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党学概论复习题.pdf
11页1 《政党学概论》复习提纲1、 政党的产生条件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确立,是政党产生的经济前提2、社会分化及各阶级、阶层和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政党产生的政治前提3、资产阶级的民主、 自由、平等观念是政党产生的思想前提2、 西方政党的发展史上的组织类型变迁组织类型考察:干部党、群众党、全方位党和卡特尔党产生于 18世纪末 19世纪初的干部党是一种与当时的前现代的政治制度条件(有限的选举权) 和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化初期) 相一致的前现代的政党组织形态19 世纪中后期,经济上,工业化在欧洲各国迅速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逐渐暴露,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政治上,在人民群众的强烈推动下, 选举权日益扩大和普及, 选民数量剧增, 通过个人关系来指导选民的投票决定已无可能, 必须依靠政党组织在相对成熟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下,一种现代政党模式——“群众党”便应运而生20 世纪 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打破了以资本和劳动的对立为基础的社会分化,传统的社会集团的集体认同不断减弱,传统的阶级对立日益缓和, 普通选民的投票倾向不再简单地取决于人们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归属, 政党力图制定出吸引大多数甚至全体选民的政策纲领,而不仅仅是代表某一特定阶级或者阶层,就产生了全方位党20 世纪 90年代,美国学者理查德·卡茨和彼得·梅尔提出,主张从政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全新视角对政党的模式作出新的界定,卡特尔政党的概念就此提出。
3、 冷战后欧洲共产党的总体特征第一,在意识形态方面,欧洲共产党出现了右倾现象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2 专政到认同议会民主制; 从马列主义到超越马克思, 思想多元化;淡化制度替代,强调共产主义的伦理性, 即与个人自由、 尊严和权利相一致的理想社会;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到代表全体劳动者利益的党第二,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提出建立“新型共产党”放弃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强调党内的民主原则和开放原则,以表现共产党人的“多样性”第三,在政治策略上对党的联盟政策进行变革改变过去僵化的战略, 提倡建立新的、建设性的左翼联盟第四,在政治影响上, 共产党在选举得票率、 党员人数和外围组织的各个方面迅速衰退,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随之下降, 后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不再能稳居左翼第二大党的地位4、 绿党崛起的背景、意识形态内容和组织特点1、意识形态:生态可持续、基层民主、社会正义、世界和平2、组织特点: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结构;自下而上的基层授权;集体领导制度;干部的轮换和任期制5、 极右翼政党崛起的背景、意识形态内容和组织特点1、极端意识形态: 大都以民族主义为其核心价值观,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和排外主义2、 组织特点:把高度集中的组织结构与个性化和富有魅力的领袖结合在一起,依靠现代传媒手段在短期内获得大批拥护者。
非主流政党(绿党、极右翼政党)崛起的背景:(1)主流政党在理论空间和政策领域中为非主流政党留出了政治真空2)主流政党的表现不佳为非主流政党提供了机会3)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构成了非主流政党崛起的外部条件6、 西方学者开展政党研究的基本方法三个领域: 1.选民中的政党 2.政府中的政党 3.作为组织的政党两条路径: 1.结构路径 2.功能路径7、 国外政党的研究情况一、早期研究( 20 世纪以前):从派别到政党博林布鲁克( 1678-1751)区分了党派与宗派:“党派的统治 ,, 肯定总会以3 宗派的政府而结束 ,, 党派是政治罪恶,而宗派则是所有党派中最坏的一个”爱德蒙 ?柏克(1729-1797) : “人们结为政党,是为了依据他们共同认可的某一原则,同心协力,以推进国家的利益” 二、专门研究的出现和细化:对政党的态度:从批判到肯定对政党进行考察的领域:政党作为组织的特点及其后果1、奥斯特洛果尔斯基《民主与政党组织》(1902 年)阐述英国和美国政党组织的起因和效果在承认政党是英美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的同时,着重指出了政党政治的弊端2、罗伯特 ?米歇尔斯: 《 寡头统治铁律》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受委托者对于委托者、 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
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3、谢茨施耐德:民众如何能够实现对政府的控制?(1)肯定政党构成了民主制度的核心( 2)必须建立责任政党政府三、广泛、深入研究阶段:对政党进行正面的、广泛、深入而且细化的研究1、迪维尔热:1951 年,法国学者迪维尔热的《政党概论:现代民主国家中的政党及其活动》,被誉为政党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2、 西摩 ?马丁 ?李普塞特(1922-2006 ) :政党就是社会分裂结构在政治上的反映,政党体制与社会分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乔万尼 ?萨托利: 《政党与政党体制》(1976) :开放的、多元的现代社会需要政党 四、20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政党学说的最新发展:爱泼斯坦的政党学说、冯?贝梅的政党学说、卡茨和梅尔的政党学说、布隆戴尔的政党学说8、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理论1、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任何政党都是阶级的一部分, 都是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并为这个阶级服务的,是该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政治领导者 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超阶级的政党和全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把工人阶级和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以保持党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中国4 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领导国家政权,而且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组织、指挥和引导的责任2、思想建党论:“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 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77 页) 1929 年 12 月 28 日至 30 日,中共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简称《古田会议决议》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的产生3、中共的制度建党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 333 页4、中共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从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开始,党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如何在新世纪新阶段新挑战中加强执政党建设;难点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反映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明确提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深化了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首次界定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首次概括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确立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任务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9、政党的概念爱德蒙?柏克( 1729-1797) : “人们结为政党,是为了依据他们共同认可的某一原则,同心协力,以推进国家的利益” 一个政党是其成员打算一致行动以便在竞选斗争中取得政权的团体——约瑟夫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 413 页5 “政党是被官方认定在选举中提出候选人、并能够通过选举把候选人安置到公共职位上去的政治集团 ”——乔万尼 ?萨托利“共产党人最近的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势必变成政治斗争 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 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列宁,《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 58 页政党就是一种社会, 是一种政治的社会 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党是阶级的组织——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 335页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 阶层或集团的利益, 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高放,《中国大百科全书 ?政治学》,第 351 页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 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 209-210 页“政党是一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以争取民众或控制政府的活动为手段,以谋促进国家利益实现共同理想的有目标、有纪律的政治团体——周淑真: 《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 6 页政党就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燕继荣: 《现代政治分析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 210 页。
10、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政党具有双重性格或性质 也就是说, 政党是把一端架在社会, 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政党的阶级(阶层)性: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政党的组织性:“现代政党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其内部结构上”11、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区别首先,政党与利益集团最大的不同就是政党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行使和维持6 政权,而利益集团的目的只是在于影响政府的个别决策其次,政党的组织规模和社会基础要大于利益集团12、列宁建党原则(1)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 党是由这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是先锋队 (2)党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3)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4)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5)党必须按照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 (6)党内必须有全党共同遵守的纪律13、概括政党的分类方法一、阶级标准: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中间阶级政党、农民阶级政党二、其它利益标准:种族、民族;地域;语言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使命型政党、实用主义政党或掮客型政党四、与政治体制和政权的关系:分为体制内政党和反体制政党(革命党)其中,体制内政党包括执政党 (狭义的支持性政党) 和在野党, 在野党又包括支持性政党(广义的)和反对党。
五、政党活动的目的 : 根据沃林尼兹分类法分为职位取向型政党、选票取向型政党、政策取向型政党六、依据政党的产生途径: “内生党”、 “外生党”七、依据政党吸收党员的方式:直接结构政党:由个人党员组成的政党间接结构政党:拥有集体党员的政党八、依据政党的组织形态:干部党、群众党、全方位党、卡特尔党14、政党选择“冻结”论“在普选权实现前形成并参与第一次普遍竞争的政党,成功地与它们的选民建立了联盟这些组合及其由此产生的政党体制被证明是永久性的15、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之间的关系政党的阶级基础即党的阶级性, 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也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特征 政党的群众基础即党的群众性, 是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之间的关系:7 (1)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内在统一,共同构成了政党革命或执政的社会基础 党的阶级基础是获得广泛群众基础的前提,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则是巩固阶级基础的重要保证一般而言,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越是雄厚广泛,政党的力量也就越强大2)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不可相互替代如果只注重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