,小说中有很多以列文自己的身份而发的抒情或者议论 (何跃《〈红楼梦〉叙事中的诗词运用》) 材料三: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删除莎士比亚戏剧中大段大段的人物独白,并不会影响所叙述故事的完整性,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B. 《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的韵文对人物形象、山川湖海等进行描绘和渲染,使故事叙述充满诗意,画面具有流动感。
C. 《红楼梦》追求含而不露、融化无迹和自然打动人心的艺术品质,没有融入西方文学那种强烈情感和生命哲学 D. 相较于西方叙事文学的抒情直白与强烈,《红楼梦》的韵文“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大多指寓性较强,言在此而意在彼 2. 根据材料,下列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针对《红楼梦》韵文的特点,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论述它的叙事性,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论述它的隐喻(指寓)性 B. 《红楼梦》常借助人物韵文表现该人物的情感与思想,显得含蓄委婉,不同于莎翁戏剧采用直接显豁的内心独白方式 C. 《红楼梦》韵文的“意象”蕴意丰富,与西方小说中的“物象"相似,都贯穿于整个故事中,提示小说的主题 D. 《红楼梦》韵文形式多样,人物韵文贴合其性格特质,显示出作者曹雪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3. 根据材料,下列对《红楼梦》韵文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人物韵文) B. 《葬花吟》:“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叙述韵文) C.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人物韵文) D. 《咏白海棠》:“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人物韵文) 4. 根据材料二和你阅读《红楼梦》的体验,分析《终身误》“丰富的隐喻性” 【答案】1. D 2. C 3. D 4. ①《红楼梦》中的诗词韵文往往寓示着人物命运《终身误》暗示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人物命运:宝玉虽然娶了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林黛玉,最终出家;而宝钗只能独守空房,遗憾一生②《红楼梦》中诗歌意象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在《终身误》中,“意象"丰富的暗示性得到充分发挥,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情思指向比如“雪”谐音“薛",指薛宝钗,“雪”的纯洁、洁白,暗喻薛宝钗的高洁和洁身自好;“雪"的清冷暗示宝钗的冷漠和和超然的处世态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无中生有,原文是“如果删去莎翁戏剧里的独白部分;其所叙述的故事依然完整无缺",没有谈到是否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B.“使故事叙述充满诗意,画面具有流动感”错,原文是“同样是韵文,在《三国演义》《西游记》或《金瓶梅》等小说中不过是人物形象、山川湖海或者云雨私情的渲染和描绘,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却在这种当口停格,等到诗意挥发完毕,画面才继续流动",可见《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的韵文没有参与到故事的叙述之中,也没有让画面具有流动感。
C.“没有融入西方文学那种强烈情感和生命哲学”错,原文是“《红楼梦》里融入的诗词抒情是一种浸润了东方文化特质的诗情在西方文学中,这种融入了强烈情感和生命哲学的小说作品,所见亦多",可见《红楼梦》中也融入了强烈情感和生命哲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与西方小说中的‘物象’相似,都贯穿于整个故事中,提示小说的主题”错,原文是“这种以物比兴的手法就一直影响着中国诗歌意象系统的构建,使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含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传统的情思指向"“西方小说往往只是将物件赋以某种象征意义,然后将其贯穿于整个故事过程中,使其成为小说的线索,并且不断地以它来提示文章的主题”,可见《红楼梦》韵文的“意象"不同于西方小说中的“物象”,“贯穿于整个故事中,提示小说的主题"只是西方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所谓叙述韵文指的是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首首诗作,所谓人物韵文指的是小说中诸种人物所抒写的一次次吟唱。
A.属于叙述韵文; B.属于人物韵文; C.属于叙述韵文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原文“《红楼梦》中的诗词韵文是一些关联叙事的整体,往往寓示着人物命运,能主动参与到小说故事的结撰中去,因而与叙事相融合"可知,《红楼梦》中的诗词韵文往往寓示着人物命运《终身误》中“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暗示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人物命运:“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暗示着宝玉虽然娶了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林黛玉,最终出家;而宝钗只能独守空房,遗憾一生 由原文“在红楼诗歌中,诗歌意象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这种以物比兴的手法就一直影响着中国诗歌意象系统的构建,使古典诗歌里的意象含有丰厚的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传统的情思指向”可知,《红楼梦》中诗歌意象具有丰富的暗示性,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情思指向在《终身误》中,“意象"丰富的暗示性得到充分发挥,比兴手法的运用使之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情思指向比如“雪”谐音“薛",指薛宝钗,“雪”的纯洁、洁白,暗喻薛宝钗的高洁和洁身自好;“雪"的清冷暗示宝钗的冷漠和和超然的处世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衣母 废名 自从李妈的离奇消息传出之后,这条街上,每到散在门口的鸡都回进厨房的一角漆黑的窠里,年老的婆子们,按着平素的交情,自然的聚成许多小堆;诧异,叹惜而又有点愉快的摆着头:“从那里说起!” 李妈今年五十岁,一对纸扎的玩具似的脚,慢慢把日子一个个走过去祖父们常说李妈曾经住过高大的瓦屋,李妈的李爷,是一个酒鬼当李妈还年轻,家运刚转到蹇滞的时候,确乎到什么地方做鬼去了,留给李妈的:两个哥儿,一个驼背姑娘,另外便是这间茅草房 这茅草房建筑在沙滩的一个土坡上,背后是城墙,左是沙滩,右是通到城门的一条大路,前面流着包围县城的小河,河的两岸连着一座石桥李妈利用这天然形势,包洗城里几家太太的衣服孩子都还小,自己生来又是小姐般的斯文,吃不上三碗就饱了;太太们也不像打发别的粗糙的婆子,逢着送来衣服的时候,总是很客气的留着,非待用过饭,不让回去;所以李妈并没实在感到穷的苦处朝前望,又满布着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