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磴口县旅游讲解手册.doc

161页
  • 卖家[上传人]:好**
  • 文档编号:108528215
  • 上传时间:2019-10-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50KB
  • / 16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磴口县旅游讲解手册序 言在中国的西北大地有这样一片洁净的土地,它有内蒙古最湛蓝的天,最多情的水,最浩瀚的沙漠,最璀璨的星空,最淳朴的人民 这方纯洁的土地就是秦汉古郡、河套源头、百湖之乡、蜜瓜之县——磴口县 磴口县地质遗迹独特,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河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总干精神、治沙精神”薪火相传千百年来,随着黄河在县境内几易其道,人类生存遗迹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这里留下了高耸入云的阴山、浩渺如烟的沙漠、奔腾不息的黄河、碧波万顷的绿洲、星罗棋布的湖泊、惟妙惟肖的佛岭和狮子山、气贯长虹的公路铁路大桥、神秘悠远的古长城、汉古墓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据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磴口县境内的旅游资源涵盖了全国旅游资源八大类的全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单体总数的26%目前,有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磴口沙漠湖泊园区6个景区(包括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纳林湖生态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冬青湖景区、乌兰布和沙漠景区、刘拐沙头景区、奈伦湖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阴山岩画、鸡鹿塞、朔方郡古城遗址3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三盛公天主教堂、阿贵庙、乌兰布和兵团文化基地、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等8处,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兴起,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旅游和文化大县。

      沙水合一的特色资源使这里呈现出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壮美、历史文化悠久、宗教文化丰富的特点,极具开发潜力,是您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居沙海而具江南之秀气,处边地而具北国之风光磴口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塞上粮仓”“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中国油葵之乡”的美誉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彭真、乌兰夫、江泽民、乔石等曾先后来此视察印 象如果说磴口是一幅美妙神秘的天然画卷,原生态的漫漫乌兰布和沙漠便是这其中最大的篇幅,沙漠中百余个湖泊如珍珠般洒落其间,片片绿洲星罗棋布,处处蕴藏着勃勃生机置身阴山山脉中,无论是追溯远古先民的生活印迹、探寻千年古刹的悠远神秘、品味汉代边塞的历史气息,还是感受蒙古族祭祀的神圣魅力,都带给您无限的神奇与敬畏游走在清新秀美的田园间,欣赏花红、麦翠、瓜熟、鹅肥;漫步在安静通畅的街道上,静看街净、灯明、天蓝、地绿,无比舒适惬意!这里是您体验原生态有机生活,享受天然美味的绝好之处地 理磴口县地处东经106°9ˊ----107°10ˊ,北纬40°09ˊ----40°57ˊ之间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南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西与阿拉善盟、乌海市毗邻,东与杭锦后旗相连,北与乌拉特后旗接壤,是连接华北、西北的桥梁和纽带。

      气 候全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⒎6℃交 通包兰铁路、临策铁路、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乌海机场80公里,距巴彦淖尔机场90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区 划磴口县总面积4167平方公里,辖 四镇一苏木,五个国营农场,县境内驻有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人口约13万,居住有蒙、汉、回、满、苗等二十一个少数民族,县政府所在地巴彦高勒镇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磴口地区远在原始时期就有古人类活动,秦汉时期是屯垦戍边的军事要塞朔方郡所设十县,三封、窳浑、临戎三处古城遗址就在今天的磴口县境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蒙恬将军筑塞建城、窦宪将军北击匈奴、昭君出塞、郭昌移民等众多史实,至今传为美谈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成为推动磴口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磴口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磴口县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全国旅游资源八大类的全部,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站全部单体的26%,呈现出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独特、宗教文化丰富的特点近年来,县委、政府将旅游产业摆在立县产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围绕三线(即沿河、沿沙、沿山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三通(即水、陆、空通航,做到交通立体化、旅游全覆盖),打造生态旅游大县的奋斗目标。

      具体工作中重点打造三种类型的精品旅游景区:一是历史古迹类景区磴口县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是屯垦戍边的军事要冲悠久的历史为磴口留下了阴山岩画、鸡鹿塞、古长城、朔方郡古城、汉古墓、阿贵庙、天主教堂、冯玉祥西北军粮仓、三盛公水利枢纽、兵团博物馆等众多人文历史古迹,广泛流传着蒙恬收复河套、卫青抗击匈奴、昭君出塞、孟良盗骨等优美传说,反映了从远古到近现代磴口发展的历史变迁近年来,我们通过申请文物保护单位、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缮保护遗址、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在保护文化古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历史文化游,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二是自然风光类景区磴口县地貌以沙地、山地、平原为主,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奔腾咆哮的黄河、高耸入云的阴山、浩淼如烟的乌兰布和沙漠、物产丰富的河套平原共同编织成一幅美丽的旅游画卷特别是千百年来,黄河在境内几易其道,留下了纳林湖、冬青湖、天鹅湖、万泉湖等大小湖泊160个,成就了磴口“百湖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我们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在保护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建成了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纳林湖旅游区、万泉湖旅游区、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旅游区等精品景区。

      同时,在旅游景区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服务业,结合“十个全覆盖”和扶贫攻坚工程,在万泉湖畔建成了以蒙元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型牧民新村,在黄河西岸和纳林湖东规划设计了黄河渔村、纳林小镇创业就业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就业创业、致富增收的带动作用三是产业园区类景区按照产业围绕旅游做,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结合现代经济发展成果,将工业园区、万亩光伏园、有机牧场、葡萄酒庄等都作为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将华莱士、番茄汁、有机奶、肉苁蓉切片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都作为旅游产品包装上市,最大限度的实现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努力实现工旅联动、农旅相融,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真正形成看河湖风光、游大漠阴山、吃生态美食、住农家大院、忆人文历史的完成旅游产业链,力争将沿河、沿沙、沿山三线打造成为集产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经济带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分别增长24%和53%今年力争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二、磴口县旅游景区景点黄河风情旅游线路:巴彦高勒镇 1公里 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0.5公里 三盛公天主教堂 15公里 奈伦湖1.5公里 观光瞭望塔9公里 森林湿地5公里 万亩葵园 4.5公里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风景区2.5公里 三盛公黄河游乐园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再现将军征战风范 感悟河套农耕发展粮仓作为一种贮藏粮食的建筑物,在我国起源很早。

      我国粮食仓储备制度创于春秋战国,秦代继之,盛行于西汉之时,至隋代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在粮仓建筑形制不断改进、粮仓储备制度日益健全,各个地区的仓储文化也逐渐形成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位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西南约1公里处1926年春,冯玉祥西北军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在北平南口被直系(张作霖)和奉系(吴佩孚)军阀击溃,在党员李大钊的影响下,冯玉祥去苏联游历,同年9月回国,当时,他接受了李大钊的建议,果断决定“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在五原召集旧部,收拢整编部队,编为13个师,驻扎在河套地区,重新打起国民革命军旗号,举行了中外闻名的五原誓师大会,决心投入北伐,以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在西进援甘平陕时,他先派修路勘察部队在前面修路搭桥,以便大军顺利西进勘察的进军路线经过磴口时,磴口还未设立政府机构,正是冯玉祥到磴口后,根据该地的实际发展,给南京国民政府打报告,申请在此设县,1929年1月正式批复县府设立在三盛公,首任县长由冯玉祥委派吴奇峰担任当时三盛公是磴口县最富裕的地方,有各种买卖字号、作坊,天主教堂又是河套地区的大教堂,所以冯玉祥将军在磴口县设三盛公区,在此设粮站,建粮仓,给大部队运粮。

      开始组织运粮,运的粮食主要是糜子和小麦从1926年7月开始经磴口西进,到1927年11月才全部走出磴口,共运粮达72万斤(2400石(每石300斤) )冯玉祥将军驻足磴口,高屋建瓴,从国家大局出发,建立县治,加强兵站粮仓建设,不仅保证了西北军参加北伐的需求,同时反映了冯玉祥将军严于治军,关心国家未来发展的爱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该粮仓又为国家粮食储运保障民生支持重点工程做出重要贡献它记录了磴口清朝后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00余年仓储的历史,承载了磴口粮食仓储历史民俗文化,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仓储制度和粮仓建筑的宝贵实物2014年,磴口县县委、政府决定在原址基础上修旧如旧,对冯玉祥将军粮库进行修缮加固、重新布展,并成立了由人大田有光主任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冯玉祥将军粮库旧址博物馆建设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约1000万元其中工程修缮建设部分需投资400余万元,包括对历经沧桑的老粮库进行维修加固,恢复原始工作场景设施,以及制作院内粮仓、岗楼、门楼、粮库、食堂等内部布展需投资500余万元,包括对历史场景的再现、粮食作物在河套地区的种植演变过程展示、三盛公地区历史沿革文史资料、近现代农耕文化展示等。

      博物馆占地5000余平米,其中建筑面积2000余平米,共分三个展区,第一展区设三层警卫岗楼,传统粮仓模型:土圆仓、草圆仓、地窖仓,第二展区交运粮的经过及与粮食有关的实物展,第三展区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粮仓的作用展区为南院,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岗楼是根据三盛公粮仓岗楼遗迹,复建西北军粮仓岗楼 展示主要内容,展示在一、二、三层其中底层和二层展示西北军2—3名哨兵生活坐卧休息场景,有枪支大刀等武器及生活用品和睡铺三层设一名站岗哨兵模型,全副武装西北军士兵按照1:1比例用硅胶材料制作粮仓门口闸板安置1.2米高,闸板与门前地面之间放置一块桥板,为粮食入仓人行道其余仓门闸板放置仓门旁边仓内散装小麦高度约1.0米左右,有两人在粮仓里面工作,一个人肩扛毛口袋,袋口向下溜下粮食,另一个人用刮板平整粮食该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以粮仓为布展主题的博物馆该景点的建设,是磴口县打造旅游大县的又一具体举措全国在原址上建立起来的粮食博物馆仅有两家,除了磴口县在建的冯玉祥粮食博物馆外,还一家是江苏的粮食博物馆因此,该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文化传承、文物研究、旅游体验等方面都有着特殊意义磴口濒临黄河,水陆码头,也是北京经绥远至西北的古道。

      它西接银川平原,东怀河套平原,自古是兵家重地从清朝末年左宗棠用兵西北至收复新疆,阿拉善旗台站蒙古族兵民从磴口运送军粮和兵器及传递军情,为维护国家统一青史垂名该粮库建于清朝末年,当时左宗棠平定新疆在此设置了粮台,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平定西北收复新疆信息枢纽设中卫至磴口暂行备站11处,传递经由鄂尔多斯的经河西走廊往返西北奏折文报二是运送粮食军械的交通枢纽归化城至磴口13个粮饷转运台站,接运宁夏满城和归绥的粮饷、火药、铅丸和枪炮等,绥新间道,1875—1876,运粮700万斤无损耗,是进疆最经济之道三是平定战乱的鼎力堡垒清廷装备旗军武器抬枪、九节炮、长龙炮等,写清军评定西北战功卓著冯玉祥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磴口位于黄河之边,原属阿拉善旗管辖,磴口以西,出产一种肉苁蓉,销运广东南洋一带,年达十几万元中国地大物博,真是随处都有宝物……”三盛公天主教堂——外籍传教士最早落脚的地方三盛公天主教堂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西南1.5公里处,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现为巴彦淖尔市教区主教座堂教堂1891年破土动工,1893年竣工落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教堂结构既吸收了西洋哥特式的风格,又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