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扎根方法的工程硕士消极学习体验归因分析_1.docx
8页基于扎根方法的工程硕士消极学习体验归因分析 (二)课程体系中工程显性知识理论转化不足,影响学生的课程体验课程体系中工程显性知识理论转化不足是导致学生消极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显性知识指的是描述性的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程序性的专业技术应用知识,学习工程显性知识的重点是理论转化,工程显性知识是工程隐性知识的基础或起步阶段,只有不断强化与应用显性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能力的提炼材料中反映的课程理论转化不足问题不仅表现在课程类型设置上(包含码号“缺乏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还表现在内容更新(包含码号“内容缺乏前沿性”)和授课方式(包含码号“课程讲授缺乏实践性教学”)上,见表2工程硕士认为,目前在课程类型上,缺乏实践类课程例如有的学校的实践课程规划差,无头无尾,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也没有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可选的职业指向性课程或专业方向性课程欠缺建议学校重视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课时和学分在课程内容上,更新不够及时,课程安排脱离产业和工作岗位需求,造成所学和所用的脱节比如有学生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产学研的结合上,学校在没有了解和研究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授课,许多课程和知识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无法应用到产业中去。
在课程教授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很多依然沿用工学硕士的授课方式,理论内容较多缺少动手操作,缺少案例教学和实验等实践环节的穿插表2 关联式编码“工程显性知识理论转化不足”子节点的材料信息码号及节点参考点数参考点内容例举码号及节点参考点数参考点内容例举1.1缺乏实践类课程(9)*缺乏现场实践的课程*实践类和应用性的课程较少*应增加更多的设计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项目实践经历1.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27)*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选课程还是较少*依然按学术型标准,缺少职业指向性课程*课程设置上,与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太少1.3内容缺乏前沿性(18)*课程教学上存在课程老旧的问题,应结合当下专业的发展,多涉及一些前沿知识的教学讲授*课程设置较为基础,有脱离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的趋势1.4课程讲授中缺乏实践性教学(24)*有些课程没有实际实践操作环节*在校期间理论学习较多,但是都很少进行实际操作*一些老师授课方式太过死板,只是读课件,无法引起学生兴趣通过调研可知,大多数学校在工程硕士教育实践中已经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但是在课程设置的观念方面出现了分歧课程改革不是将课程简单化,是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引导性,引导到理论转化。
与高职院校毕业的工程人才相比,工程硕士不仅应具有更系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应更强并且能够进行创造性实践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依赖于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协同作用,只有显性知识得到及时和不断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而更多的实践积累下工程隐性知识得到不断的扩充,反过来又会加深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对于课程体系改革而言,既要增设专门的实践类课程,也应在课程讲授方式上注意采用实验等操作环节;既要不断与当前技术和产业前沿内容对接,也应根据办学规模为不同专业方向增设专门的职业指向性课程三)实践体系中工程实践缺乏情境性是影响学生消极学习体验的最关键因素在二级编码过程中,树节点“实践体系中工程实践缺乏情境性”拥有最多的参考点数(129),占全部参考点数(331)的39.0%,是导致学生消极学习体验的最主要的因素(见表3),这与图式理论的观点相符图式理论承认经验对人的影响,突出强调了情景训练对人认知的作用,情景还原越相近,对信息的加工越容易[7]如果工程实习缺乏情境性,会极大影响工程硕士对未来工程环境的认知判断和隐性知识的提炼感悟,降低学习体验工程实践情境性受事前管理、过程管理和事后管理的三方制约。
首先,“学校或导师提供的实习场所不足”“基地选择的自由性差”和“基地科研水平不高”是影响工程实践情境性的事前管理因素实习基地场所不足”是该树节点中反映最多的问题,其参考点数为53(见表2),远多于其他参考点数,说明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实习场所有迫切需求,也说明实习场所不充足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可知,合作实习单位包括实践基地较少,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获得校方提供的实习机会,也有学生提出希望学校提供更多匹配专业方向的实习机会第二,“实习缺乏融入性”是影响工程实践情境性的过程管理因素,学生因为缺乏对项目流程的了解以及来自合作基地企业的重视,不能融入工程实践环境最后,“实践考核和管理制度欠缺”是影响工程实践情境性的事后管理因素由于在实习基地缺乏规范和评估制度,无法提高学生实践的投入度以及企业培养的积极性表3 关联式编码“工程实践缺乏情境性”子节点的材料信息码号及节点参考点数参考点内容例举码号及节点参考点数参考点内容例举2.1实习基地场所不足(53)*有些专业方向可选择的项目相对来说要少一些,选择空间小*合作实习单位选择较少*学校和学院对实践环节关注不高,基本是研究生和导师自行安排2.2实习基地选择的自由性差(5)*选工作站的时候,希望公开透明,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
目前学校提供的工作站有些和未来工作没有关系,去了也是被强迫比如家是某油田,可以自行联系去实习,这样可以为未来工作提前做好准备2.3实践基地科研水平不高(18)*有的实习单位没有科研条件*校外实践单位水平不一,大部分水平低*培训基地科研项目少,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有限2.4实习缺乏融入性(31)*并没有真正的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没有让我们了解工程项目的流程对前沿的技术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学生无法完全融入到工作站工作中,缺少存在感和使命感2.5实践考核和管理制度欠缺(22)*实习结束后没有任何的评价好坏的标准,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出去的学生学习情况没有办法保证*实习基地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无法最大化激发学生和导师双方的积极性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在认证特许工程师时对工程硕士在工程实践方面已有明确要求①学生应对当前实践及其局限性深入了解,并对其新发展有一定的想法;对工程材料和部件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在商业和工业限制中,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结合图式理论可知,将隐性知识应用于未来工作情景中,需要具有工程认知结构图式,工程环境还原越接近,新的信息越容易激活因此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增强高校与企业的衔接,增强工程硕士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要按照工程硕士示范性基地标准设立和完善合作实践基地,加强考核和管理制度建设。
此外,图式化认知是具体事物结构化的抽象,具有一定关联性和不同等级性特征的图式可以构成“图式塔(Schemata)”,图式塔的建构有助于增强对各图式的迅速激活,工程实习需要对工程全过程有完整的了解而不应碎片化四)导师指导懈怠,调节作用不足本文将校内导师或校外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缺乏有效指导,以及双导师缺乏相互配合与合作,从而影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自指导优势的发挥,称为导师指导懈怠(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1)研究结果显示,导师指导懈怠一方面表现为师生之间沟通不充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实习基地,学生与校内导师或校外导师缺乏交流沟通另一方面,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很少,校内外导师之间合作指导效果不佳图1 教学活动主体的互动关系在导师指导懈怠问题上,校内外导师如何有效交流合作最值得关注(见表4),尤其是在学生实习时校内外导师缺乏交流沟通本文认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时容易产生“离岛效应”学生在进入实践基地后,校内导师远在天边,无暇无力指导学生,而在基地多为代班工人直接带领学习,多数缺乏教学经验,没有能力指导,另外由于自身工作任务重也没有精力指导。
再有,多数学生实习后很快离开基地,大大降低了校外导师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出现学生“失控”的局面,实践培养质量大打折扣表4 关联式编码“导师指导懈怠”子节点的材料信息码号及节点参考点数参考点内容例举码号及节点参考点数参考点内容例举3.1与校内导师日常沟通少(26)*校内老师对学生关注少*校内导师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职责不明确3.2实践时缺乏和校内导师的沟通(11)*在校外实践中与导师交流较少,参与的科研讨论较少*实践环节的时间要求较长,如实践单位不在学校本地,则可能会与校内导师失去联系,甚至无法顺利完成自己的试验和项目3.3缺乏校外导师的学习指导(15)*校外导师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所谓的校外导师都是自己随便找个单位以应付学校要求交的文件的,没见过面,没有任何实质性指导,没有任何沟通和帮助3.4实践基地校外导师指导不足(7)*培养基地的部分导师基本不管学生,在单位缺少强有力的利益保障机制,学生的利益有时得不到保障*在校外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在现场学不到什么东西,因为有些导师可能比较负责但是有些并没有真正地去教东西,只是提供一个地方让你实习而已3.5双导师合作匮乏(20)*校内与校外导师很少联系,缺乏沟通和结合*缺乏深度合作沟通*校内外导师交流少,培养方案不统一,培养效果参差不齐*校内外导师沟通不畅,学生选题与专业基础相关不多3.6实习时校内外导师缺乏交流(45)*实习时,校内外导师缺乏沟通*工作站与学校的交流太少,工作站不清楚学生培养的理念为解决“离岛”问题,首先应把学生作为双方导师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出台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定期向双方导师汇报制度。
其二,应明确学生在基地期间双方导师的责任归属与合作形式,鼓励双方导师有合作项目的基地优先联合培养,加强在基地从实习到就业的通道,建立长久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最后,鼓励基地形成以项目为基础的校外导师群[8],共同指导所在项目组的工程硕士较之传统指导形式,校外导师群既可加强指导效率和信息沟通,又有利于学生对整体项目的深入了解,建构完整的工程图式塔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工程硕士所涵盖的领域在所有专业学位中最为广泛,包括机械工程、测绘工程、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兵器工程、地质工程等共41个领域本研究仅对工程硕士教育中学生消极体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整体性分析,未能聚焦特定工程领域因此研究结论适用于工程硕士教育总体情况,在具体工程领域不能完全推广,这也是工程硕士消极学习体验在归因分析中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的问题注释:①资料来自英国工程委员会《工程硕士申请特许工程师认证标准》参考文献:[1]周神珍.S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学习体验的个案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2]Douglas, J., McClelland, R., Davies, J.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ir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J].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2008, 16(1): 19-35.[3]Douglas, Jacqueline Ann, et al. Understand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An Interpretive Study in the UK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5(2): 329-349.[4]董志霞,郑晓齐.技术培训机构学员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一项基于NVivo的质性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