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考编重点知识点整理(第三部分).doc
5页转自山东教师公共主页)第三部分新课程理论知识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酝酿准备阶段(iq年年Q月,制订了 is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 个学科计44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4月,38个实验区, 高中2005年秋进入);(习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S年全面展开)2、 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 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 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习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 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 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的应用S)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 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E)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 级课程管理3、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4、 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 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S、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匕 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 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 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 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的三个原则0、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 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 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 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习适当减 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2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 课程与校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木课程并行的类型 结构7、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 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 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8. 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 首席S交往的木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纟、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 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 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 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 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 民族的振兴1S、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门走向"大众教育S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一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一一师生间的双向交 流丄彳、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 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 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述有 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 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习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 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 创新22、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 为基础的23、 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 学牛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