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科技手抄报内容 DNA双螺旋结构.doc
2页关于科技手抄报内容 DNA双螺旋构造 DNA双螺旋构造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翻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构造,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翻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说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 )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 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过维尔金斯看到了富兰克琳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 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构造,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
他们采用了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一连几天,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用铁皮和铁丝搭建着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构造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双螺旋模型的意义,不仅意味着探明了DNA分子的构造,更重要的是它还提示了DNA的复制机制:由于腺膘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膘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只要确定了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也就确定了因此,只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版,即可合成复制出另一条链克里克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在4月25日发表的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那么,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他认为,如果没有这句话,将意味着他与沃森“缺乏洞察力,以致不能看出这一点来”在发表DNA双螺旋构造论文后不久,《自然》杂志随后不久又发表了克里克的另一篇论文,说明了DNA的半保存复制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