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发展历程.ppt
20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发展历程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中国人起源:元谋人蓝田人马坝人大荔人山顶洞人(蒙古人种,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从古猿到人类,这是两大物质形态之间的转变,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 2.原始物质文化 工具从旧石器(元谋人7000年前四川资阳人)到新石器(已发现遗址七八千处) 火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3.原始观念文化 (1)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太阳、大地 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较为高级 (2)原始艺术:陶塑、雕刻、岩画 4.原始社会组织 婚姻关系: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旧石器晚期及整个新石器)父系氏族(五帝即黄帝、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铜石并用,后期部落联盟产生,禅让) 夏(青铜器,农业相当发展,私有制确立,第一个国家政权),5.上古文化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三大文化集团 华夏(诸夏):发祥于黄土高原,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区又分两支黄帝和炎帝共工 东夷: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蚩尤、后羿 苗蛮: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向东延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于此伏羲、女娲,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 大约BC.14世纪,盘庚率商族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徙并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此传位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 甲骨文出现,文字、典籍、青铜器,及最早的古都,标志古代中国已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 在以神秘性和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帝或上帝 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祭司 以卜筮决定自己的行止 频频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牲畜四五百头 也有祖先崇拜,但祖宗被祭祀,因生前担任最高祭司,死后“宾于帝所”,成为上帝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 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2.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方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总结商亡教训,提出“天命无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确立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 制礼作乐,以“别贵贱,序尊卑”,保证“天无二日,士无二主,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也” 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民本思想、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思想趋向,皆肇始于此,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社会背景:礼崩乐坏 BC.722,周平王迁都洛邑 史记:春秋300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战国250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220余次孟子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诸侯因争霸而渴求人才,导致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重组,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3.百家争鸣 西汉司马谈: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西汉刘歆: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诸子的兴起,具有鲜明的文化目的性,即“救时之弊” 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广大地区的居民,已基本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不再有华夏与蛮、夷的的区别,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1.宏阔的文化精神 秦帝国与罗马、孔雀王朝并立而三,汉更在之上,惟有罗马可比 其盛大植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社会文化基调处在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万里长城、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安昆明池、汉赋、史记 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 2.文化一统与思想统一 文化一统: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思想统一:焚书坑儒,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代孔子”董仲舒进言:“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从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尊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兴起经学 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董仲舒主要思想 天人感应观念(核心) 君权神授说 三纲五常说:君臣,父子,夫妻;仁、义、礼、智、信,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 玄学崛兴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六、隋唐:隆盛时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黄金时期,文化也进入了气度恢弘、史诗般壮丽的隆盛时代 地主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门阀世族衰落,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进入仕途,参与和掌握政权 庶族寒士作为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1.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政治上开明专制,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路的多样性,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决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对待文化人,也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儒学可被嘲讽,诗人作诗也少有忌讳 以广博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艺术、建筑艺术乃至马球运动等等,如同八面来风,一拥而入,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2.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唐诗:全唐诗48900余首,诗人2300余家,以李白、杜甫为象征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书法:颠张狂素;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四大家 绘画:画圣吴道子;“灿烂而求备”,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全面发展 散文: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唐文化开放、外倾、色调热烈,宋文化则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 理学建构:最重要的标志存天理,灭人欲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宋词(婉约为主)、宋画(士人画) 市民文化之勃兴:瓦舍、勾栏 教育发达: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科技成就:古代科技的颠峰,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最为突出,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两种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浸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元,“行中国事”,造成统治体系与文物制度的大幅度汉化,理学一跃成为官学 2.杂剧:科举中止,文人仕进无途,穷困潦倒者投身杂剧创作,表达深沉的悲愤、苦闷与抗争。
中国戏曲迈入黄金时期,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3.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元版图空前广大,中外交流以宏大的气势展开 阿拉伯、中亚、波斯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回回遍天下” 基督教入华 东方和西方旅游家远游:马可波罗 异邦先进科技尤其是阿拉伯天文学、数学传入:郭守敬授时历一年365.2425天,与实际公转时间只差26秒 中国文化西传速度大大加快,火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印刷术经由埃及传入欧洲,中国历法、数学、瓷器、茶、丝绸、绘画、算盘也通过不同途径在俄罗斯、阿拉伯与欧洲世界广为传播,九、明清:沉暮与开新,1.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13107120998 文字狱盛行:明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贺万寿表”作则垂宪“、常州府学训导蒋镇贺正旦表”睿性生智“,朱元璋以则为贼,以生为僧,大开杀戒;其特务机构厂、卫以士人为重点侦伺对象清代文字狱更有过之,庄廷龙明史稿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吕留良文选案,康乾时期轰动全国 崇正宗,灭异端:朱元璋多次下诏,士人必须“一宗朱子之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又规定科举考试一律以朱熹的注为标准答案,程朱理学被推上至尊地位乾隆直接干预四库全书纂修,还操纵长达19年的禁书活动,2.早期启蒙思想 王阳明以致良知之学打破一统,高扬人的主体性;其门生王艮及“泰州学派”传人李贽走得更远,已有较为鲜明的市民反对派气息 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从不同侧面与程朱理学论战,有的直指专制君主 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理论代表是李贽“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代表作品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更是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3.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大型图书的编纂,是古典文化成熟的象征,也包含着文化大总结的意蕴: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 科学技术巨著: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学术文化上,乾嘉学者对传统学术文化的乘传与推进,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整理与考据,4.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明末清初,利马窦、汤若望等欧洲耶酥会士来华,带来欧洲宗教神学的同时,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固以及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深厚沉重,西学东渐进程缓慢 雍正年间,耶酥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