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doc
8页广府语言与古代岭南文学 一、粤语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粤语内部又分为好几种地方话和次方言广东境内有广府话、四邑话、高阳话、吴化话、连山话等,广西境内有梧州话、南宁话、钦州话、玉林话等这些次方言有的比较接近,彼此可以交际,如广府话与梧州话、南宁话;也有些差别较大,彼难以交际,如四邑话与玉林话次方言的产生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彼此相对隔绝而逐渐形成的,今天交通发达,更重要的是广播电视媒体发达,而广东和港澳的媒体基本上都是使用粤语,这就促进了广州话的传播,促使其他次方言向广州话靠拢布在广州及其附近几个县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的广府话是粤语的主体,而广州话是粤语公认的标准语也有人认为香港粤语应作为第二个标准语但总的说来,广州话与香港话的差别甚小,而且随着穗港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和香港文化对广东地区的强烈影响,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变小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和其他方言一样,它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总的说来,粤语和民族共同与之间相同成分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
但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粤语也形成不同于共同语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掌握粤语是有一定帮助的第一、它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又如声调,粤语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此外,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这些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但粤语并没有跟上北方方言的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在语法方面,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修饰成分后置,“公鸡”说成“鸡公”,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第二、粤语保留不少古代“南越”族语言的底层成分古代汉人与土著杂居和对土著的逐渐的同化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古越语”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这些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第三、粤语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给英国,广东被迫设立通商口岸,在与外国长期的接触中,粤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其中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更多,而且也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
这些外来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巴士”,普通话中说“公共汽车”,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第四、粤语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也形成了粤语的特点二、岭南文学(一)概况据《广东文征》所辑录,自汉至清,广东有文传世的作家达712人,又历代诗词名家辈出,历朝史志典籍多有著录汉赵佗封南越王,现有《报文帝书》两篇传世,可视为岭南文章的起始汉章帝时,番禺人杨孚(50—150年)著《异物志》,至今尚存,实为粤人最古的著作书中多韵语,可视同四言诗,故屈大均谓广东诗作,始于杨孚两晋六朝,广东诗人有冯融(高州人)、侯安都(曲江人)、刘删(南海人)等,但作品多已散佚,唯刘删尚存诗9首张九龄(673—740年)是唐代最杰出的岭南诗人他是韶州曲江人,著有《曲江集》20卷,今存诗200余首,诗风清淡,创为“清淡派”《广东文征》录其文38篇,其中《白羽扇赋》、《荔枝赋》等小赋极富文采其从子张随亦好作赋,有《无弦琴赋》等多篇,皆清朗可诵但若以张九龄为岭南文章的开先,则承继者实为刘轲刘轲(约835年前后在世),字希仁,曲江人,唐元和末年进士,累迁侍御史,著书甚多,有《三传指要》、《帝王历数歌》等,今皆不传,唯《新唐书》录有文1卷,共10余篇,后人编为《刘希仁文集》。
其文为韩愈流亚,文意精邃,一时与韩柳齐名晚唐诗人又有邵谒和陈陶邵谒,翁源人,《全唐诗》录其诗1卷,他的诗讥讽时事,有较高的思想性陈陶,岭南人,《全唐诗》录其诗2卷他的诗想象奇特,含蓄有味,在晚唐诗中独树一帜宋初,古成之,河源人,五代末年,曾结庐罗浮山,雅意林壑,人以为仙其文饮誉四方,尤工于诗,今有《汤泉记》一文传世,而诗集3卷已佚余靖(1000—1064一年)字安道,血江人,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武溪集》20卷他的诗骨格清苍、幽深劲峭,有骚雅遗音,文亦深婉,如《两岩石室记》、《涌泉亭记》等甚有文学意味又宋人李昴英(1201—1257年),字俊明,号文溪,番禺人,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晚年归隐,著有《文溪集》20卷其文质实简劲,骨力遒健,有刚直之气,一如其人此外,宋人李严、刘允、崔与之、袁玩、张镇孙、赵必王象、陈纪、赵善璙、李春叟、马南宝、何文季、李鼎等均有诗作传世元朝罗蒙正,新会人,名重一时,著有《希吕集》《粤东诗海》称其诗“圭臬盛唐,元气浑然,调高字响”,实开南园诸子一派诗风元代黎贞,亦新会人,有诗稿7卷及杂文4卷等黎贞是元朝遗老,重节义,声闻甚著陈献章谓“吾邑以文行诲后进,百余年来,秫坡先生一人而已”,并推他为江门倡道之先声。
到了明代,广东文学有很大发展,《广东文征》辑有文章300余家孙蒉(1338—1394年),字仲衍,南海人,工诗,有“岭南诗宗”之誉他与黄哲、王佐、李德、赵介等组织诗社,世称“南园前五先生”,蒉为其首王佐(?一1375年),临高人,著有《鸡肋集》已佚今存诗仅10余首,其诗文皆有和平正大之音,一时曾与陈白沙齐名,很受海南人民的景仰陈献章(1428—1500年),新会白沙里人,人称白沙先生著有《白沙集》9卷所为诗文,格调高妙,文辞秀美,富于理趣,时人推为“吾粤大家”他又工书画、善画梅晚年累荐不起,专意学问丘溶(1418—1495年),字仲深,琼山人,著有《琼台会稿》24卷,其诗法度严谨,风格典雅清丽,但亦有过于锤炼之嫌黄佐(1490—1566年),香山人,是一位博通古今文献的大作家著述宏富,有《泰泉集》10卷,《广东通志》70卷,《广州人物传》24卷等其为学以博约为宗,诗风奇雄,境界开阔,给明代广东诗人很大的影响,稍后的“南园后五先生”多出其门下,时人以“粤中昌黎”视之南园后五子”是指欧大任、黎民表、梁有誉、吴旦、李时行5个人欧大任(1511—1595年),顺德人,著有《虞部集》22卷当时很负重名,集中佳多作自抒胸臆,但当时受文坛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影响,亦多摹拟古人的作品。
黎民表(1515—1581年),从化人,有《瑶石山人稿》16卷,诗名远播中原他的近体诗写得清劲深远,颇得其师黄佐的神髓梁有誉(1521—1556年),顺德人,也是黄佐的学生,是明代“后七子”之一,著有《比部集》其近体诗亦清新婉美,但亦受到复古诗风习染明代湛若水(1—466—1560年)是陈献章的学生,增城人,晚年在西樵山筑舍讲学,著述宏富,有《湛甘泉集》此外,有欧大相(高明人)、伦文叙(南海人)、方献夫(南海人)、霍韬(南海人)、张潮(增城人)等,皆有作品传世明末诗人黎遂球(1602—1646年),番禺人,著有《莲须阁集》6卷,其诗格调高华骏爽,艺术性较高陈邦彦(1603—1647年),顺德人,著有《雪声堂诗文集》,在明清之际影响颇大,他的诗老健多感,一时无两邝露(1604—1650年),南海人,著有《赤雅》一书并诗集《峤雅》2卷,其诗意境深邃,辞采华美,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屈大均(1630—1696)番禺人,著有《广东新语》及《翁山诗外》、《道援堂集》、《翁山诗略》等3种诗集屈大均目睹明末社会变乱,诗多表现民生疾苦,慷慨郁勃,属明代诗坛第一流的作品时人有“未出梅关名已香”的赞誉陈恭尹(1631一1700年),顺德人,著有《独漉堂集》,他的诗感时伤世,郁勃沉雄。
梁佩兰(1629—1705年),南海人,著有《六莹堂集》专力为诗,早年诗作反映社会苦难,后多旅游酬唱之作,艺术成就都比较高清初,屈大均作《广东新语》,是记述岭南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书中寓讽于述,指陈时弊,亦多有文学意味雍正年间(1723—1735年),范端昂(三水人)辑撰《粤中见闻》,取材广泛,举凡广东人物山川、民情风俗,无不涉及,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文学色彩的笔记散文作品,文笔洒脱,饶有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清代继承历代岭南优秀诗人而起的大家,是冯敏昌、黎简和宋湘冯敏昌(1747—1806年),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间进士,人称鱼山先生,著有《小罗浮草堂诗集》他的诗独具“悱恻之情,旷逸之抱”,是乾嘉间“造诣特高”的岭南诗人黎简(1747—1799年),顺德人,著有《五百四峰堂诗抄》,存诗量大,约2000首他的诗曲折幽深,刻意求新,人称为“奇士”宋湘(1757—1826年),梅县人,嘉庆四年进士《清史稿·列传》云:“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著有《红杏山房集》他的诗雄浑洒脱,明白流畅,实开晚清“诗界革命”的先河谭敬昭(1774一1830年),阳春人,嘉庆二年进士,著有《听云楼诗草》,诗风自然,“以超妙胜”,但多摹拟之作。
黄培芳(1779—1859年),香山人,著有《岭海楼诗勋》、《香山诗话》等其诗格调高浑,味出自然张维屏(1780—1859年),番禺人,著有《松心诗文集》他早年诗作同情人民疾苦,晚年目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暴行,有一些反侵略之作,格调高昂嘉庆道光年间,他是广东诗坛的领袖人物,一时诗人,多游其门招子庸(1786—1847年),南海人,著有《粤讴》4卷,是用广州方言写的拟民歌集陈澧(1810—1880年),番禺人,著有《东塾集》及《忆江南馆词》,其诗词粹雅清高,卓然大家风范此外,鸦片战争前后,梁廷楠(顺德人)、黄子高(番禺人)、谭莹(南海人)、梁廷桂(茂名人)、汪兆铨(番禺人)、叶衍兰(番禺人)、梁鼎芬(番禺人)等均有诗作或文集传世二)竹枝词竹枝词也叫竹枝曲、竹枝歌、竹歌最早的竹枝词出自唐代刘禹锡,后人将这种歌咏地方风俗及男女之请的格律要求比较宽松的七言绝句称为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岭南地区的竹枝词,撰制者有两类人:一是岭南本土人士,一是外地入粤的名人唐代皇甫松写有六首“二句体”竹枝词,其中“槟榔花发鹧鸪肥,雄飞烟瘴雌亦飞”及“木棉花尽荔枝垂,千花万花待郎归”两首,均写南方特有的风物,大概可算是岭南地区最早出现的竹枝词了。
此后,南宋杨万里的《峡山寺(即今清远飞来寺)竹枝词》、明代宋征璧的《潮州竹枝词》、清代王士祯的《广州竹枝》、彭孙遹的《岭南竹枝词》、杭世骏的《珠江竹枝词》、李调元的《南海竹枝词》、李文藻的《广州竹枝词》、杏岑果尔敏的《广州土俗竹枝词》等,写岭南地区地方风物、男女爱情、风景名胜、生活时尚,都很能抓住特点,写出岭南的地方特色如王士祯的“梅花已近小春开,朱槿红桃次第催杏子枇杷都上市,玉盘三月有杨梅”,写岭南春天的花果品种繁多又如彭孙遹的“妾家溪口小回塘,茅屋藤扉蛎粉墙记取榕荫最深处,闲时来过吃槟榔”,写出南方人烧蚌壳灰刷墙的习俗,也写出槟榔这种南方特有之果再如李调元的“谁家心抱喜筵开,迎得花公结彩来不识疍歌定谁胜,隔帘催唤打糖梅”写南方嫁娶之事粤人称“新娘”为“心抱”疍歌”又称“咸水歌”、“木鱼歌”,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广州方言区域的民间演唱形式北人南来,对此种歌特有感受,故王士祯亦有“疍船争唱木鱼歌”之句岭南远离中原,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从外省入粤的人士,一过五岭,便有新鲜之感,反映在竹枝词中,就很能写出岭南的地方特色与外地入粤人士相比,土生土长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