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大流行病学复习资料小抄参考.doc

51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382391886
  • 上传时间:2022-08-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7.62K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业好文档《流行病学》课程学习5 宁 夏 电 大第十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要求]  了解: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疫原地及流行过程  熟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掌握: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的涵义;经空气、水和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  一、病原体  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体  二、宿主  宿主是指能供给病原体以营养和场所的生物统称除了人类能作为病原体的宿主外,温血脊椎动物和少数变温动物也可作为病原体的宿主宿主排出病原体的方式多种多样绝大多数排出途径与侵入途径相一致常见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血液(昆虫叮咬等)  三、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其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病原体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寄生,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同时适应了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这种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一般称之为传播过程其过程包括排出途径、传播途径和侵入途径传播途径一般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经空气传播 包括三种方式,即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与居住条件是影响空气传播的主要因素  (二)经水传播 一些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经水传播,其传播包括饮用水被污染和与疫水接触感染两种方式经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常呈爆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如水源经常受到污染,病例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接触疫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通过皮肤粘膜侵入体内其流行特征为:①病人有接触疫水历史,如抢险救灾、收获、游泳等②呈现地方性或季节性特点,多见于水网地区、雨季和收获季节。

      ③大量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可呈爆发或流行④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其病发生  (三)经食物传播 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食物传播作为传播媒介的食物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食物本身存在病原体,另一类是食物被污染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主要有以下流行特征:①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食者不发病②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其潜伏期较短,临床表现往往较重③当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很快平息  (四) 经接触传播 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间接接触传播是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传染病一般呈现散发,无明显季节性,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发病较多  (五)虫媒传播 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机械性传播 某些节肢动物可携带病原体,但病原体在它们的体内或体表并不繁殖或发育,仅在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而污染食物或食具人们可因食入被污染食物或使用不洁食具而被感染2、生物性传播 它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机体后,在其肠道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才能感染易感者。

      其传播特点是病原体与节肢动物间存在生物学上依存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六)经土壤传播 土壤被污染机会较多经土壤传播疾病的意义大小,除与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时间有关外,同人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有关  (七)医源性传播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其传播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易感者在接受治疗、检查或预防措施时由于所用器械、针筒、针头、采血器,导尿管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而引起的传播;另一类是由于输血或生物制品和药物受污染引起传播  (八)垂直传播 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统称为水平传播而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则称为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时引起传播三种方式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做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比例  (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包括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和免疫人口死亡   (二)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包括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以及隐性感染等  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一、概念  (一)疫源地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每个传染源可单独形成一个疫源地但在一个疫源地内也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传染源一般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时称为疫区  (二)形成疫源地的条件 疫源地的形成有两个条件,第一就是有传染源存在,第二是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因病而异,主要决定传染源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与疫源地条件  一、 疫源地的消灭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①传染源被移走(如隔离、死亡)或已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②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被彻底清除(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③所有易感的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二、流行过程任何一个疫源地都是前一个疫源地的发展,同时又是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流行过程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基本单位,只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连接,协同作用,才能发生新疫源地,流行过程才得以延续疫源地一旦被消灭,流行过程即告中断流行过程的强度,经常用发病率进行测量,以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等术语进行描述在地区上的表现形式为地方性、外来性和带入性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传染病  [教学要求]  了解:流感病毒结构、分类与命名;流感病毒抗原漂移机理及流行株的起源;麻疹病原学特点,临床特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特性及流脑防治的主要措施;流脑监测、预报的意义及方法。

        熟悉: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特点及与流行的关系,流感的流行特征与主要预防措施;疫苗时代麻疹的流行特征,当前麻疹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重点难点]流行性感冒  一、抗原变异特点及与流行的关系  流感病毒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甲型的抗原变异性最强,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变异性较弱,可引起中等流行或局部爆发;丙型的抗原性比较稳定,多引起婴幼儿和成人散发病例  甲型流感病毒大约每隔十几年发生一次大变异,其表面抗原HA和/或NA完全发生了变异,形成新的亚型,这种大变异称为抗原转变,又称质变在亚型内部经常发生小变异,称为抗原漂移,又称量变抗原转变可分为两种情况:(1)大组变异,H与N均发生大变异,能引起世界大流行2)亚型变异,H发生大变异,N不变或仅小变异,约十多年一次,能引起较大流行抗原漂移在亚型内发生的小变种是由于H和N各自独立发生不定向的小变异而形成,漂移的结果可能导致流感流行  二、流行特征  流感是目前能见到的引起典型流行或大流行的一种世界性疾病  1、地区分布  流感发病地区分布差异与病毒抗原的变异、人群密集程度、交往频度、传染源数量、人群免疫状态及防疫措施等有关但一般总是由城市到农村,由平原到山区,沿交通路线发展。

        2、季节性  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除新亚型大流行外,流感通常在冬春季流行,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则任何季节都可发生流行,更多是在夏季流行我国的流感在北方多在冬、春季流行,南方则多在夏、秋流行  3、年龄分布  在流感大流行时,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比较一致,但一般仍以6~15岁组最高,0~2岁组及40岁以上各组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一般流行时,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4、超额死亡率  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是指由于流感流行所造成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以非流行年同期的平均死亡率作为预期死亡率)流感引起的超额死亡率是一种普遍现象,它能反映流行的程度与严重性流感流行时虽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却很低,一般不超过0.1‰但在大流行时,病死率和死亡率均增高  三、流行过程  1、传染源 包括(1)病人,(2)隐性感染者,(3)动物  2、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当一个新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易感,因而发生大流行,绝大部分人感染而获得免疫,可以说是这个亚型的基础免疫随着抗原漂移的新变种的反复流行,人群免疫力愈来愈宽广,新变种的流行规模逐渐缩小,直到下一个新亚型出现后人群又普遍易感,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隐性感染也能产生抗体流感病毒三型间无交叉免疫,不同亚型间也无可靠的交叉免疫,因而人的一生中可多次患本病  四、预防措施  1、加强对流感疫情和病毒变异的监测  2、疫苗预防  3、化学药物预防  4、早期发现和迅速诊断病人,及时报告疫情和采取措施  麻疹  一. 流行过程  1、传染源   各种临床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最后1~2天到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迅速减弱  2、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3、易感人群 人对麻疹普遍易感,但6~8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体抗体,极少患病凡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均可感染麻疹病毒发病后可获终生免疫麻疹活疫苗注射后获得的主动免疫不如麻疹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持久,容易下降甚至消失  二. 疫苗时代麻疹的流行特征  1、流行强度与流行趋势  在使用麻疹疫苗后,发病率大幅下降,基本上控制了爆发和流行,病例多为散发,麻疹的发病从自然流行状态逐步进入疫苗时代的相对稳定状态  2、流行周期  在广泛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呈典型的周期性流行,流行曲线呈“剪刀状”在广泛使用疫苗以后,周期性流行规律被打破,不再有以往典型的周期流行高峰。

        3、季节性  疫苗应用前,麻疹往往在冬春季流行在疫苗时代,季节性高峰明显降低,流行季节推迟(1个月左右),或由于受爆发点疫情的影响,发病高峰可发生在任何月份  4、年龄分布  麻疹发病年龄过去多集中于幼儿在广泛应用疫苗后,儿童发病率下降,发病人群向大年龄组推移另一方面,青年母亲中,麻疹病毒易感者增多,其所生婴儿缺乏母传抗体,或抗体水平很低,婴儿出生后抗体很快转阴,造成婴幼儿麻疹病例增多麻疹发病年龄双向偏移,主要原因与麻疹减毒活疫苗一次免疫接种并非导致终身免疫和初次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失败有关  5、地区分布  城市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及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小  三.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增强人群免疫力  (1)主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  (2)被动免疫 对多病体弱及年幼的易感儿童可采用被动免疫措施一般来说易感者暴露于传染源5天之内施行被动免疫效果好,7~14天内接种可减轻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四. 流行过程  1、传染源 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以轻型病人和带菌者为主  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