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pdf
7页抗菌药物使用根本原那么 一、 根本原那么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根本原那么,是在了解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根底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用药方案, 到达平安、 有效、 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1〕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那么上不用抗菌药物 〔2〕 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 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展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展经历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那么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4〕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展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应用 〔5〕 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展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6〕 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 72 小时,重症一般观察 48 小时后,再进展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7〕 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病症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 72h 内停用 〔8〕 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9〕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0〕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那么,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以期到达协同抗菌效果 〔11〕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2〕对承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 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 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3〕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感染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展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平安性 〔14〕 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响监测, 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响报告制度 〔15〕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的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可组织有关人员进展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16〕抗感染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展质量控制,并需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 、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VISA〕 、 耐 〔去甲〕 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 ,有条件者应开展细菌产生的超广谱酶、Ⅰ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
〔17〕医院应根据本单位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感染药物品种应用情况,进展抗感染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包括限用、暂停用及轮换等有方案性的保护措施 〔18〕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无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19〕制订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本钱—效果比 二、 抗感染药物分线管理原那么 1. 抗感染药物分线原那么 〔1〕 第一线药物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价格合理、货源充足的抗感染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2〕 第二线药物疗效好、但毒副作用相对较大或价格比拟昂贵的药物,应控制使用 〔3〕 第三线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或近期研制出的保存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2. 抗感染药物分线使用管理 〔1〕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同意前方可使用 〔2〕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前方可使用 〔3〕 以下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进展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感染病情严重者: ①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经心肺复苏存活的患者;④脏器穿孔者;⑤感染性心内膜炎;⑥严重的蜂窝组织炎;⑦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免疫状态低下患者发生感染:①承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承受抗癌化学疗法;③WBC<1××109/L;④艾滋病患者 三、 抗感染药物预防性使用原那么 抗感染药物预防性应用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响、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1. 抗感染药物预防应用的原那么 〔1〕 综合病征的预防用药指证 对涉及各科患者出现的昏迷、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等情况应用抗感染药物并无效果,相反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产生因此,要酌情应用 〔2〕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抗感染药物的抗菌谱及半衰期等综合因素,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其预防用药原那么如下 ① 清洁的手术 大致可分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气、精索静脉曲张等,原那么上一般不用抗感染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感染药物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乙类:如人工关节、心脏、胸部、骨、关节等手术,尽量缩短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间,以第一线抗感染药物为主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② 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视野干净但术中易受污染, 如胃、 肠、 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原那么上使用抗感染药物不超过 48 小时 ③ 污染的手术 对开放性创伤、烧伤瘢痕、皮肤移植等已污染的手术,围手术期可依病情开展按抗感染药物使用原那么用药,一般术后用药为 48~72 小时,药物选用按治疗用药方案进展 ④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越短越好 于术前半天至 1 天内或麻醉开场时静脉给药,手术超过 3 小时时可加用一次术后按上述原那么用药 ⑤ 预防性应用的抗感染药物应具备平安、有效、不良反响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2. 抗感染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考前须知 〔1〕 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 预防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止一、二种细菌引起的感染,不能无目的地联合选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3〕 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尽量不用抗感染药物 〔4〕 在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同时,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技巧、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心理、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 〔5〕 消化道局部去污染选药条件口服不吸收;肠道浓度搞,且受肠内容物影响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四、 抗感染药物的联合治疗原那么 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适用于以下情况,且二联为宜,一般宜采用广谱+窄谱的联用方式 〔1〕 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 〔2〕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 〔5〕 联合用药能够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减小 〔6〕 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 五、 抗感染药物经历治疗原那么 抗感染药物的经历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1〕 须熟悉和掌握常用抗感染药物的天然耐药谱;了解本地区与本单位重要 的流行病资料, 如多重耐药菌别离率[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ESBL〕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HLAR〕],常见病原菌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水平;熟悉针对病原菌的抗菌治疗,了解国内外抗感染药物的动态,防止选用细菌耐药性高的抗感染药物 〔2〕 在给患者抗感染药物经历治疗前,应力争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一旦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应及时针对性地进展用药方案调整。
〔3〕 在经历治疗前应进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可选用一 般抗感染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应尽快判断可能的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选用杀菌作用强的抗感染药物 〔4〕 掌握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性及理化性质、具体要求等,作为制 订抗感染药物经历给药方案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