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文化视点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学习《论语》融合东亚的精神文化.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598967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6.8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文化视点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学习《论语》融合东亚的精神文化 《论语》是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是“中国的圣经”,东方儒学的经典,古今中外古典名著的至高之作,为世界文明史上最能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性著作《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记叙孔子的言行及谈话的记录,不仅在思想方面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理,其文学价值,亦是相当卓绝、难以估量的《论语》忠实地反映出至圣先师孔子高尚的人格、坚定的操守、博大精深而光明磊落的一生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包含着为人处世、哲学、从政等方面的道理,在国家关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呈多元化发展、世间瞬息万变的今天,立身处世之道是人人的必修课,而《论语》应首选为最佳奠基良书从古至今,中国人无论在立身处世还是在政治社会方面,皆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而《论语》既是孔子智慧的集大成,又为修身齐家治国的教科书它不仅深入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还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每个角落为进一步融合东亚共同体的精神文化,与时俱进,让儒家文化浸透整个东亚,使东亚共同体的构建有个理论基础,笔者倡议东亚各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精典《论语》,面对全球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的困惑,我们应当从《论语》中吸取养分,拿出整治、整合的灵丹妙药。

      一 《论语》与孔子的经济观有人认为,孔子讲仁政,讲忠孝,讲文学,讲教育,就是不讲经济,不讲生产,不讲商贸,不讲理财《论语》中孔子被说为不会种庄稼,看不起子路做生意,很少教学生学习经济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不着重经济孔子是人,也需要衣、食、住、行之用招收学生要收肉干的出去旅游,也要几位有钱的学生陪着,乞讨有关费用孔子在不少地方讲到“利”,讲到“富”,讲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从”,主张“养民”、“富民”,“以民之利而利之”,使“百姓足”,“善人是富”这正是孔子的经济观孔子的经济观不是单纯的为经济而经济,而是为人民而经济这是仁政经济观,属于政治经济学其实,任何经济学说,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孔子的仁政经济观,不同于惟利是图的利己主义经济观第一,它主张以义取利,用仁义之道获取正当利益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即使造次、颠沛、终食之间,也要坚持以道义摆脱贫困,获得富贵第二,为民众而经世济用经济不是目的,致用于民才是终极目标现代“新儒学”倡导“儒商”,以孔子及其儒学思想为指导经营工商企业在工商经贸活动中讲究仁义,讲究诚信,讲究礼让,讲究节约,讲究“富民”、“济众”,为消费者服务,尊顾客为“上帝”。

      现代“儒商”正是孔子经济观在今天发扬光大,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的一种校正中国有许多声名显赫的当代“儒商”,还有日本、东南亚各国富商,以及欧、美、澳、加许多华人企业家和巨商大贾,都以“儒商”为创业立命之本,在经营策略与科学管理方法上,走出了一条富于东方民族特色的经世济民之路子曰:“富而可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显然,孔子是赞成个人发财,赞成富民的孔子在《论语子路》篇明确提出“庶、富、教”的观点,在《易经系辞》中明确提出“日新之谓之盛德,富有之谓之大业”的论断,就是明证孔子坦然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贫穷绝不是作为人,作为太平世界、大同世界的人所应有的子贡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高足之一,就是当时最大的商人之一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孔子赞成子贡经商货殖,更赞扬他的“亿”,即“臆”,也就是市场预测能力众所周知,子贡对孔子的感情极深,尽忠尽孝,无与伦比可见,孔子并不是绝对反对财富的,“富民”也是儒学思想的内容之一所以,中国有“洪范五福首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当然,孔子赞成并坚持富应该有个界限,这就是“义”义然后取”,决不能“放于利而行”,搞假冒伪劣,搞投机倒把,而应以义来规范利。

      不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二 《论语》的仁义说在孔子的价值观中,“仁义”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富”的取舍标准在《颜渊》篇中,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足食民信之矣当子贡问三者取其二时,孔子答曰:“去兵当再问到二者取其一时,孔子答曰:“去食可见,孔子并没有把“仁义”与财富决然对立,孔子反对的是“以富害仁”,“以利害义”因此,涩泽荣一根据自己读《论语》的体会而提出的“士魂商才”是正确的子贡就既具有高尚的“士魂”的理想,有“义”,又具有出众的“商才”,能发大财,致大富,干大事,逐大志,是“士魂商才”的典型代表,因而也为孔子所满意今天,网络经济的发展,虚拟企业的出现,电子商务的成长,这种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将世界连为一片,“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在市场经济中,完全可以表述为“己欲富而富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市场经济的竞争应该做到互利,利益均沾,孔子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正在世界的各大跨国公司、跨国集团的策略上体现出来孔子所讲的“君子求诸己”、“古之学者为己”、“皆以修身为本”,从自我出发,推己及人,正是“仁”的深刻体现仁”者,二人也从自我出发,克己,而又及于人;复礼,以礼来调节人际关系,以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成人”,这正是“君子成人之美”,是“忠”;当然也是达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是君子“不成人之恶”,是“恕”。

      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也是孔子直接的事业的继承者曾子所明确指出的综观《论语》可以领悟到忠恕就是仁,孔子在论语中和学生谈论“仁”的问题回答和出现“仁”字115次,更直接表明了这点三 《论语》的和与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主张社会应同自然界一样,事物虽各自不同,而又能统一为一体,和谐相处孔子为什么极力赞成礼、乐呢?《礼记乐记》中讲得十分清楚:“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义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高”,“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我们的社会及其进步,就是社会上的人、集体、阶层等应彼此不同,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构成一个和谐的群体而可持续发展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庸之道有两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收;二是和,和为贵,天人之间要和,人间要和谋利致富离不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则少不了竞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科技成果的不断迅速问世,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今天的竞争无论是形式还是结果,都已在深刻地发生变化,不应再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也不是联合后形式上的“同”与内容上的“不和”,而应是“双赢”、“多赢”,是联合起来竞争,在竞争中联合,是联合后的形式上的“不同”与内容上的“和”。

      而《论语》中“己立立人,和而不同”的思想完全可以用作指导今天的市场竞争和而不同”,就是强调事物的差异,强调竞争对手存在的合理性,然后要与他们和谐相处,市场竞争应是有序竞争商场如战场”,竞争固然激烈,但这种竞争并不意味着必然消灭对方,而是竞争实现“双赢”、“多赢”反是观之,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凡是一意孤行,排斥联合,排斥同盟,妄图垄断与独霸市场的企业,都没有好下场应该指出,中国与东亚各国既存在着竞争性,也存在着互补性总的来讲,是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国与东亚各国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在维护独立与主权、争取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方面存在着共同的根本利益东亚地区各国之间,政治关系上,矛盾与协调并存,其中以协调为主;经济关系上,竞争与合作并存,其中以合作为主正是这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经济发展,齐心协力共筑繁荣的东亚共同体四 孔子的民本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者爱人”,“爱人”即对人的“终极度关怀”孔子极力主张“爱人”、“泛爱众”孔子的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其意义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有丝毫的减少,相反,较之以往任何时代,在今天,它具有更为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今天,新经济、知识经济的基础主要是高新技术,比之以往,高新技术作用之强大,影响之深远,波及之广泛,后果之严重,远远过之用之得当,则富;用之不当,则祸核能,能量之巨,是和平利用还是战争杀人?计算机加网络,全球成一村落,仁道还是霸道、无道?生物克隆,通过基因改变或复制母体,拯救濒危动物、解救人类病痛,还是根本上毁灭人类?这绝不能取决于高新技术本身,而取决于“始作俑者”的人,取决于创造高新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人文觉悟,取决于人的责任感——对社会、对人的“终极关怀”我们应呼唤人性、呼唤人类良知、呼唤“仁”、呼唤“民本思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2000多年历史中,经过不断陶冶、锤炼,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统中的优秀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不朽特色,向全世界放射着神圣的光辉明治时期,日本的哲学家、政治家福泽渝吉说过:“国法宽则人不被束缚,人皆能从其所好,好士者为士,喜农者为农,士农工商之间毫无区别无门户之见,不因居于朝廷而轻视他人,上下贵贱各得其所,丝毫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促进天赋才能得以发挥日本今天的经济富强,是与昨天这些政治家创造“以民为本”的“文明的政治”分不开的在富裕繁荣的文明国家,人生本来平等,视为主人翁,以民为本,人民只有在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时,国家才能发展,正因为注重自己的权利,人民才把国家之强盛看做自己的事情追求,其结果,“国家之威望”才得以提高,国家之经济,才得以增强。

      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成功及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完全证实,“以民为本”是颠扑不破、战无不胜的真理正像人创造了家园就离不开家园一样,也像人创造了资本经济就离不开资本经济一样,人创造了社会就离不开社会,人类历史从“天本主义”经“神本主义”,再经“人本主义”到“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2003年,中国在战胜“非典”的情况下,又给全世界递上了一份成功答卷中国经济增长指数不是下降,而是猛增,让外国经济学家都不可思议,目瞪口呆这当然应归功于“以民为本”的中国领导层和今天的中国人民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政治、经济纲领和“儒商”型的中国人的仁义胸怀,是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基本保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的大局利益,就是维护整个东亚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今天,东亚各国在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那些有远见卓识的“儒商”们,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大师、学者们,不正在“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发展”,建设着我们共同的社会并构筑着东亚共同体吗?五 《论语》的融合观为什么孔子和儒家的思想能够融合东亚共同的精神文化呢?除了它最能适应东亚各国古代农业文明和家族社会的国情这一历史性的原因以外,还有更深刻更普遍的原因。

      我想主要有四点:第一,它揭示了一系列人生常道,因而具有恒久价值,为人们不能脱离例如“忠恕之道”便是人际伦理学的黄金规则,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它,人际关系就要出现混乱又如“五常”,仁、义、礼、智、信,就其普遍意义而言,也具有超时代超地域性,为健康社会所必需,文明社会和文明人群必定有五常加以维系,没有五常的社会一定要向野蛮倒退再如健全人格的三要素:仁、智、勇,其是人格教育和修养的指导原则,无其一即造成重大人格缺陷第二,它具有博爱精神、宽大胸怀,所以能成为各国民众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不仅政治管理要以德为主,就是对于周边之民,对于邻国之民,都要采取关怀的政策,以文德来近人,而不赞成武力征服这样一种文化自然有感召力,它能使人们心悦诚服张毅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主张应把爱的情感从家庭扩大到社会,进而扩大到自然界,实现天下一家的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