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弘扬江西文化 发展永新文化品牌.doc
31页1追根溯源议辉煌,大力弘 扬 江西文化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王晓艳,永新二中,教高中 历史在座的都是村级领导干部,按照“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 ”的观点,你们 是创新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基层精英,更是文化发展的实践者,说实话, 发给 大家的读本《江西文化概论》内容篇幅大,时间有限,给你 们讲课,感觉难度确实较大,只能与大家交流点滴,以期抛砖引玉江西文化在上古时代脱胎于百越文化、吴楚文化,在两千多年中不断接受 华夏文化的浸染,最终发展出独特于世的江西本地文化我对江西文化的基本特征归纳为 16 个字:物华 天宝、人杰地灵、文章节义、 红色摇篮 1、江西古代文明1.1 先秦,江西人文(1)原始氏族与商周时期考古学证明,距今四五万年前中石器时代,江西就有古人采摘野生稻的生存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越来越广,原始农业、手工业和部落均得到发展万年仙人洞稻种的发现,新干大洋洲和樟树吴城等遗址的发掘,靖安李洲坳古墓群的出土,以及鹰潭仙水岩悬棺、瑞昌武山铜矿遗址的存留,都可说明,江西在上古已有较为发达的文明,有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陶器,出现了最初的城邑,形成了比2较发达的青铜文明商周时期,商王拓展疆土,商文化南渐渗透至赣境,但与中原的商文明存在较大差距。
西周时期文化遗址江西全省各地密集发现,宗周王朝政治版图已达江西境内,江西境内各地文化面貌一新,基本融合为一体2)吴越、荆楚文化影响江西文化春秋战国时中国由多元政治到一元政治的过渡、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当时江西有两个重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诸侯国势力逐步进占江西,江西陆续成为楚、吴、越国属地,被称“ 吴头楚尾”,第二个变化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铁器的发明和普及,以及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输入,分散的百越宗族纳入政治体系,出现民族融合的重要契机,江西经济进一步发展江西成为吴越、 荆 楚文化的中间地带,两大文化在此融合交流并影响江西文化,江西兼收两大文化特色,真正融入中华文化母体江西产生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本地地方特征的地域文化1.2 豫章设郡是江西文化载体形成的标志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诸侯制,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天下36 郡,当时 江西境内无郡制,江西区域大部分属于九江郡(郡治今安徽寿县)秦始皇拓展疆土征服百越,江西是“ 粤户闽庭”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始于约公元前 202 年(汉高帝五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豫章城(即南昌),下辖 18 县,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在中国的政区版图上,行政区域建制还没有哪个省像江西这样“一步到位 ”3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吉安属于无主的荒蛮地域,夏商、春秋战国时楚、吴、越国曾先后把吉安划入他们的版图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部分吉安地域以庐陵县新设属九江郡管辖隋开皇十年(公元 590 年)改庐陵郡为吉州,元朝元贞元年(公元 1295 年)改吉州路为吉安路,延续至今永新置县较晚三国时期,吴王孙权遣将击败像章、庐陵等郡的山越人,在 204-215 年(建安九年至二十年)之 间,分扬州庐陵郡地置永新县,县 治在今沙市下排洲与澧田洲头交界的高洲,称呼“ 永新”至今隋废永新并入太和,至 622 年(唐武德五年 )复置永新县,625 年再并入太和至 657 年(唐显庆二年)复置永新县,其余各代均有永新县设置江西在先秦时代并没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区域,它夹在吴越、荆楚之 间,受着两大地域文化的挤压和争夺,虽说现今江西这块地区的先民已有自身的辉煌文化,但这些文化还没有来得及相互碰撞、融合,就被吴、楚两大文化撕裂了1.3 汉时江西文化摆脱边缘化1.4 唐代,江西人文初步兴起早在两汉时,关中地区就出现财力不能支持全国政治中心的无奈,出现江西“物 华天宝、人杰地灵 ”,安史之乱以后,江西成为唐王朝财赋中心之一,已经有了令人称羡的读书风气。
当时永新县禾山开始于庐山、青元齐名,唐宰相姚崇曾寓于此,故筑有姚相台石崖上刻“ 龙溪”二字,为唐书法家颜真卿手迹唐宰相4牛僧儒、宋宰相刘沆均曾于此山甘露寺就读后来,徐霞客、欧阳修、梅尧臣、黄庭坚等人均上山游览过,并留下诗文1.5 宋明时期江西人文发展达到了辉煌顶峰1.5.1 两宋时期,江西人文经过千余年的积累,达到了辉煌以科举而言,江西一地即有进士 5442 人,多一门数进士(3-5 人),更重要的是宋代江西为华夏文明贡献了一大批大师级人物,如节义文天祥、政治王安石、文学曾巩、史学欧阳修、哲学朱熹、科学张潜、艺术黄庭坚、 还有大著述家周必太,以及一些群体、流派如江西诗派,此外,外籍人士如 1636 年(明崇祯九年),地理学家徐霞客游江右,曾逆禾水西上,游览永新 4 天, 尝 十八滩之险, 赏梅田洞之 胜,观五老峰之奇,另外苏东坡三过江西、岳飞镇守江州、辛弃疾定居上饶,北宋时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任泰和县令时,访高士山儒士尹安仁,与其饮酒作诗,留下了“ 山以高而秀,名因士乃传”的诗句,遂将鸣谷山改为高士山这些都对江西社会和人文演进产生深广的影响真是灿灿群星,辉映华夏!经过长时期对中原文化的消化吸收,江西终于具有和展现其巨大文化创造力,因而有了“ 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 ”的美誉。
高 1.5.2 明代继续江西文化的辉煌,达到顶峰明代所有的故事,无论是风光的故事还是尴尬的故事,都少不了江西人的表演,江西各类文化在明代社会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解晋、汤显祖、宋应星等,3000 名进士,数量全国最多的举人2、江西文化的依存环境俗话说,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 ”,任何文化的发5生与生存都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符合各自特点的文化2.1 江西文化发展的地理位置独特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 年),分 设“ 江南西道” 、“江南东道”和“黔( qian) 中道” ,全省大部分区域属江南西道,故称“ 江西”,又因赣江横穿南北简称“赣” 至此,江西省域框架基本形成区位上,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境内三面环山,东有怀玉山和武夷山,南有九连山、西有罗 霄山脉,而北有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天然屏障,地理相对独立,这也是 历史上江西最终成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天然条件和基础但是,上述东 南西 3 边各条山脉之间的天然隘口和通道,使江西和周边地域得以保持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古代中国长时期仅仅开放广州一地与外部世界通商,而隋代以后大运河将南北水运贯通,运河—长江—赣江—北江—珠江成为国内主要的南北通道,江西一方面向北方可直航京畿,直接受中原文化和中央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这一通道产生了许多著名市镇,兴起许多富有特色的产业,如药都樟树、 瓷都景德镇,促进 了江西经济发展,对江西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2.2 江西物华天宝形成人文积淀江西边缘多山地,中间为丘陵和平原,自古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是江西成为古代最重要的手工业中心省份之一的重要原因江西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竹木输出地,竹木、药材从唐代以来已经是贸易的重要商品,至今江西的森林覆盖率仍然位居全国前列(福建最高);江西成矿条件十分优越,目前已知的6150 多种矿产,其次,瓷土量大质优, 这是江西历史上陶瓷制造特别发达的原因;此外,山脉陡峭险峻,风景秀丽,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或革命志士,人文积淀形成众多名山,如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功山等,形成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省总面积 55.78%的偏酸性红壤适宜林木生长,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 11.99%,占全省耕作面积的 80%以上,多为水稻土,适宜水稻等 农作物种植,素称“鱼米之乡”江西境内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其中 赣江年径流量为鄱阳水系中最大,接近黄河流域年总水量我们吉安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水面为次,号称“ 七山半水两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属于 “自江而南,吉为富州”之地总之,江西地理自成单元,相对封闭,地貌多样,气候多雨湿润,良好的自然条件衍生出独具特点的经济与文化,同时江西文化与不同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从一个所谓“蛮荒之地” 逐步发展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之一。
3、江西文化渊源:中国文化是江西文化的文化母体,江西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研究中国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都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点,那就是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这个主体,而要探求的是中国文化母体内各子系的联系,发现其个性和共性,揭示它们与母体之间的关系,江西文化研究必需定位于中国文化这个母体研究江西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中国整体文化,或者说研究中国的主体文化,因此,不了解江西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实质73.1 江西人口3.1.1 北方移民秦汉以后,江西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中原地区发生的 3 次大的长时期战乱关系密切第一次是两晋之际“ 永嘉之变” 西晋灭亡后,出现匈奴、 鲜卑、氏、羗 等百余年“ 五胡乱华 ”事件,结果北方长期战乱,中国境内南北政权对峙;第二次是唐天宝年间开始发生“安史之乱” ,战火燃遍黄河中下游主要地区,历时 7 年,战后,做大了的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北方长时间的动荡和藩政割据局面;第三次是两宋之际宋金战争,徽宗和钦宗被俘,发生“靖康之耻 ”,南宋和金之间持续战争与对峙三次动乱导致北方居民大规模举族南迁北方居民迁徙的落脚点,总是那些远离战场又便于返回中原的地区,而江西距战场较远,和平稳定,成为 北方移民迁入之地。
第一次动乱以中原士族为主的北方南迁人口不下 90 万,江西距中原较远,接收移民较少,约 1 万户 5 万人口,迁入的北方移民为江西土著户数的 1/5;第二次动乱江西人口大幅增长,除 经济发展富足人口自然增殖原因外,中唐以来避乱的北方移民迁入江西人口比重较大是主要原因,仅唐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年)至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一百年间,人口增加 5 倍余,元和年间(公元 806-820 年),江西户数增长 4 倍,户数占全国比重达 12.37%,增加人口 22-30 万;第三次动乱形成中国古代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结果“宋室南渡(杭州),民从者如 归市”南宋8初年战乱造成江西人口急剧下降,但江西人口的发展趋势和绝对数量全国领先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战争中大量人口死亡或被屠杀,但由于同时北方人口为避赋役迁入,江西人口规模仍然较大,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 1290 年)在册户口 267 万户、1370 万口,占全国人口总数24%以上明清时期,北方人口进入江西实际持续到明清,明清时人口不是直接从北方迁入,而是北方移民后裔从闽粤迁入明初以来,闽粤人口迅速增长,生存压力大,加上倭寇侵扰社会动荡和海禁政策,地广人稀的赣西北和赣南广大地区成为两省流民的“世外桃源” ,于是大量涌入。
我们 吉安府地处赣中平原,土地肥沃,也接纳了两省大量移民,即为客家,而以前迁徙至此的中原移民已成土著历史上庐陵是中原移民向沿海、湖广和四川迁徙的一个重要驿站吉安现在的人口除最早繁衍的原住民外,相当多是北方移民的后代据记载,公元 2 年, 庐陵县人口 19553 人, 这是吉安历史上最早的人口记录;至唐贞观十三年(639 年)人口增至 957256 人,当时这里人丁兴旺,而北方中原腹地人烟凋蔽,形成对比鲜明但是,元末明清,吉安人口下降,导致原因有二:一是战乱,元末永新“ 奴变”和红巾军起 义波及吉安;明末清初的起于安福的 “铲平王”反封运动和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席卷吉安二是迁徙,湖南的湘潭、湘乡地区曾经筹粮支持过陈友谅夺天下,明太祖为报复,对这些地区镇压残酷,明初湖广地区人口锐减 95%,朱元璋不得不在 13859年下令把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广、四川,这样与湘潭、湘乡最邻近的吉安出现了大量的移民潮清朝康乾盛世,吉安人口迅速回升除社会稳定人口自然增长外,区外移民流入垦荒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永新、井冈山、遂川等边远山区,广 东、福建人流为主,形成 “闽广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