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docx
15页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朝代:宋辽金 :苏轼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 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解释 ⑴大江:指今天的长江 ⑵淘:冲洗,冲刷 ⑶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⑸雪:比喻浪花 ⑹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回忆 ⑺小乔:乔公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 ⑻英发:英俊勃发 ⑼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⑽樯橹:强大之敌,指曹军(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注一:《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 元延佑(1314-1320)刻本, 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原藏杨氏海源阁, 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 卷首有黄丕烈题辞, 述其源流甚详延佑本实今传各版之祖[1]《丛书集成续编》之清版《东坡乐府》, 亦作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序曰:“东坡词今行世者,只毛氏汲古阁王氏四印斋二本毛跋谓得金陵刊本,未详所自,王刻从元延佑云间本出,较为近古,中有十首为汲古所未载,而汲古多于元刻者六十一首, 今以元刻为主, 毛本异文, 著於词后, 元刻之确为伪刻者, 则依毛本正之而“樯橹”一说却没有一个合理来源说明,所以“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似较接近事实, 应以 "强虏" 为准 注二:(语文)教材人教版作“樯橹”,而苏教版作“强虏”,考试时应以课本为准 ⑾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指假战场黄州 ⑿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⒀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⒁尊:通“樽”,酒杯 ⒂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注:一尊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读音是hu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i”这个读音。
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读作“hi”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h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2]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还 复也从辵瞏声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hun”注:其他版本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2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解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译文3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释] ①赤壁:指黄州西赤鼻矶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火烧赤壁”之赤壁传说有五处但以黄州赤鼻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人道是:人们传说是。
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耸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小乔:周瑜之妻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二十四五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岁,结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羽扇纶巾:魏、晋时儒雅之士的装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战指挥的标帜纶(guān)巾:用丝带做的便巾灰飞烟灭:形容火烧赤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酹(l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白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一声),花白义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美妙如画,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现代翻译: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姿态多么的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 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