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通志总序.ppt

62页
  • 卖家[上传人]:lcm****801
  • 文档编号:54310544
  • 上传时间:2018-09-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70MB
  • / 6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作者介绍,关于通志,正文翻译,本讲结束,一、作者简介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兴化县(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根据《宋史·郑樵传》,他“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居夹漈山(莆田县西北的西岩),谢绝人事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 郑樵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等都有研究他在夹漈山著作、讲学二十年,人称夹漈先生他的代表作是《通志》,在《通志》中他提出“广博”和“会通”的重要理论,尊崇通史而贬抑断代史郑樵终身未任高官显职,但著述极多,自称“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 二、关于《通志》《通志》依照郑樵初意,原拟称为《通史》,意思是会通诸史,总辑一书所谓“会通”,他自己的解释是:“天下之理,不可以不通史家据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书而修,不能会天下之书;散落人间,靡所底定,安得谓成书!”所谓“总辑一书”,就是“集天下之书为一书”,即认为著史不仅要通,而且要博,通史要旁通一切“天下之大学术”因此,郑樵特别推崇《史记》,说它能会通古今,使人们了解历代王朝的因革道理;而贬抑《汉书》以后的断代史书,斥责为失去会通之道《通志》的编写,目的就在于矫正断代为史之弊,恢复史迁良法。

      今天看来,广博和会通之义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就《通志》一书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博和通所谓“博”,乃就书本知识来说,并非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高度去立论;所谓“通”,也仅仅是打破了各史籍的断代时限,聚合为一书,而未能以各史籍提供的素材,熔铸为一部完整的新书《通志》分为200卷,计“本纪”18卷,“世家”3卷,“列传”10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世谱”、“年谱”4卷,“二十略”52卷所叙时间断限,各部分稍有参差,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通志》的体例,除“纪”、“传”和以前纪传体史书相同外,“谱”即“表”,“略”即“志”;“世家”仿《史记》,“载记”仿《晋书》《通志》的文字大多沿袭旧史,稍加节略书中用力最深,郑樵最引以为自负的,是“二十略”他在《自序》里说“二十略”包罗了“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并说:“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还是本于前人论著,为“汉、唐诸儒所得而闻”;至于“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谥”、“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十五略,,则系首创,为“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

      但就十五略来讲,也不完全是创作,因为叙述前代史实和典章制度必有所本,自不能不以前人著述为依据二十略中较为可取者如下:“氏族略”区分姓氏的32类由来;“艺文略”区分图书为12类,著录了所知之书;“校雠略”论整理和著录图书的方法,指出不仅著录有者,更应著录无者,以便明其流变;,“图谱略”指出图表的重要性;“金石略”著录了历代的钟鼎碑刻;“灾祥略”驳斥五行灾异之说,称之为欺天欺人的妖妄之学后人对《通志》的评价,意见不太一致,褒贬不一《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认为:“迹其精华,惟二十略;而穿凿挂漏,均所未免章学诚认为:“郑氏《通志》,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代不能出其规范今天看来,郑樵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他认为历史是“实学”,应当讲究“覈(同“核”)实之法”,绝不可空谈义理,或者玩弄辞藻应该说,郑樵以一人之力,撰写卷帙如此浩繁的著作,确非易事在“二十略”中,他注意到了以往被忽略的文化史总体而言,《通志》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仍不失为一部史学巨著正文翻译河流的走向各不相同,但最终必定会聚大海,中华大地就没有水灾的威胁;城市(国,指古代的小国,往往以一个城市作为构成主体)通往外界的道路不一,但最终必定汇通到中原各国(诸夏,中原各国),极远的地方(八荒,泛指古代中原周边荒远的地方)就没有堵塞(壅,堵塞)停滞(滞,停滞)的烦恼,(指中原以外的各国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会脱离不文明的状态,这是一种古代知识阶层的“华夏族文化中心论”):会通的意旨真可谓伟大!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书,写字;契,刻字),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子因为自己是天生的圣人(天纵,天之所使),总括《诗》、《书》、《礼》、《乐》,汇入《春秋》中,能一统(同,使动用法,使……相同)天下的文化;,贯通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精华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能够穷究古今变化的规律(极,极点,此处作为动词,穷究)。

      所以,孔子的体系发扬光大,古人、来者都无法企及孔子逝世以后(没,死亡),各种流派的思想家大量涌现,纷纷效法《论语》,用虚浮不实的语言著书立说(《论语》是孔子弟子汇编的孔子语录),,对于各代的真实历史却没有记载(纪,记载;系,悬挂,引申为记载)等到西汉的建元、元封年间,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相继登上史学的舞台 段落大意:强调“会通”的重要意义,回顾从孔子开创的“会通”传统司马迁家族世代管理图书古籍,擅长写作史书,因而能够向上考察孔子的旨意,汇总《诗经》、《尚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内容,通贯黄帝、尧、舜时代,一直到秦、汉,写成一部著作(勒,用刀刻甲骨文和金文时代书写文字用刀刻,此处引申为写作),一共分为五种体裁:“本纪”记载重大历史发展线索,,“世家”记录诸侯的活动,“表”用来标明重要的时事和人物, “书”记载同类的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传”记录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史记》问世后,后代的史官不能变更《史记》的写作方法,读书人不能不阅读参考《史记》六经(《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春秋》)以后,只有《史记》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所以说“周公逝世五百年后有孔子出生,孔子逝世五百年后将有冠绝古今的史学巨著产生!”这样看来,司马迁自我评价的内容已经很高了(自待,自我评价)。

      段落大意:总结司马迁“会通”史学的特点及其巨大影响,同时指出司马迁具有很高的自我期待然而,鸿篇巨制必须要在内容广博和语言典雅方面下功夫,要读尽所有的书籍,才不会有遗憾和悔恨段落大意:指出史学巨著不仅内容要广博、语言要典雅,而且要全面搜集资料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刚刚废除了私人不得藏书的法令(汉惠帝四年,废除了秦始皇规定的私人不得藏书的法令),获取书籍的渠道还不畅通,整整三千年(亘,横贯)的史书数量众多,但司马迁仅仅局限于七、八本史书,所以他深深感到遗憾的是《史记》的内容不够广博凡是撰写著作的人,虽然使用前人的书,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春秋左氏传》的作者是楚国人,公羊高是齐国人,两个人都见多识广,收集的资料很丰富,而他们的著作分别采用了楚地与齐地的语言《史记》全书都使用旧有记载,间杂(间,间杂)俗语,确实是因为资料的搜集不完备(摭,摘取备,完备),写作时间紧张(惶,空闲),,所以司马迁说:“我不敢毁坏先人的成果,于是记载旧事,整理先人流传下来的传说,不能称为创作刘知几也嘲笑司马迁使用了很多旧有记载,时时插入芜杂的内容所以司马迁深深遗憾的是《史记》语言的典雅不够段落大意:指出《史记》因为资料来源有限,内容的广博不足;因为使用俗语和加入芜杂的内容,语言也不够典雅。

      今天看来,第一点是一种偏见;而第二点也和主流认识有很大不同大概开创基业的人不能免除草率,完全适逢(属,副词,适逢)后继者为他们改进晋国的《乘》,楚国的《檮杌》,鲁国的《春秋》实质都是一样的(皆为编年体史书)《乘》和《檮杌》没有进行完善后继的人,所以这两种史书没有流传下来而《春秋》先有孔子进行删定整理,后有左氏作传,所以《春秋》能够永垂不朽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史实记载,怎么可能流传下来呢?段落大意:以《乘》、《檮杌》和《春秋》为例,说明一种史书体裁能否流传,依靠是否有后继者进行整理和改进从《春秋》以后,只有司马迁擅长把握编写史书的规则和体例;但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班固没有史学才干,于是抛弃了“会通”的意旨,纪传体通史从此衰落了!班固是轻浮奢华的人,不学无术,专门抄袭他人的成果汉章帝问他如何改进礼制,他却回答说在京城的儒生一定能提出解决方案假如皇帝左右的大臣都是这样,那么设置顾问官有什么意义呢?,到了儒生们在白虎观会议上各自陈述见解的时候,班固只得剽窃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敷衍塞责假如皇帝左右的大臣都是这样,那么上奏的方案有什么意义呢?汉章帝知道班固浅薄无学问,所以告诉窦宪:“您喜爱班固,却忽视崔駰,这就好比‘叶公好龙’。

      班固在当时已经被给予不佳的评价,这样的人,会写出什么好作品呢?,《史记》的功劳在于十表,就好比穿衣裳必须佩带帽子,树木都有根、水都有源一样,表是不能缺少的;班固不懂得领会司马迁的深意,偏离正道,强行给古今的历史人物划分等级并且说西汉继承尧的正统,自然应当继承尧的功业,指责司马迁作《史记》时竟然把刘邦和秦始皇、项羽并列(《史记》卷六、七、八分别为《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这纯属没有根据的说法因为班固把西汉单独划分出来写断代史,使得前朝后代的历史不能因袭(周、秦是前后相继的朝代,是形象的事例),古今的历史也被分隔开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凡是汉武帝以前的记载,班固统统从《史记》抄袭,却不觉得耻辱;从汉昭帝到汉平帝,一共六代君主,也借助于贾逵和刘歆的著作,仍然恬不知耻何况还有班昭帮助续写“表”和“天文志”,,王充《论衡》卷13《别通篇(第三十八)》:“或曰:“通人之官,兰台令史,职校书定字,比夫太史、太柷,职在文书,无典民之用,不可施设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委积不泄,大用於世这则材料表明班固、贾逵、杨终、傅毅因担任兰台官职而获得重用,并参与修史兰台令史”也因此在后世成为史官的代名词。

      太史,三代为史官及历官之长,汉及汉前,史官与历官不分太柷即太祝,掌祝辞祈祷之事,秦汉有太祝令丞班固等人本来只是“职校书定字”,代表官方从事图书整理和文字法定化,但被委以重任,参与修史如班固奉诏撰写《汉书》另据《后汉书》卷36《贾逵传》,贾逵“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后因在经学方面的成就被推崇经学的汉章帝重用,,贾逵主讲的《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被官方认可,“遂行于世”后“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班固、贾逵、傅毅都参与修史据《后汉书》卷14《北海靖王兴传》:“临邑侯(刘)复好学,能文章永平中,每有讲学事,辄令复典掌焉与班固、贾逵共述汉史,傅毅等皆宗事之《后汉书》卷80《文苑列传上》:“建初中,肃宗(章帝)博召文学之士,以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 ……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复请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又《后汉书》卷48《杨终传》:“显宗(明帝)时,征诣兰台,拜校书郎……乃得与于白虎观焉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班固自己所写的部分微乎其微(希,同“稀”)!全部(往往,处处)出自于班固心血的,只有《古今人表》,别人绝不会做出这样荒谬的事情。

      班固之后的学者们合作编写史书,因意见杂陈,年久而无功(有谚语:“作舍道旁,三年不成抄袭别人的成果,自欺欺人(窃钟掩耳,意义同于“掩耳盗铃”);都是因为班固首开恶例班固有这样的品行(事业,此指道德行为),后来的史家疯狂地效法班固,怎么能知道班固学术水平的高低!司马迁和班固相比,就如同龙和猪的区别,真想不到各位史学家却抛弃了《史记》的模式而采用《汉书》的模式,刘知几一帮人推崇班固而贬抑司马迁!,段落大意:对班固的人品、学问,对《汉书》的内容、体例进行尖锐批评,彻底否定班固作为史家、《汉书》作为史书的价值,也顺带对刘知几进行批评 最善于学习司马迁的人,当数班彪(3-54,东汉史学家,班固的父亲,作《史记后传》65篇)班彪续写《史记》,从汉武帝写到东汉;他打算让后人继承自己的事业,就像自己继承司马迁的事业一样,所以续写的内容既没有衍文(书中因抄写、排版错误而多出的文字),内容也没有间断(绝绪,丝的中断,此指事业中断);续写的内容和《史记》衔接得很好,好像一个人所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