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48441516
  • 上传时间:2023-10-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8.50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  专题四 <寻觅文言津梁>重难点解析  专题四课文目录 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仔细理会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鸿门宴/司马迁/   融会贯通秋水(节选)/庄子/非攻(节选)/墨子/  【专题内涵解说】   本专题由“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板块 “因声求气”主要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   第二板块 “仔细理会”梳理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句义和文义的常用方法 第三板块 “融会贯通”借助工具书加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断句及翻译  因声求气   【因声求气】 这一板块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手段保证学生读的时间,指导读的方法,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求、特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一以记叙为主,一以议论为主;一以散句为主,一以整句为主,糅合散句;一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一是激昂的议论 一、烛之武退秦师 【层次结构】 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师第4段:晋师撤离  【疑难解读】  1、第一自然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3、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4、第三自然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5、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明确: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异:郑  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6、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辞令赏析】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     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    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既进一步说明了不能灭郑的原因,又为后来秦郑联盟铺平了道路从第二、三层来看,烛之武的机警和智慧还表现在:他能审时度势,明白秦伯是可以争取的郑被“晋侯,秦伯围”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但这两件事仅与晋侯利害相关,与秦伯关系不大,烛之武揪住了这一点他奉命去说 秦 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在说辞中,表现的却是处处为秦说话,处处为秦打算辞婉而理骋     第四层:直陈往事,使秦穆公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以此来瓦解秦晋联盟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于简洁、温文尔雅的劝诫中勾勒出:晋国言而无信的贪婪嘴脸,并暗示了“此竖子也,不足与盟”其言博而奥   第五层:指出晋国灭郑之后,必然“阙秦”两个反问句,语气激切,字挟风霜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向秦伯指明了谁是真正的盟友?谁是笑里藏刀的敌人?谁是你争霸天下的障碍?就当时的形势来说,秦晋两国都有争霸天下的野心,烛之武抓住了秦伯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使“秦伯说,与郑人盟”真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的这段说辞,举重若轻,他能揣度时事,抓住矛盾的焦点,深入秦伯的内心,把握其心理;字辞端正委婉,既坦言事实,又不刺激秦伯,也不丧失本国尊严,不卑不亢,理由充分,分寸恰当,使“辞令”呈现出雄辩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充分显示了“行人辞令之美”  【写作特点】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 秦 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 秦 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

      烛之武在说 秦 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 武说秦 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 秦 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 秦 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 秦 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 国的 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

      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无论记言记事,文字各尽其妙,短小精练,活泼生动,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全文总结】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二、谏太宗十思疏   【题解】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文章简析】 第一段:   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简)   第二段:  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第三段:  1、提出“十思”的内容:戒奢侈(第1、2条),戒骄傲(第3、4条),不纵欲(第5条),要勤勉(第6条),要虚心纳下,正身黜恶(第7、8条)应赏罚有度(第9、10条)   2、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疑难解析】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第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明确: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