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pdf
7页1 答谢中书书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山川/ 之美,古来 / 共谈,高峰 / 入云,清流 / 见底两岸 / 石壁,五色 / 交辉青林 / 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 / 将歇,猿鸟 / 乱鸣;夕日 / 欲颓,沉鳞 / 竞跃实是 / 欲界之仙都自 / 康乐//以来,未复有 / 能与(yú)其奇者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2 重要词句1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 、实是欲界之仙都6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季节)(消散)(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人间的仙境)(复,再;与,参与,指欣赏)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三、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3、交流【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 变化,动静的结合等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3 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4.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了,赋予自然景色以生命力,表现作者对山川心驰神往并完全融入的情感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有何作用?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渲染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五、作业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 记承天寺夜游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预习要求:解决生字词注音;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投影:作者生平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 寝( qǐ n)藻(zǎ o)荇(xì ng)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 / 藻荇交横,盖 / 竹柏影也但/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月色入户:(门)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相与:共同、一起但:连词,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遂盖但于是原来只,只是5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1.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4) 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多媒体显示: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明确: A.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B.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C.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D.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6 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板书设计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2.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3.作业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描绘 —— 庭中月色追求 —— 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人生观贬官谪居长相思 [白居易 ]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西江月 [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 夜 思李 白7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 中考链接 (1) 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 透明的特点) (2)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 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 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 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 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 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 (6) 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 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 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 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 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