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见古诗词流派知识与赏析技巧.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xmg****18
  • 文档编号:216697592
  • 上传时间:2021-11-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1.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见古诗词流派知识及赏析技巧  诗歌题材分类有: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羁旅之思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宫怨诗、爱情诗、讽谕诗、哲理诗、悼亡诗等以下资料大概分为:“明确概念——归纳风格——鉴赏训练”三大部分一、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二)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四)鉴赏训练:1、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  (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2、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析】  (1)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烘托出一种恬静的情调  (2)作者把君主比喻成太阳,以葵花向日倾的特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情志五) 总结、归纳: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规律,有的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正在遭贬谪的诗人,寄托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有的抒发诗人独特的哲理感受。

      在鉴赏时,常常可以用以下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二、怀古咏史诗(怀古诗、咏怀诗)  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二)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三)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四)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______,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_________之情  2、“得相”句中指刘备得到______的辅助,开创了大业。

      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___________,葬送了基业  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解析】  1、英雄气概;仰慕、崇敬  2、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3、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4、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三、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一)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二)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子规(吴融)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解析】  子规,杜鹃写的别称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蜀国国王杜宇,号望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本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  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身飘荡、衰告无门的悲惨命运四、思乡怀远(人)诗  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思乡怀人诗分类  1、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愁思例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王建《十五夜望月》  2、思亲念友例杜甫《月夜忆舍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例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  4、闺中怀人、例沈如筠《闺怨》、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子夜吴歌》(二)思乡诗情感表现及其寄托方式  1、物象:月.、雁、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布谷鸟)鹧鸪、柳、笛等。

        2、时空:黄昏、春秋、年关、佳节、乡人乡音乡景、梦等三)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五、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一)边塞诗派及风格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着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此后其他着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二)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三)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 “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  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2、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六、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