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必修3第1-2章月考试题.doc
12页高中生物必修3第1—2章月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 7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2.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3.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5.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7.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9.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10.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1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12.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1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14.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15.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1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 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17.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18.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1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0.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21.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稳态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内分泌腺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22. 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2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组成是A.淋巴 B.淋巴和组织液 C.血浆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24.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25.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26.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A.②④ B.①④ C.② D.②⑤27.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28. 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效应B细胞 ⑥效应T细胞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2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B.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30.在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A.血浆 组织液 淋巴 B.血浆 组织液 淋巴C.血浆 组织液 淋巴 D.血浆 组织液 淋巴31.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该图为膝跳反射示意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32.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 ( ) A.沃泰默 B.巴甫洛夫 C.沃森和克里克 D.斯他林和贝利斯33.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 A.B细胞 B.T细胞 C.效应B细胞 D.效应T细胞34.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 ( )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的数目 D.效应器的兴奋性35.如图所示,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 )A.不动 B.向左摆 C.向右摆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36.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雌激素和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37.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⑤38.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拥抱会传染艾滋病 B.HIV在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 C.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39.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A. ①→② →③ →④ → ⑤ B. ② → ① → ④ → ③ → ⑤C. ① →② → ④或① → ③ → ⑤ D. ② → ① → ④或② → ① → ③ → ⑤40.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41.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 ) ①调节速度快 ②调节速度慢 ③作用的范围广泛 ④作用的部位准确 ⑤作用的时间短 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4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4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