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单元写作学案.docx
12页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三单元单元写作学案 单元写作学案[学生用书P69]善待生命学习论证【题目展示】(教材81页写作练习)下面的一段文字,你读后有什么感想?请以“生命的灯塔”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标题自拟古代希腊传说中有一个很凄美的故事美丽的女教士希洛与对岸阿拜多斯城的一位少年利安得尔相爱希洛每晚在楼上挂一盏明灯,为利安得尔引路,使他安全游过赫里斯海峡,来和自己相会不幸,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希洛的明灯被风吹熄,利安得尔即被海浪吞没,永沉海底思路导引】生命,必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一切理由和价值的源头或核心;生命,必须是澄怀静观的鲜活个体,自足完满,不必由一切外在的理由和价值赋予它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它在出生前的黑暗与死后的绝对虚无之间作文引入要生动,富有气势之后论述生命中灯塔的含义主体部分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来有力地论证结尾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总结作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晰佳作赏析】生命的灯塔雄鹰之所以搏击蓝天,是因为有对苍穹的向往;轮船之所以乘风破浪,是因为有灯塔的指引;生命的灯塔正如人生的理想,是我们远航的动力,为我们指引方向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带我们走向黎明。
迷茫之际,不如点亮生命之塔,寻找方向;困惑之时,不如点亮心烛,走出黑暗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明朝大儒宋濂幼年时便喜爱读书,他曾在天寒地冻、连墨水都冻住的冬天手抄书籍,并不辞路远到百里外虚心请教,他毕生都在追求知识,充实自己知识便是他生命的灯塔,前进的方向,因为有灯塔的指引,前进的动力,宋濂才由一个家境贫苦的书生成为“开国文臣第一”茫茫天地之间,有像宋学士一般有理想有毅力的有志之士,亦有无所事事的历史过客有这么一个人,同许多普通人一样,上大学时经常逃课,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电信局当小职员,一天又一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他感到枯燥无味,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他生命的灯塔像许多人一样,落满尘土,暗淡无光后来,他下定决心,辞掉工作,自创网站,走向了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他就是丁磊,2003年荣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位如果当初丁磊没有辞掉工作打拼,或许他就只是茫茫人海的一个小上班族丁磊在毫无理想毫无目标的时候,为自己点燃了生命的灯塔,人生的航程因而有了方向,才得以驶向成功的彼岸在法国,也有一个像丁磊最初那样卑微的小炮兵,他身材矮小,平凡渺小,常被人耻笑,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士兵,却说出“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样的豪言壮语。
当元帅是这个小士兵生命的灯塔,他朝着这个理想奋斗,成功之后又将目光放向更远的灯塔最终,他成为了称雄欧洲的法兰西皇帝,他的名字——拿破仑·波拿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面对波澜壮阔、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难免会迷失方向,在大海中随意飘荡,无法靠岸,甚至被风浪淹没如果我们及时点亮一座灯塔,前方的海面就会好走得多人生亦如是,如果我们没有理想,日复一日混日子,终将湮没无闻;如果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成功将指日可待劝君及时点燃生命的灯塔,莫辜负好韶光我的跟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文呈现】心有清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心有一盏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和苦涩心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涓涓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洌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的身影,还有苔痕、鸟影、梅枝,以及月光、清风、松色。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心泉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至今,它不间断地奔流着,阅尽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灰颓沉湎?心中有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能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忘我地创造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一道道可贵的精神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苏轼奔放的词文,还有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尊严与崇高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着一种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比如孔子,比如释迦牟尼……人生是天空,有太多的云卷云舒;人生是海洋,有太多的浪起浪散;人生是立交桥,有太多的车来车往……繁华的城市里,我们在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于是,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越来越紧张,以致健康丧失,心灵蒙尘而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该如何摆脱心灵的羁绊,清扫心灵的尘埃?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横流竖淌的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正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有清泉,才能洗涤灵魂的污浊;心有清泉,才能解脱生命的烦恼;心有清泉,才能滋润枯萎的生命;心有清泉,才能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请你诊断病因:上面的作文有多处不合理的地方,你觉得问题出在何处?请你来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文章择取古今中外名人哲言,精心构思成文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文章材料不够丰富对于“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这一观点,作者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名人的文学成就,明显缺少具体材料的印证。
第二,空发议论和抒情文中“繁华的城市里,我们在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一句,与文章内容无内在的联系,纯属多余成功升格】心有清泉心有一盏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和苦涩而心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不意味着扼杀成功生活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如果心有流动的清泉,就会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被贬湖北黄州但他却没有颓废下去,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诵出了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面对人世的荒谬,他凭着内心那份超然世外和物外的宁静,温和而倔强地反抗着在黄州的日子,可以说是上苍对他人生最完整的一次考核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泠泠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洌鲜洁的清泉每次读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会惊诧于山间雨后的那种如水墨画般清新、淡雅、宁静的景致聆听那明月朗照下,万籁俱寂中穿过山石的淙淙流水、喧笑竹林的莫愁浣女和桨移莲动的晚归渔舟,一切都令人心驰神往。
而正是心有清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也唯有如此,他才会咏出这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如清泉般清澈、诗意、悠然的生活,恐怕是我们现代人最梦寐以求的古人说:出世者入世,入世者出世所谓“出世”,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现象的智慧但人世间往往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一旦我们不能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堕落心中注满清泉,生活就不会干枯再难的路也能行,再高的山也敢爬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正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有清泉,才能洗涤灵魂的污浊;心有清泉,才能摆脱生命的烦恼;心有清泉,才能滋润枯萎的生命;心有清泉,才能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名师点津]升格后的作文,立意精准,论证严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使得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作者选取东山魁夷、培根等人的一系列名言,深入地论证了本文的主旨文章还选用了苏轼、王维等材料来进行说理,层次感较强此外,文中排比、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名师指点】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会议论,首先要知道常用的论证方法,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四种一、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最能恰当地证明自己的论点恰当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事例要真实、典型、有影响力一般来说,多用名人事例,少用街头巷尾的琐碎事例2.叙述事例须简明扼要,切忌太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说明白就行3.叙述事例不能太单一,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都要考虑同类事例可采用排比句式列举,但不可大段一一罗列4.叙述完毕要作简短分析,不能把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二、引证法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就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俗语谚语警句甚至歌词等来恰当证明自己的观点由于引用的话语已被无数事实证明,被世人公认,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引用时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自己文章的论点也有一定的语言环境,要仔细分析这些名言,把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才能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2.引用要适量,不可过多议论是自己在发表见解,当然应该以自己的话为主,引用别人的话,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引用过多就变成了“名言集锦”,一篇文章有二至三处引用即可3.引用时要注意区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须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能说出大意即可,但须注意人称、地点、场合等的转换三、喻证法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四、比较法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类比与对比两种①类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以下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中的,一刀见血②对比法所谓对比,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