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平风光新意境.doc
7页姜平风光新意境姜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多年担任《中国国家地理》首席摄影师和图片编辑,摄影专著有《四季风光摄影》、《塞罕坝–解读风光摄影》等曾获柯达全国十佳优秀摄影师、富士专业全国优秀摄影师、瑞士仙娜 50 周年国际商业摄影金奖等 在姜平的新画册《自然映像》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同于常规的风光作品,大面积的色彩里,高山河流都成了一点轮廓,留白和轮廓点染使风光作品呈现出新的意境在这篇访谈中,姜平不仅讲述了很多的拍摄心得,还讲述了风光的拍摄思路和方法这种用意象代替具象的风光拍摄模式,给我们的风光拍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画面不再只是表现大自然中一草一木在光影下的美色,而是凝聚成一个朦胧的形状,和大面积的色彩共同形成一种静谧的意境,他改变了以往风光过于写实的绚烂场面,更加注重同色系中颜色与节奏的微妙变化从美学的角度讲,一个真正的摄影家,不仅能够善于发现美、开拓美、认识美,最重要的是还要能够准确地表现美,这种美是一种本质的、有底蕴的、也可以说是超客观的美所以,一幅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首先给人的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随之而来的,则是观赏者对摄影语言所表达出的那种情绪的感染力,作品的内容越真实,越丰厚,它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越强烈。
淡弱散射光”时段姜平喜欢在日出前日落后的“淡弱散射光”时段拍摄,“这个时段的色调很宁静,是脱离尘世的景色,万籁俱静,只有单纯的蓝色、灰色调这个时段往往比日出日落的辉煌景色更有表现力”中国内蒙古塞罕坝”这张作品中,巍峨的山脉成了天地间的一条简洁朦胧的带子其实我们拍风光也可以用辩证的方法,很多高山大川在我们的眼中很雄伟,但是你如果从宇宙来看,它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模型;同理,一片叶子也可以是一个世界当你尝试把大的拍小,小的拍大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一种新的思路另外关于画面的空间感也有许多学问,在一般人眼中,白色代表空虚、单调、乏味,是没有颜色的象征,但我认为,白色是最丰富的一种颜色,它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不要让小空间束缚我们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在拍摄中,不一定要用广角镜头拍摄,它固然可以横向包罗更多的内容,但是大自然是 360°的,尝试不同的镜头也会为风光拍摄带来新的角度,关键在于——找到你心目中对大自然的想象,然后用合适的角度展示出来安静下来,平淡下来,慢下来姜平拍摄风光已经 20 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拍摄中,他一直有“两个反对”,一是反对重复自己成功的作品,二是反对模仿别人成功的作品姜平说,清晰的世界、灿烂的色彩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但是这种追求已经不应该是唯一的追求。
姜平是少数几个走遍了 7 大洲的摄影师,在反复的、大量的拍摄中,找到“意境拍摄法”是他的风光拍摄中的一个转折这些作品中,大家看到的是意境其实这正是自然的原生态之美,是我对大自然简单色调的敬意这种色调并不绚烂,都是不被人知道的景色和色彩大家都知道日出金山很灿烂很辉煌,但是这种写实性的已经不是我想拍摄的了,反而是日出金山之后之前漫长的黑夜里的雪山,那时的景色和光影会给你更多的惊喜,更迷人例如“智利维亚利卡火山”这张作品中,姜平当时也有 300mm 的镜头,但是他并没有用长焦将山拉近,而是希望空间的交流感多一些,尽量避免将山体很写实地拍摄下来,突出清晨蔚蓝的色彩,这样能够使意境更加深远姜平谈起当年获得仙娜 50 周年国际商业摄影金奖时曾得到的一本画册:“那是我当时的奖品之一,是一个法国摄影师拍摄的诺曼底的风光我当时打开,发现我看不懂——画册中一半以上的作品只有很少的可视元素,很空灵,很抽象画册很沉,我当时就是觉得它是限量版才带回北京直到最近我才看懂,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些风光是怎样的,而是营造了一种心境,这只有你积累得够多了才能体会出来风光的拍摄就是如此,不只是漂亮,应该能够提供一种观看者到现场的感觉——让人能够安静下来,能够静心享受美。
这样才能把风光的意境营造出来姜平说,这个和拍摄时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他现在还是习惯用胶片,并不是以量取胜,这样本身就是让自己慢下来、有思考的一种方法,“拍摄风光的时候,心的准备比器材的准备要重要的多清心、悟心、耐心这三个境界是要细心去领悟的,如果能够充分地作好准备,拍出一张好的风光照片就很简单了姜平常用器材哈苏 6×6:平均的画幅安排能够更放得开,收得拢617 相机:宽广的画幅能够包括更多的可视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