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ji****72
  • 文档编号:45717206
  • 上传时间:2018-06-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57.4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翻译中的“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陈道明摘要本文讨论了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对等”应是译文和原文在三种言语行为上的对等“等效”即“效果对等”也应是“效”与“果”,即言外之力和言后之果,皆“对等”由于“功能对等”把目标预设得太高,跟“信、达、推”一样都是翻译的上限标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信”和“顺”澳准确和通顺的矛质从一些已被广泛接受的词语的固定译法看,当找不到真正的“对等”译法“部分功能对等”和“功能相似”的下限标准能对等等效翻译部分功能对等功能相似呻吟玩叽阁“闪’, ,,“‘”” 碑几,’’‘咖‘’”,吻“『‘,’’‘,”,加叫⋯舞玩”·’,“,,”’“‘,·’洲曲元哪由罗‘抚月加功”七片川理严娜,,,,哪一,,田“,,,‘’,,”,,,,,”留州时月允加奈达博士在年出版的《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 如阅和动态对等后来他又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几一一该“对等”理论在我国译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本来,奈 达 的“对等”理 论 与 严复 的“信、达、雅”标准并没有质的区别首先,他们都非常重视接受者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要求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信、达、雅”时将“信”摆在首位,但又明确指出“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并认为“译者将 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 自备”也就是说,他的“信、达、雅”原则要求译者用接受者所易于接受的通顺晓畅的语言忠实地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译文读者其次,“对等”和“信达雅”都是翻译标准 的上限,正如金限先生所说,“不论是‘信达雅’或是‘等值’或是‘神似’,指的都是理想的目标”金限,然而,奈达理论的推崇者们至少认为“对等”原则在以下两个方面优于“信达雅”标准一“对等”理论比“信达雅”原则更明确、更具科学性二“动态对等”概念对“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金隆,巧使准确和通顺“不是鱼和熊掌”,“二者必须兼而有之”金限,本文拟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是如何理解“对等”理论二是“功能对等”作为翻译的上限标准,是否还应有些与之相 对 应 的一限标 准,如“部分 功 能 对 等”或“功 能相似”允如一、“对等”与“等效”金限先生在《等效翻译探讨》一书中认为,“对等是一个科学描述性的概念,比文艺派喜欢用 的‘忠 实’、‘信’客观一些‘对等’不涉及译者的态度,概念比较明确一些”。

      金阻,严复“实际上已经意识到等效 问题然而他没有把这点意识发展成为明确 的指导原则,理论上形成一个漏洞⋯ ⋯”金阻,劳陇先生也认为,“严复的‘信、达、雅’说,实际上并没有构成完整的翻译理论他老先生当日写《例言》那篇文章,也并不有志为翻译理论家,他只是根据他翻译《天演论》的经验,谈谈 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已”奈达博士似乎比严老先生就要 高明一些,或者说,明确一些了劳陇,总之,许多推崇“功能对等”理论 的学者都认为它比“信、达、雅”更 明确、更科学然而,这一“明确”、“科学”的概念到底要求如何“对等”,怎么检验对等不对等对此,我国译学界尚存在着许多疑问和争论现在许多学者将奈达 的译成“等值”,并认为他是最受人注意的西方等值论 学者然 而,“何 为 值”“什么叫等值”译学界许 多人都提出了疑 问董史良先生认为“在 自然科学中译为‘等值’,是指‘量值’或‘效应’大小方面 的‘等’在某些学科 中也就只译 为‘类’‘代’而己西方人把它应用到翻译中,传入我国后不知怎的译为‘等值’于是就有人便在‘等值’上做 文章⋯ ⋯在翻译 中就存在‘不可译’的现象这 其 中何 曾有那么多的‘等值’可言”董 史 良,由此可见,译学界对“等值”这一译法或提法是存有异议的。

      至 于“等效翻译”,则是金限先生的提法金限先生在《等效翻译探讨》一书中对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作了充分肯定,但又对奈达的一些说法提出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等效”概念“⋯ ⋯奈达谈信息和接受者之间的关 系 时,有 时提 译 文对接受者的作用,有时提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并不加 以区别,其它理论家也有类似情况,可是奈达还进一步突出反应例如,《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一书对功能对等下定义就是从反应角度下的,并且还进一步强调,译文仅仅使接受者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能使他们‘以行动作出反应,⋯ ⋯每个接受者如何反应,如何行动,还牵涉许多个人的主客观因素,我们研究翻译的过程似乎没有必要涉及,因此,我们这里的‘效果,,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不包括接受者的反应金阻,一奈达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一书中从反应角度给动态对等下定义,确实有点失之偏颇瞿秋 白曾在“苦力的翻译”一文中引用了一篇波兰小说中的片段一个坐轿子的外国人要 中国苦力再抬得快一点,他对“西 惠”说“我给他们每人二两银子”,而“西息”却翻译成外国人发火了,说再不快抬就要到衙门去告状秋白尖锐地说,“这些轿夫苦力的确请到了一个‘好’翻译。

      虽然这个翻译是西怠,他却译得很顺,虽然这个翻译译得有错,可是他译得很顺但是,这样的翻译“苦力实在不需要他”引自陈福康,“苦力”听到“告状”跟听到“给他们每人二两银子”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但若只强调听者的反应,难道假如听到“要到衙门告状”,苦力们 的反应跟听到“给二两银子”一样都是“快抬”,这句话就译得与原话“功能对等”了吗然而,金阻先生提出的“等效”概念,“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不包括接受者的反应”也不够全面如果说“每个接受者如何反应,如何行动,还牵涉到许多个人因素”,那么同一话语对每个接受者的作用即每个接受者的感受难道就都一样,不牵涉个人因素了吗根据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即言语行为三分说,说话人说出一个句子总是同时表现出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即“言之发”呷,言外行为即“示言外之力”卿邪和言后行为即“收言后之果”田,显然,译者若只注重原文的言内行为,译文往往会只拘泥于“形式对等”,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译文里原文的言外之意,往往无法得到准确转达,意思往往会被扭 曲功能对等”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应注意译文对接受者的作用和接受者的反应,即注意使译文能示接近于原文的言外之力,取得与原文相似的言后之果。

      总之,真正的“对等”应该是泽文和原文在语篇的三种言语行为上的“对等”按照金限先生“效果”概念的提法,“等效”应该是指“效果对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年修订本的解释,“效”就是“效果、功用”,而“效果”是“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后果”由此看来,金限先生说的“我们这里的‘效果’,只包括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即接受者的感受,而不包括接受者的反应”,在措词上似乎就有点不够严密效果”一词《汉 英词典》外研社,年修订版译为“,”这就是说,“效”以指的是语篇所示的言外之力,“果”则指言后之果因此,真正的“等效”就是“效果对等”,译成英语应是“一记一”,而不只是“卿”二、“部分功能对等”与“功能相似”“信、达、雅”是“译事三难”,是翻译的上限标准很多情况下人们都认为“信”和“达”不可兼得因此会有“信而不顺”和“顺而不信”之争对此问题,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对“顺而不信”大张挞伐,旗帜鲜明地提出“宁信而勿顺”的原则金限先 生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中认为,“等效翻译”为解决“信”与“顺”的矛盾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他在该书第三部分“准确与通顺的关系”中专门写 了一章,题为“不是鱼和熊掌”,认为准确和通顺不可割裂,“二者不可兼得”原来是一个错觉,应“明确地提出要求既要准确,又要通顺,二者必须兼而有之”。

      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些 问题“信、达、雅”是“译事三难”,那么“功能对等”是难是易它是否对“直译和自由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是否有了“功能对等”这一原则,准确和通顺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它是否也需要一个下 限标准其实,要做到在三种言语行为上的对等,或者如土佐 良教授所说,“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 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王佐 良,一,实在不容易功能对等”或“等效翻译”把目标预设得太高,仿佛在目的语中原来就存在着源语语篇的“对等”语篇,只待人们去 寻找其实,真正能严格做到“功能对等”的情况并不多在 多数情 况下,人们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两种语言尤其是在汉语和西方语言之 间找到部分功能对等或功能相似的近似说法也就是说,“功能对等”如果没有诸如“部分功能对等”或“功能相似”的下限标准,人们一旦找不到真正“对等”的说法,就要转而相信“不可译论”例如,在外贸英语中,“”实际上有三个 作用一船主 开 出的收据,二船主和托运人之间的运输合 同,三货物到达目的港后用于提货的单据而“”译成汉语时只译 出其第三个作用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提单”,其它两个作用根本没法译出。

      因此,二者之间实际上只有“部分功能对等”一般说 来,译 文 若 能 与 原 文“功 能 对等”,也就能做到“信”与“达”,但有时也不尽然从一些已被广泛接受的词语的译法可以看出,寻找“对等说法”的标准与“信”的标准有 时也会 难以兼 顾例 如,英 语 的“”一词译成 中文都成 了“皇家”,如“叮”译成“英 国皇家协会”等英 国的君主是国王或女王,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则是皇帝,“王”只是一种最高爵位之所 以将译为“皇家”,显然是因为英国的国土或女土是 同日本的天皇或中国以前的皇帝“对等”的,若译为“王家”则恐有降格之嫌但这样译并不“信”,有时也会产生误 导,使中 国读 者 以为 英 国也 有“皇帝”有时由于对译文的准确性即“信”的要求非常高,译者只好在译文 中把 原文的词语照录,或在作了“功能相似”的翻译后再把原文加 括 号 置 于 其后,这 种 做 法 英 语 叫廿即,有别于任汉译时人们还常常先采用谐音译,然后再将原文置于括号内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就常采用这种方法,如“费厄泼赖”等这种恤在学术论文中尤其经常使用,便于读者准确理解原文,检索原材料,进行深入研究,但这显然谈不 上在两种语言 中“功 能 对 等”。

      目前算是最时髦的新名词之一,开始时有很多 中文 译 名,如“网际 网络”、“互联网”、“网间网”、“网际网”、“国际互联网”等,有人则在译文中直接照抄一词,不作任何翻译,采用仃明现在我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采用谐音译法,将其译为“因特网”实际上,即使在非常接近的两种西方语言中,为了准确,也往往因为找不到真正“功能对等”的词而需要借词例如,“吨”法语是,相应的英语词就是然而,法语的表示公斤,而英语的虽也可以是《公斤,但美国人见到协时往往会想到“美吨”即“短吨’,,等于《磅,约公斤英国人则会以为是英吨即“长吨”,等于磅,约公斤因此,为了不引起歧义,欲表示公斤,有时还得说成,或借用法语词因此,法语词幻也进入了英语词典有些东西外文和中文的说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完全对等,但经不起仔细推敲例如,英语的,法语叫,与汉语的“白蚁”完全对等然而,是一种误称,正确的称法应是如〔冰〕动舰众玖阴,尽脚矛对一词的释义是“伽 ⋯”白蚁”属昆虫纲,等翅目而“蚂蚁”属昆虫纲,膜翅目白蚁形状像蚂蚁,但不 是蚂蚁 的一个种类因此,“白蚁”非“蚁”,它本身是一个误称英语的是正确的称法,法语的对等词仍是,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没有对等词,只能还是用“白蚁”这一误称将就译之,但与“白蚁”并不真的对等。

      有些在不同的西方语言中完全“对等”的词,在汉语中则只能找到“部分功能对等”的说法例如,英语的一词译成法语是,两 个词意思完 全 相同,“功 能对等”,而译成汉语则有两个名称—“西红柿”和“番茄”有人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西红柿”就是“番茄”,“番茄”就是“西红柿”,它们都是协的对等词然而,实际情况是,“西红柿”和“番茄”两个词本身就不对等在美国,顾客到商店买东西一般都得另外交销售税一但在有的地方,一些基本食品可以免税,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