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长江探究河流地貌.docx
5页寻访长江一探究河流地貌【设计意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中国河流》这节内容,在高二再上河流的相关知识时,为了避免简单重 复,提高学习兴趣,本节课选择以长江为案例,结合学生实际,以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为主线,边复习、 边拓展,并简要介绍长江沿线的美景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掌握河流地貌的基础知识,但对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三角洲的形成条件等具体知识 比较陌生,需要结合案例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学习目标】1. 分析长江沿岸地貌特征,学生探究并掌握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案例展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学习重点】1. 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2.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学习难点】1•河流转弯时,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话说长江》主题曲“长江之歌” ,PPT展示长江沿线的各种地貌-引出本节课内容第一部分: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PPT展示河流侵蚀作用三个方向-引导学生观察侵蚀的方向及对河床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河谷地貌的三种侵蚀作用形式:作用形式概念对地貌的影响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第二部分: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长江三峡组文字资料:材料一:三峡西起重庆市的奉节县,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长205千米。
自西向东主 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 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因位于长江干流三峡河段而得名,坝址位于西陵峡中的三斗坪镇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水电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 长江三峡河谷的形态有什么特点? (“V”型,深而浅)2. 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水流湍急,能量集中,对河谷的下蚀作用明显,使河谷不断加深)3. 试分析三峡大坝选址的有利区位条件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峡谷处,工程量小教师拓展)河流水能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第二组:荆江组文字资料:荆江河段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公里,而直线距离只有185公里长,河流弯曲程度世界罕见,素有“九曲回肠”之称1. 荆江段河谷的形态有什么特点? (“U”型,宽而浅)2. 荆江段河谷形成的原因?(河流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教师拓展)区别平直河道和弯曲河道的堆积与侵蚀作用 第三组:长江三角洲组河流携带泥沙到达入海口时,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在河口堆积。
2.分析为什么长江河口形成三角洲而刚果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教师总结)1•沙源的多少(植被、地形坡度等)2.沉积条件3.海水的搬运和侵蚀作用(教师点拨)请学生简单回顾一下另外两种河流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归纳总结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发育 阶段主要侵蚀方式河谷形态特征初期以向下蚀和向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V”型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拓宽, 河道变弯成熟期侧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2.河流堆积地貌典型地貌分布形成冲积扇山前水流流出 时,地第趋缓,流速 ,河流搬运物质在 沉积河漫滩及冲积 平原中下游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多个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入海口河流携带泥沙到达 时,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在河口堆积第四部分:学以致用1.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 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一一圣贝内 泽断桥(图7右照片)。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桥梁修建在河流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流的冲蚀剧烈;(5分)左岸为凸岸,河水 浅、流速缓,对桥的冲蚀作用较弱(5分)图4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3题2.该沙丘位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