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陶汉华治疗妊娠呕吐五法.docx
4页陶汉华治疗妊娠呕吐五法 陶汉华,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妊娠呕吐是指女性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恶闻食气,甚则食入即吐等症状的一类疾病轻微呕吐是妊娠期的常见现象,一般在妊娠12周前后症状消失;但是频繁呕吐、持续恶心、水米难进的妊娠剧吐,不仅影响孕妇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且导致胎儿异常发育,造成妊娠中止陶汉华临证创5法治疗妊娠呕吐,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建中补虚法 建中补虚法主要针对脾胃虚弱,恶心不纳的患者此类病人虽未出现明显呕吐,但有恶心恶食、不能食或择食、四肢乏力懒动、倦怠多卧等症治疗以桂枝汤为主方,健脾和胃,调补阴阳方中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均有芳香醒脾开胃的作用,生姜又能和胃降逆,全方用药平和,不伤胎气,安全而有效 陶汉华指出妊娠呕吐运用桂枝汤,不取其发汗作用,故服药时不需要啜热粥或热饮如脾虚症状较重者,可合用四君子汤脾胃虚寒,也可用灶中黄土150克,水煎服,温中和胃止呕针对脾胃虚弱的患者,陶汉华常以炒小米代茶饮,芳香醒脾,补益中焦此法取材于《金匮要略心典》所记载楼全善经验:“尝治一二妇恶阻病吐,前医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绝之之旨,以炒糯米汤代茶,止药月余渐安。
笔者曾推荐此法于某妊娠呕吐孕妇,自述炒制过程中,鼻闻其芳香之气,便觉有饮食之欲 温中散寒法 温中散寒法适用于中焦虚寒,饮停于胃,症见吐清水痰涎、口不渴或喜热饮,伴头眩心悸,动则呕吐益甚,纳呆,舌淡苔白滑,脉弦治宜温中散寒,化饮降逆,方用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载:“妊娠呕吐不止,干姜妊娠半夏丸主之妊娠呕吐持续不解,且较为剧烈者,张仲景立干姜人参半夏丸但妊娠呕吐,往往不易服药,《金匮要略选读》中的“妇人病三篇”,指出虚寒恶阻呕吐不止,往往不宜受药,药入即吐,此时可用药粉䑛服,即将药物研成细末,用舌频频䑛服半夏、干姜为妊娠禁药,但胃虚寒饮的恶阻,非此不除如果孕妇体质虚弱,胎气不固,则不能固执“有故无陨”之说,需要慎重考虑 化痰止呕法 化痰止呕法主要用于痰阻中焦,吐不食者患者平素痰湿内盛,身体肥胖,或素有积痰,面色垢腻,体胖倦怠,下肢肿胀,脘腹痞满,呕吐涎沫,舌淡白或白腻,或舌体胖大,脉弦滑选方五苓散合橘皮汤偏热者,再加竹茹、芦根或枇杷叶,清热化痰止呕;偏寒者,加生姜、苏叶等,温中散寒止呕 疏肝和胃法 疏肝和胃法主要适用于肝胃不和,呃逆呕吐者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于激动,妊娠初期即呕吐酸水或苦水,偏食较甚,尤其喜欢吃酸食,伴有面色潮红,头晕目眩,心烦易怒,或心情抑郁,善太息,胁肋胀痛,脉弦或弦数,舌体多瘦,或舌边尖红,苔黄。
方用左金丸合竹芦汤证属肝胃郁热,黄连用量要大于吴茱萸,然亦不可过重,其用量小于等于10克,同时可再加山栀、柴胡等疏肝解郁 清热利湿法 清热利湿法主要针对湿热蕴胃,呕吐不食者患者平素有慢性胃炎或溃疡病史,怀孕后,恶心呕吐,胃脘部灼热,恶心泛酸,呕吐酸水或苦水,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方用苏叶黄连汤加味:苏叶10克、黄连6克、竹茹10克、芦根10克、山栀6克 陶汉华曾治一妊娠50余天呕吐不止的患者患者做人工流产后呕吐不但未减,反而逐渐加重(流产后又做妊娠试验阴性)病人呕吐症状持续20余天,水米难进,全身乏力,卧床不起,大便干结,每天输液三瓶维持营养就诊时症见病人舌苔厚腻略黄,脉濡略数陶汉华指出这是由于病人妊娠恶阻,胃气虚弱,流产后气血受损,脾胃功能愈加虚弱,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湿邪郁阻,郁久化热,湿热阻于中焦,胃气不降,而上逆呕吐不止方用六君子汤补其脾胃之虚,重用茯苓以祛湿,黄连、苏叶清利湿热因病人以虚为主,湿热为轻,故黄连仅用6克患者服药2剂,呕吐即止能进饮食,后身体渐渐恢复陶汉华指出,如热邪较轻或偏于上焦者,可以用黄芩代黄连黄芩亦有安胎之功效黄芩白术散亦为陶汉华治疗湿热蕴胃,妊娠呕吐常用方,黄芩、白术皆安胎圣药,方中白术多选炒白术,取芳香醒脾之意。
陶汉华指出妊娠呕吐,治疗以和胃止呕为主,治疗尽量选药食两用之药,如生姜、芦根、苏叶等妊娠呕吐,本不思饮食,药量宜轻不宜重,服药过程也要考虑病人口感,不可过用秽浊苦寒之品除服用药物外,还可以通过调理饮食辅助治疗姚鹏宇 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 宋荣强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LQ)-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