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异化劳动理论(稻谷书苑).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8**
  • 文档编号:179360573
  • 上传时间:2021-04-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 “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 “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 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 “物的异化”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以至于说到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 “自我异化”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这个另外的人就是资本家综上,从马克思的四个论述可得异化的含义: 1. 异化是双重双向化的过程,即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且主体反而沦为这一对象化的对象因此,异化包含有异己化、对立化含义; 2. 异化是人作为主体创造出的事物,违背其应为主体服务的初衷,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力量,不仅不再是主体的手段和工具,反而反过来支配、控制主体的一种过程和状态二、现实中的异化现象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 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在遭受许多产品的奴役。

      建筑工人抛洒汗水辛勤建设,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是,许多工人却只能“望房兴叹 ”,自己建设的房屋,却没有能力去居住和享受人们购买房屋居住,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许多人却因此变成了“房奴”,为了按时偿还房贷,不得不拼命地工作,而且往往是违心地坚持做着自己不情愿做的、毫无兴趣的事情,结果实际上降低了生活质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催生出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综合症”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一旦突然断网,无聊、空虚和焦虑便随之袭来 也像一条锁链把人们紧紧地束缚着,如果出门没带,便总是坐立不安、失魂落魄 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异化现象,人与高科技产品相异化 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工人的劳动压力和劳动强度也在逐步加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效率、收益、竞争和开拓创新意识,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但生产、生活领域频频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事件, 却反映出人们的道德水平在滑坡,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在增强学术异化,指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违背了其追求真理和创新的初衷和目的,成为了主体攫取名誉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学术自由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人摆脱理智障碍和理智保留,追求真理获取真知必不可少。

      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异化劳动理论一、对异化劳动四重性的认识马克思说:“我们的产品都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这说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其本质表现为具体的对象对象化意味着我就是我的对象当自我对象化后,对象与自我的关系表为 2 种状态:一是主客同一,也就是对象确证自我的存在,对象意味着自我的实现,这是正常的对象化;二是主客对立,即对象否定自我,对象意味着自我的丧失,这就是异化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异化劳动表现为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人的类本质及社会相异化的四重规定性 这 4 个方面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第一,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这表现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人的对象化最初是通过劳动产品来实现的,产品是人的“镜子”在劳动异化的情况下,对象化表现为人被对象所驱使、奴役人的创造物不再是他的自我实现,而是对主体的自我否定工人成为他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奴隶,劳动产品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工人创造的产品的价值越大,他自己占有的产品就越少,工人就越没有价值。

      劳动工具越精密而工人越笨拙,越沦落为自然界的奴隶最终,工人生产的越多,反对自己的力量就越大;社会财富越多,工人越贫困,甚至受制于自己的产品 这时,物对人进行统治,人成为产品的奴隶 过去是人对人的统治,现在则变成物对人、产品对工人的普遍统治第二,工人同劳动活动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源于他们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表现为劳动的外在性、强制性和异己性首先,劳动不是自愿自觉的,而是被动的因此,工人在劳动时“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强迫的强制劳动”其次,劳动是自我牺牲,而不是自我实现 对工人来说,逃避劳动成为一种基于自然本能性的选择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当我们从事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展现自我能力的劳动时,我们肯定会乐在其中,享受这样一种劳动;相反,当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外在的强制的劳动时,我们在劳动中就会感到痛苦和折磨,就想及时摆脱这种强制 最后,劳动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的社会性的完全丧失由于在工作中工人失去自由,被劳动所异化,结果就是其社会性的丧失。

      当与剥削者的奢侈生活比较时,工人心中必然产生怒气与怨恨,而这种情绪积聚的结果则会导致抗争与革命第三,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使人与一切其他物种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因此,人如何在劳动活动中实现其全部潜能,这才是目的本身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 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是人所以为人的前提,这就是人的“类本质”劳动本应是一种自由的、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活动,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人的类本质的活动变成人维持基本生存的手段,这时,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了第四,人同人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造成资本家占有工人的产品,形成人与人的对立,最终使工人丧失自己的社会属性如果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那么它就属于另一个异己物,这个异己物就是资本家工人同自身相对立的实质就是同资本家相对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对立工人成为无产者,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存这样对工人来说,劳动不是为自己,劳动产品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已经不属于工人,而属于站在工人对立面的资本家工人的劳动成为他人获得财富和自己贫困的前提, 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在这样一种劳资对立形式中向前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 异化劳动的前两种表现涉及的是基本的经济事实,后两种表现讲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劳动生产并支撑着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没有工人的劳动和不受工人支配的劳动产品,就没有资本家及其私有财产当资本家拥有更多的私有财产之后,为了维护其对私有财产的主宰和统治地位,他们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和固化其赖以存在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形成了工人丧失自己的产品而资本家却支配和占有他人产品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随着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的积聚,最终将引起两大阶级的对抗马克思认为,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就要进行社会变革,通过消灭阶级差别,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对异化的扬弃二、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学习知识和技能是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迫于就业的压力或社会和家庭等其他原因的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过程,越来越带有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出现了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等与其学习本质相异化的现象虽然现在我国大力弘扬以人为本思想,提倡大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大学生仍然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大学生要克服异化,实现对其人的本质的完全占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作为手段的知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其本质所符学习意义的异化知识作为承载着人类所追求的一切真善美内容的人类智慧结晶,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出于满足其自身精神需要的目的性,换言之,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应该是满足其精神需求的过程;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获得,意义在于不断积累个人的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是大学生将来选择人生道路选择、发挥个人潜质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代社会,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是“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是达到个人发展目的的一种手段甚至,这种发展在现实中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层面的发展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学习知识更多是出于就业的目的当知识的本质力量与就业这一目的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目的就让位于就业这一外在目的”为了生存,为了就业,大学生不得不将自己放到劳动力市场上出卖在同样遵循价值规律的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竞争比的就是知识,就是大学生有怎样的文凭和学历,会说多少门外语,手中有多少技能证书知识作为大学生在其大学生涯中的劳动成果,被直接交到用人单位手中,用人单位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这个时候,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变成了他们人生选择的单一指标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知识变成脱离大学生自身而存在的一种异己力量,与大学生相对立,操纵这大学生的未来前途与命运而且,正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变成商品,他越是贬低自己的价值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由于大学内各类技能考试、资格认证考试的泛滥,大学生手中所掌握的知识也出现了贬值的趋势知识被越多人所掌握,就越会降低知识这一资本的在市场上的价值,大学生所持有的知识就越显得贫乏为了在就业市场上争取优势,大学生就不得不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考更多的资格证书……总之,作为大学生的劳动成果的知识,由于被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手段而外化于大学生自身之外,大学生不仅没有占有它,反而在其中丧失自我,受到知识的控制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高,大学生受到知识的控制程度就越深,异化程度就越甚二)任务式的学习过程: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学习过程是大学生依据自己的需求及爱好,通过课堂听课,阅览图书以及科研等方式不断获取知识,增长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个人素养得到不断丰富的过程。

      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愈趋功利,大学生以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指导学习,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求及格过线,求学分,求证书,求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