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docx
24页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 韩金山 刘伟 陈寒鸣Summary:在传统社会,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维系人伦,教化民众,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却使得民众成为顺化的臣民走出近代以来的困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融入“中国之治”的实践进程,现代平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扬现代平民儒学应运而生,不仅拥有新的实践主体,理论架构也实现了革新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运作层面上承继先秦儒学固有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传统,透过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而使臣民成为公民,使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亿万民众真正成为依法享受权益的国家主人;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则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为精神标志,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追求Key:平民儒学;中国之治;现代平民儒学:B26 :A :1003-1502(2021)01-0058-12新时代,重提平民儒学这一固有话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心理依据的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华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文化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对中国传统社会构成了全面的彻底的冲击,原先的“四民”社会趋于崩溃,现代平民登上了历史舞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天下国家的真正主人实践主体发生了变化,理论形态应当随之调整;相应地,儒学不再为王者独断,亦不再为士人专有,它要在新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方式基础上真正实现社会化大众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考验地球村所有成员的智慧和能力与世偕行而不替,才能让现代平民安身立命,享有美好生活,创新实践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远大理想,彰显“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才能做到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十八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努力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一近代西方列强倚仗坚船利炮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侵略,进而对东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改变每当我们回顾这一段沉痛的历史,就不免发出这样的感慨——大清帝国的崩溃是近代世界大环境的真实写照一个文明古国,不断完善“中华文化圈”的开放格局,不断将“协和万邦”的理念传向全世界它依靠丰厚的财富积累实现了持久辉煌,但在资本主义的强势侵略面前,却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儒学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境遇密切相关往圣先贤的教诲被许多知识分子所怀疑;神道设教的信仰,让位于涌入并兴起的基督教文明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化名义下的西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不仅古老的中国被迫接受西方世界的重塑,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试图将固有的文化传统融入西方世界日益高涨的资本主义浪潮中,以求化被动为主动,为本民族赢得生存权利和发展机遇可是,从长远效果来看,这种努力往往事与愿违,霸权主义威势有增无减,许多亚洲国家至今仍然饱受西方强权的欺凌如何有效地捍卫国家权益?这个困扰他们的难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文化殖民主义在20世纪显得尤为强劲亚洲地区的民族和国家不断遭到侵略和裹挟,成为剧烈变动的牺牲者和受害者马丁·布伯满含悲情,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亚洲危机的时代”,认为东方世界的主要民族在很大程度上屈从于欧洲的强势力量,它们内部的统治力量还有相当大的威慑力,只不过面对欧洲人的全面入侵,许多东方民族逐渐丧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本位,精神领域出现混乱,信仰体系彻底崩溃,危机四伏,难以挽回,一步步验证这样的论断:有一天,我们这个时代将被人称为亚洲危机的时代。
东方各主要民族现都已部分地屈从于外部的欧洲力量,部分地屈从于其内部压制的影响它们已经不再保存自己那些最神圣的遗产,自己那些伟大的精神传统它们甚至常常故意地放弃这些传统印度的被征服,日本的自我欧洲化,波斯的衰弱,最后,还有作为古代东方精神的似乎是非常安全的栖息之地的中国的被蹂躏,这些都不过是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亚洲的灵魂正在被谋杀,并且是亚洲人参与其中的谋杀世界就要失去某些不可替代的珍宝了,不过它并不在意;相反,它赞扬那些摧毁珍宝的民族[2]这种解读方式使我们联想到晚清统治,对外无法战胜欧美世界的军事力量,对内却能压制各种反抗力量,政府的公信力在急速下降,江山社稷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就这样摇摇晃晃坚持了很长时间,直到某一天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改良派与革命党联袂登场,挥舞铁拳给这个“老大帝国”致命一击,结束帝制,走向共和,旧屋坍塌,新房待建,大家一起憧憬美好蓝图于是乎,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团体争先恐后,登上历史舞台理论假说不等于实践操作,制度嫁接不等于臻于郅治,模仿美国和法国的政治设计并没有给华夏古国带来多少幸事,反而增添了许多麻烦鲍明钤看到了危机和问题,指出:“吾国近代民治之起,实为二十世纪之一奇事,盖中国为东方民治古国之一,而亦东方文化之母也,孤立数千年,与西方隔绝,一旦弃其原有制度,衣泰西宪政之衣,而列于现代民治国之林,其足以惊骇世界,不待言矣”[3]。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军事打击、经济侵略、文化渗透、政治诱导,逐步迫使“老大帝国”让出生存空間,屈服于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覆巢之下无完卵,儒家礼乐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而濒临灭亡澳大利亚学者李瑞智说:那些伴随着西方的政治和物质主导地位的标准和价值观的激进主张导致了更不幸的后果这是很多人在儒家社区误以为这一时期西方的政治优势作为精神和智力优势的证据许多人被诱骗来采用欧美地区所谓的“先进”的标准和价值观西方的“智力的种族隔离”已经成功地削弱了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传统智慧和文化上的信心有些人甚至已经被说服,他们将会努力工作,争取适应西方的标准我们很难想象出会有这么一天:西方的标准和价值观开始不起作用了[4]当然,这只是强力者的一厢情愿尽管某些精英人士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丧失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但是更多的仁人志士凭借艰苦卓绝的品质,迎难而上,为中华民族赓续慧命,积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现阶段,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得到积极实施,“亚洲危机”必将得到有效化解我们坚定这样的信念:“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中国愿同五大洲的朋友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造福亚洲和世界人民!”[1]333-334当我们放眼地球村的整体利益,就会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通亚欧大陆,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连接起来,为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凭借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文明的冲突”将会烟消云散,基于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民利益共享共荣、互惠互利这样一种平等基础上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将成为消除隔阂、增进互信的有效手段二在传统社会中,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维系人伦,教化民众,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普通民众需要的是衣食住用行,需要的是家庭幸福,需要的是美好生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平民与统治者构成一组矛盾统治者不能敲骨取髓,不能离散百姓子女,不能好大喜功,以牺牲民生作为代价,换取一家一姓的暂时繁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抨击君主专制,指出: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5]谁要是恣意妄为,剥夺老百姓的这些权利,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加以反击。
反击的形式很多,有强有弱,有隐有显不是不反抗,而是没到时候压迫愈强,反抗愈烈诚如刘泽华在《〈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论〉自序》中所说:“土地滋养着人类,同时也困扰着社会而田连阡陌者不耕,耕者无立锥之土,这就是历代土地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6]所以如此,乃因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当百姓使用土地的权利被剥夺殆尽,无立锥之地,而且还要承受种种苛捐杂税和名目繁多的徭役,以至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再也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地火必然爆发,革命势将发生这种深刻的社会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历史教训,反复地警示统治者必须善于利用国家机器,做好养民、富民和教民的工作老百姓离不开产业、货物和祭祀,离不开婚丧嫁娶儒家亦不断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想让统治者明白这样的道理:“食货者,养之事自祀以下,皆教所摄利用厚生,养也正德,教也寓教于养,故有制度寓养于教,故有文为制度文为,皆在于礼”[7]大致说来,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国家既要教养民众,又要制礼作乐然而,许多统治者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教,认为它们不过是纸上谈兵,于事无补。
与廉明能臣相比,聚敛之臣更能博得统治者的欢心唐甄将这些统治者视为“贼”,愤怒地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8]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王道政治永远都是儒家的社会理想它虽然无法全部实现,但是能够作为范本,间或提醒统治者体察民情,稳固社稷,借以达到延长国祚的目的统治者采纳与否,那是气数;儒家建言与否,那是担当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无外乎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有能力为老人尽孝,有能力抚养下一代钟泰在诠释孟子的王政思想时,指出:孟子之言王政,孔子之言富教也其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着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所以富民也谨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所以教民也然而孟子之言,尤详于制民之产,与通功易事之道[9]儒家的社会理想是王政,也就是用仁义治天下,改善老百姓的家庭生活,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让老百姓能够看到希望有些统治者则不然他们将老百姓视为草芥,敲骨取髓,榨取油水道德说教被他们改造为愚民工具,目的在于让老百姓自动解除精神武装,不要起来反抗孟子将这一类统治者归纳为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儒家时常给统治者敲响警钟,建议他们应该善待老百姓,不要巧立名目,机关算尽,将老百姓置于寅吃卯粮的尴尬境遇。
国家和社会治理方案不应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古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面对资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善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资本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塑诚如《资本论》所言:不是亲权的滥用造成了资本对未成熟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的剥削,相反,正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通过消灭与亲权相适应的经济基础,造成了亲权的滥用不论旧家庭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解体表现得多么可怕和可厌,但是由于大工业使妇女、男女少年和儿童在家庭范围以外,在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也就为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形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基础[10]在资本的冲击下,原先的大家庭逐渐解体,乡愁成为美好的回忆,人们遥望远方的家,但这些都必须让位于新型的人伦关系从现实性来看,人伦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人们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进而追求活得好一些为了更好地生活,许多人背井离乡,到城市谋求生计,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传统社会,这些人被称为“浮民”;在现代社会,这些人被称为“流动人口”这些“浮民”当中不乏低端劳动力与劳心者相比,他们从事的工作工资较低、体力劳动强度大,大城市离不开他们,他们也离不开大城市。
如何解决浮民问题?程颢曾经提出了以“均平”作为核心要义的救治方案,他说:古者四民各有常职,而农者十居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