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古斯都和提比略放弃征服日耳曼地区的原因.docx
10页奥古斯都和提比略放弃征服日耳曼地区的原因 摘要: 罗马帝国初期,统治者放弃对日耳曼地区的征服,将帝国的北部边界确定在莱茵河—多瑙河一带,这一策略长期影响了罗马帝国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统治与战略部署在梳理罗马帝国初期北方防线变化的基础上,笔者从军事、经济、自然条件与社会四个方面分析统治者放弃日耳曼地区的原因笔者认为,罗马帝国放弃征服日耳曼地区的政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它不仅使罗马帝国避免浪费人力和物力,而且没有使罗马帝国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沼之中 关键词: 罗马帝国; 日耳曼地区; 边防政策; 征服; Abstract: The rulers,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oman Empire,defined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empire at the Rhine-Danube region while abandoning the conquest of the Germanic region.This strategy has generated a long-term influence on the Roman Empire' s domination and strategic deployment of the northern frontier.In addition to sorting out the changes of the northern defense lin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oman Empire,the author analyzed the rulers' considerations of giving up the Germanic region from the aspects of military,economic,natural conditions and society.As the author believes,Rome' s policy of abandoning the conquest of the Germanic region is a correct choice,because it not only saves the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but also prevents Roman Empire from falling into the long-term war. Keyword: Roman Empire; Germanic region; frontier defense policy; conquest; 公元前58年,恺撒成为高卢行省总督,由此开启了对高卢地区的征服。
经过长达9年的高卢战争,恺撒不仅将高卢囊括进罗马版图,还将罗马北方防线推进至莱茵河西岸和比利牛斯山脉东麓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罗马将边境防线推至易北河,但条顿堡森林战役(1)1的失败使得罗马占领日耳曼地区(2)2的脚步停滞不前公元17年,元首提比略将日耳曼尼库斯(Nero Claudius germanicus)(3)3调往东方幼发拉底河畔(4)4,将军队从日耳曼地区撤离军队统帅与军队的撤离使罗马帝国的北方防线从易北河—多瑙河移至莱茵河—多瑙河地区,这一改变长期影响了罗马帝国对北方边疆的统治与战略部署笔者根据帝国初期统治者对日耳曼地区军事战略的改变,从四个方面探讨帝国初期的统治者———奥古斯都和提比略放弃征服日耳曼地区的原因 一、帝国初期北方防线的变化 高卢战争的胜利使高卢成为抵挡日耳曼人入侵罗马的缓冲区,并使得罗马的边界推进至莱茵河一线,巩固了罗马的北方防线公元前27年,屋大维对高卢全境的行政部署进行了调整,将高卢地区划分为五个行省,并新设了日耳曼行省(5)5日耳曼行省的范围仅是莱茵河西岸一带,省会设在科隆尼亚·阿格里皮内希姆,行省内的主要城市都是罗马军团的军事基地。
日耳曼行省的设置更多是出于军事目的,一是为了防止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人入侵高卢;二是作为边境行省发挥地理优势提供战时支持,如图1所示 图1 奥古斯都重整后的高卢行省(1) 公元前12年,莱茵河以北的日耳曼人渡过莱茵河,入侵帝国境内的高卢地区奥古斯都趁机反击,罗马军团开始进攻日耳曼地区,杜鲁苏斯率领军团从埃姆河中游成功登陆,并直抵威悉河流域,沿途征服了众多日耳曼部落,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第二年,杜鲁苏斯指挥罗马军团越过莱茵河,从东面进攻,抵达日耳曼的心脏地区杜鲁斯苏的行军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公元前12年和前11年杜路苏斯军团的行军路线(2) 公元前10年,杜鲁苏斯率领的罗马军团决定向最终的目标易北河流域发起进攻,罗马军队随之到达易北河流域次年,易北河—多瑙河防线建成回程途中,年轻的杜鲁苏斯落马受伤,不幸去世,日耳曼战争的军事指挥权移交到提比略手中 此时,身在首都的奥古斯都认为,易北河防线战略已经获得了成功,无须再对日耳曼民族进行攻击,因此,未向提比略提供充足的兵力,并将提比略调至东方平定亚美尼亚王国的动荡奥古斯都对待日耳曼战争的态度与提比略背道而驰,于是,提比略拒绝了奥古斯都的命令,并请求解除所有公职(3)8,日耳曼战争的进程由此陷入停滞状态。
公元4年,奥古斯都将提比略收养为养子此时,日耳曼人卷土重来,侵占罗马领土因此,提比略回到前线(1)9,受奥古斯都之命再次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职责,中断了数年的日耳曼战争再次打响此次战争的目的是将罗马的征服区域从莱茵河流域扩大至易北河的日耳曼全境,即东起莱茵河,西至易北河的地区战争持续到年底,除易北河以外,罗马收回日耳曼境内所有的重要河流公元5年,罗马军团到达易北河,"罗马军团的银鹫旗插遍了莱茵河以东400罗马里(约合600km)包括易北河在内的整个日耳曼地区";(2)10但并非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选择投降,马尔科曼尼人仍坚持反抗罗马,提比略采取了两路夹击的进攻方式,试图歼灭该部落 然而,公元6年,正当提比略等待向北方进攻之时,潘诺尼亚和达尔马提亚发生叛乱,权衡之下,提比略与马尔科曼尼人停战和谈,后急速赶往叛乱地区平叛同时,奥古斯都将日耳曼地区的军权授予瓦鲁斯然而,瓦鲁斯所率领的3.5万人的部队,在日耳曼中部的条顿堡森林遭到阿尔米纽斯带领的日耳曼军的袭击,全军覆没(3)11奥古斯都闻之伤心至极,以至于连续数月既不理发也不修面,有时用头撞门,嚷道:"科文提利乌斯·瓦鲁斯,还我军团!";(4)12他还把8月2日这灾难的一天视作每年伤心悲悼的日子。
人们对瓦鲁斯的失败产生了很大的不安,害怕日耳曼人会进攻高卢或者爆发高卢人的总起义幸运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但罗马在莱茵河右岸征服的地方都因此失掉了(5)13奥古斯都在失去三个军团之后,也没有补充新的军团,军团数目只剩25个公元10年到公元12年,提比略再次担任日耳曼战争的司令官公元13年,杜鲁苏斯的儿子日耳曼尼库斯成了日耳曼战争的司令官,率领大军渡过莱茵河,成功分裂了日耳曼民族统一战线在他任职的4年中,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留下着名遗训,反对罗马再做征服(6)14提比略担任元首之时,罗马仍未能完全征服日耳曼地区公元16年,日耳曼尼库斯补充完8万大军后沿着莱茵河直捣日耳曼的心腹地带,大获全胜提比略与日耳曼尼库斯的行军路线,如图3所示 图3 提比略和日耳曼尼库斯的行军路线(7) 日耳曼尼库斯用敌军武器在战役爆发地点铸造了胜利纪念碑,铭文如下:"荡平莱茵河与易北河间的日耳曼人的我皇提比略之大军军威浩荡,在此将胜利献于最崇高之神祗朱庇特、战神马尔斯以及神君奥古斯都";(8)16同年,提比略邀请日耳曼尼库斯回首都举行凯旋仪式,日耳曼尼库斯恳请提比略再给他一年时间以称霸易北河,但该请求并没能通过。
公元17年,日耳曼尼库斯举行了庆祝征服日耳曼民族的凯旋仪式凯旋仪式之后,提比略以"元首的继任者必须亲自出马去东方完成重要的任务";为借口,将日耳曼尼库斯的任职地从莱茵河畔调往幼发拉底河畔,同时废除了低地日耳曼军团、高地日耳曼军团共计8个军团的总司令职务,同年,罗马军团也从日耳曼地区撤离长达28年的日耳曼战争,被提比略画上了休止符,罗马边境防卫线重新回到了莱茵河—多瑙河一带 二、罗马放弃吞并日耳曼地区的原因 当日耳曼部落四分五裂、日耳曼尼库斯斗志昂扬之时,为什么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没有趁机吞并整个日耳曼地区,而是选择将北方防线再度退回至莱茵河一带呢?历来猜测颇多:有人认为条森堡战役的惨败使罗马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有人认为阿尔米纽斯毫发无伤,对罗马来说仍是威胁;还有人认为提比略妒忌日耳曼尼库斯的战功(1)17 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从罗马帝国整体的边防布局考虑,单独分析罗马北方战线变化原因的论述较少美国学者爱德华·勒特韦克在《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一书中将战线变化的原因归为罗马军队的"隐形军事威胁";;日本学者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中认为日耳曼地区地形复杂是罗马帝国放弃的主要原因;在《古代罗马文明》一书中,杨共乐教授提出"此时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之情";的观点。
王玉冲在《论奥古斯都的安邦战略》一文中提到了奥古斯都考虑到了对外征战对国内财政的影响;刘自强与杜建军认为国内民众对和平的渴望和罗马军团数量的锐减是罗马帝国放弃征服日耳曼地区的原因(2)18;王乃新在《论奥古斯都元首制的政治特点》提到了奥古斯都执政的最终目标是国内外的和平与稳定(3)19;何华与何伟将罗马帝国放弃日耳曼地区的原因归为条顿堡森林战役的失败(4)20;王伟苏和杨跃认为帝国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和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将领是罗马放弃日耳曼的原因(5)21 但笔者认为日耳曼地区的特殊性、罗马军队可发挥作用的局限性以及日耳曼地区较少的经济价值等,才是罗马放弃征服日耳曼地区的主要原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罗马军团的威慑作用减弱,后勤保障困难 后勤供应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耳曼地区多为荒原地带,因此,无法完全依靠当地补充足够的资源,需要从罗马本土进行补充,而河流能够为军团资源的补充提供极大的便利奥古斯都的边疆政策中有一条原则便是为巩固帝国边防,需要寻求理想的天然疆界,因而要扩张到有山川可守的地界,向外进军即以此为目标(6)22靠近日耳曼地区的易北河、威悉河以及埃姆河与多瑙河虽然没有汇合点,但若将边防线设在莱茵河,给养将通过多瑙河和摩泽尔河从地中海地区到达军团驻地,能极大地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与择地而居的高卢人不同,日耳曼人居无定所,且所在地区多为荒原在古代,固有资产多指城市,对于拥有固有资产的敌人而言,擅长攻城战与大会战的罗马军队显然更具有威慑力;反过来,在与资产并非固定或无论如何也不集中的敌人作战时,罗马军队的能力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7)23罗马军团对有固定资产的政治实体(如高卢城市)有着一种"隐形军事威胁";,因为罗马军队对高卢城市具有破坏的实力,这使得罗马军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外交的工具但对于日耳曼部落来说,这种"军事威胁";很难奏效,因为"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的散落在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