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成长故事.doc
7页名人成长故事林肯的台阶 一种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种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她要自己爬上去她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她的妈妈也没有抱她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她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她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布满了慈祥和鼓励小男孩又昂首向上瞅了瞅,她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她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她最后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她的妈妈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爸爸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局限性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她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她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她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她51岁那年,她终于问鼎白宫,并获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妈妈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她勇敢而坚定地走向将来 不言而喻,人的毕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她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比尔.盖茨与父母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这个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盖茨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三四岁时,妈妈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她在学校里向学生解说西亚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状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她体现得比其她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热爱读书,尽管她是个小朋友,但她爱慕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她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她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她常常几种小时地持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量鼓励和提供她多种机会,让她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她参与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她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谊的满足 自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她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她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 1973年春,她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她更一发不可收,常常在计算机房彻夜达旦地工作 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她想从哈佛退学与她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但父母竭力反对儿子开公司,特别是毕业此前父母还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种出名公司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斯托姆不仅没有劝阻她,反而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鼓励她好好干 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她不是厌倦哈佛,而是但愿另有远大前程进80年年代后,IBM开始谋求合伙伙伴,在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觉得这是与她们打交道的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廖昌永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懂得她本来是农民的儿子,廖昌永7岁那年,爸爸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徐徐地喜欢上了音乐,她对音乐的最初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犹如细雨同样,滋润着她那颗热爱音乐的心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她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她枯干的心灵,最后她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种出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你一定久仰过出名作家——张海迪的大名吧!她是如何从一名残疾人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她是怎么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吧……. 在五岁时,这个只能用画笔来描绘一串串梦想的时候,厄运就无情地来临在她身上,残酷的剥夺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变成了一种残疾小朋友,她的美好人生就从此消灭了吗?不!我们的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圆了她的轮椅梦! 尚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她们都用自己坚强的毅力战胜了挫折与困难,要懂得自强是更贵重的财富,由于成功是狡猾的,它不会容易出目前你的面前,她躲在勤奋的背后,她藏在坚强的旁边。
天道酬勤”,意外的收获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要靠自己去发明,去努力陈景润:小时候,专家送我一颗明珠 20近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限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 她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她曾是一种"丑小鸭" 一般,一种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种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种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谋求一种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样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例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种邮局职工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她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爸爸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妈妈是一种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她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她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她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也许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她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她要谋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手段,为每一种学生发明一种根据自己的特点充足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毕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专家 但是,她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她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她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出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她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得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临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她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专家教幼童,自有她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措施,进一步浅出地简介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她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例如这一天,沈元专家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种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懂得,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但凡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尚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她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同样,整个教室里,沉寂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专家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近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不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种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沈专家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爱好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
" 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但是是在心里 该如何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她想 "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出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即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始终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出名的数学难题,二百近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刚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窗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种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窗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她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种是大学专家,一种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她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由于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种美丽的抱负,一种奋斗的目的,并让她乐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近年后来,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出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她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毕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懂得后来沈元专家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始终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现代出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刊登论文《大偶数表为一种素数及一种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